正文 第42章 看透社會中的人(3 / 3)

所以,譬如像家一樣自在,像家一樣溫暖,像家一樣幸福便是國人把美麗的想象如同對墓穴的綿綿哀思一樣,都有一種進去了就不必出來的感覺。不用你再去辛苦,千辛萬苦還不是為了個家麼?國人的路途短暫,每天隻顧忙著尋死覓活,出人家門。對家的依戀,同作家、學問家的迷戀屬同一道理,一旦成了某某家和走進家門,便不必再辛苦,再去動什麼腦筋了。

這就是洋人不管到了哪兒都會把那兒布置一番,這家也就隨身帶著,而國人一旦走出家門到了別處,絕對杯盤狼藉,因為那不是家,一旦離家就盼著回家,盼得到了不思茶飯的程度,盼得累壞了身體到了家裏便解決了一切的問題。

今人隻圖今日的舒適和如意可以把明天忘掉,凡是今天享受不到的好處,絕不多做一件,隻要你到了今日要回的家,就不想明日還會不會出來。

對作家、學問家的追尋是一個人的學問的結束,那怕他隻活了一小半的生命,以後做不做都是某某家。對家的相信迎合了國人可以偷懶的依賴,每天回家或回家的次數多了,是沒有時間再做很多事。

國人對幸福的理解便狹隘單純到一統化的地步。幸福是一種全身心投入才能體會的感受,國人的偉大已使他有了形狀,變得具體,隻要誰能照此過去,就得到了幸福,從一個人日常生活盼著到家,向上求索想著成了“某某家”,便是兩條通往一生終點之殊途同歸的幸福結果。所以國人的好累基本是因為有這個那個家的存在造成的,不知道這個家或那個家每個人到了年齡就能按需分配時,國人還會不會喊累。對家的貪得無厭,使國人的體能背離生命鮮活的軌跡,家對人體體能和智慧的摧殘幾乎滅絕了人性的真樸。

一個人一輩子都想幸福卻根本不知道幸福是什麼滋味,因為一旦想到幸福溫暖就想到家,家便把你去追求幸福的過程中途給截斷了。人們對家之全身心的投入耗費了一生的體能。國人常驚歎洋人的體魄,認為是營養好的緣故,如果洋人的食譜給國人食用,十有八九是肥不了的,因為腸胃不行,消化不了,是把太多的時間懶在家裏的結果。因為有了家,甚至消化係統也可以消化到不用太多去運作的份上。可惜了這副腸胃,不是去為身體增強體力,而是用來消化主人精工細做到熟爛到不用消化的程度,因此便出來了一個美食“家”。一個家:吃和住,概括了國人對於幸福的全部含義。一個人的生命對於國人來說,派不上太多的用場,任何動物都是具備這種本領的。

八、漢字的文化魅力

國人的曆史,是同國人的文字唇齒相依而貫穿其中的。

隻要讀懂我們手頭的文字,就可以讀國人的生生息息、恩恩怨怨以及生老病死的全部內涵。你隻要把文字讀懂弄通就可能做個中國人,並能操縱別人為自己效力。文字這條線將永遠。牽著國人走到未來。成了人的衣食父母,並對它抱著感恩戴德的謙恭之情。

中國文字各自獨立,就如國人一樣自成體係。

說話需要自圓其說,處世需要獨善其身,既在人群中生活,還要自成一家,這是人的最高境界。因為每個人都可以離開別人生存,這相互的聯係便會變得可有可無,這在文字中有比比皆是的例證。

一個“人”字堂堂正正站在那兒誰也推不動,這洋文絕對做不到的。一個“大”字更不得了,這張牙舞爪的行狀足以看見國人的舒展。再說這國人與人的關係似乎沒有多少平等交往的意味,“人”和“人”並排在一起隻能是一個“從”字,這“從”字,看似大小平等,但有個先來後到,所以在後麵的就須跟從前麵的。文字同人性的息息相關足以毀滅了人性自己。自然也有一些讓人一看就能想入非非的字。如一個“嬲”字,就讓你感到人的一些不見得能道於人言的意味。

諸如此類,隻能出在實大於名的文化國度,一舉一動,不出口也能成章。每個字都有無窮的故事,足以讓後代一代一代研究下去。看來國人要想走出自己的圈子是不可能了。因為祖先交給了這麼艱巨的任務,放棄文字就等於放棄了國人自己的文化,忘了祖先自然也就無從談起自己。什麼是“忘”?一件日常很簡單的遺忘本能卻同把“亡”了的“心’連在一起,心是絕對不能死亡的,這“忘”字就顯得有多麼的重要。

國人之累,原來都是祖先有意布下的圈套,把後人一個個地暗算了,直到把後代全部消滅而不離開自己。因為人都是有個“魂”,活人離不開死亡了的鬼,這是祖先定下的,一旦離了“魂”就等於沒有命,這人是萬萬不能大意的。

國人文化重視結構,因為文化因文字而生,一個字都具有自己的結構,或是象形或會意,無處不滲透了祖先的苦心。祖先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千秋萬代也無法填滿其中的溝壑,後代也別想對祖先提半點意見,你隻需按照這現成的文化完善自己,照章辦事就萬事大吉了。如果動動別的腦筋就是不正,不正就是“歪”了。甚至一個排泄物也有豐富的意味,米田共便成了“冀”字,米和田共同需要的就是這個“冀”字,融合貫通真是空前絕倫。

人一生有意無意都走不出一個字。這個“字”是家裏的孩子,祖先把家給你建好了,你隻有乖乖地去住就行,至於那個“屋”字,大概是人成了屍體而至的地方,屋子不是墳墓也是用來讓你睡覺和休息的,豈不是人進屋就等於成了屍體居住的場所了?否!因為國人一旦進屋就不必幹活,甚至不必思想。至於做夢也是同鬼有關係的,不必幹活,不必思想那不是同屍一個樣子?一個“家”,是進了家的豬,豕(豬)隻知道吃好了就睡,家實是豬的去處,祖先早就想好了。以此來看現代人,成日待在屋裏,尤其做學問的都以屋裏為場所,充其量也是個活屍體了。

還有的就是“窮”“富”二字,更是規定了人間的尊貴與卑賤。“窮”字如此瘦弱,是靠力氣支撐一個家的,而“富”字長相肥胖,家裏有田可以吃飯,便越發的富了。而“窮”字一輩子隻有靠力氣吃飯,就永無出頭之日。靠力氣吃飯的,都想富,就千方百計地去耕田,也期望有一日有了自己的田就成了富人,可以不用力氣就能吃飯了。國人從靠力氣開始受窮,直到變成富人之依靠土地就可以吃飯為止,生老病死,辛辛苦苦,都是為了這個不用力氣吃飯的富字。

所以直到今日,國人對田即土地的感情依然濃厚,靠土地發財稱為房地產,也算是地主,但這土地已沒有田的用處。既沒有田這富就存在得莫名其妙,所以對今人的富是否背離了祖先的意願,那就會遭到祖先的報複,這個日子很難說什麼時候就會到來,這也便是國人如今如此張惶失措的部分原因。因為從體力吃飯到不用體力吃飯的窮到富,古人把如此簡單的事情安排人的一生去做,說穿了就是一句話:為了混一口飯吃,越不用出力氣過的日子便越好,以致人到如今依然藐視靠體力吃飯者,而以不用體力吃飯者自居高他們一等,以此分出個高低來,沒有田的人想吃飯就需給有田的人幹活出力氣,就需聽有田的人使喚。

直到如今,人們便連頭腦也懶得用,因為那也需要“力氣”。人怎麼能看不起自己?不知是人的進化還是退化。隻是現代之變化,土地將失,田將焉存?這富字便失去了實際的意義。缺少了由窮變富的過程,人將非人,起碼不是舊日的人了。人既沒有對窮富的感覺,其他的事不是古人給設計出來的。人究竟去通過什麼方式延續這種感覺,將使人對自己的存在意義產生懷疑。因為土地和田,國人洋人都有,洋人把土地當做朋友愛護,而國人卻把土地當成母親一樣看待,隻能自己擁有,這用情之深讓人不解。如果哪一天土地沒有了,田也沒有了,人不但就成了窮人,連母親都已失去了,這真是國人的不幸之日。

九、交糧納稅的世態

在所有人類生存的經濟活動中,惟有稅是挽救人性發展的最後一架浮橋。雖然搖搖晃晃,但它畢竟連接著彼岸。人之所以不想從上麵走,並不是不想抄近路,隻是晃得厲害,索性打地道或繞幾個山頭過去。這架連接著生死之間的浮橋,除了時光渡過去,帶了一身鏽外,人們都在很遠的周圍汗流浹背地挖著地道的摸索不毛之地。如果挖著挖著,挖得精疲力竭,突然看見前麵有一絲光亮,認為是到了或者已經穿越彼岸了,不料走出來一看,還是在此岸,而且是到了浮橋的反方向,這就叫犯了事。

或者在披荊斬棘穿過很多的山頭,實指望這下可到了浮橋對麵的山頭,抬頭一看,是看錯了指南針,把指南針給看反了。還得往回走。反正彼岸是誰也必須到的目的地,希望你能一路走好。

國人對稅的逃脫多半是靠抵賴,抵得過就抵,抵不過就斤斤計較,能少繳一分決不多付一厘。在這方麵,國人的商業頭腦應用得淋漓盡致,討價還價之聲不絕於耳,最終的目的就是不給。

這也難怪,國人擅長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手段,至於他……·繳給你稅,你能馬上給他什麼,他看不見,看不見的東西是靠不住的,在這一點,國人是認真得可以。至於你說的稅的種種好處,要用在什麼地方等等,他聽都不聽一句,蹲到一邊抽大煙去了。他不是不講道理,他一張口,你就要擔心到底是誰被誰說服了。

所以,曆來地主老財,兵匪官吏,在同你要稅錢時,從不講道理,把槍口頂到你的後腦勺,你隻有乖乖地把攥得發黑的零鈔掏出來,再脫去棉襖,最後便是連內衣也給搜刮了去。這是看得見的交易,舍錢保命,至於凍死那是另外一回事,國人便覺得還是自己精明,把這筆賬算清楚了,命比錢重要。但他不去想這錢原本就是他用血汗賺回來的,本是自己的東西,現在到了別人的腰包裏,既然到了誰的腰包裏就是誰的了,至於是采取什麼樣的手段裝在別人的腰包裏的,國人是不去理會的,或許你是偷來的,盜來的,撿來的,或者幹脆就是從他的身上搶來的,隻要到了別人的腰包就是別人的了。接著把腰包或理於牆基房梁上下,或綁在身上心口或隱秘之處。誰藏得越嚴密保險,誰便是眾人眼裏的英雄。接著就有了隨從,把滿腦子的思慮挪到了別人為什麼能把錢藏好,我為什麼就讓別人搜刮去之類,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錢一進口袋,不管是什麼來路,就要想方設法地保護好,不到生命關頭決不撒手,假如能用一根指頭或兩根指頭能抵上,也是自己賺了,沒有做賠本的生意。或許過了幾天,腰包裏的錢突然被政府宣布成了廢紙,這就會出點麻煩,因為這樣一來等於要了他的命,這一會兒,錢比命值錢。

因為國人多年習慣隻要看好自己的本錢就能發家致富,這種發家致富的秘訣就是拚命地攢錢,深埋於箱底,平日省吃儉用從牙縫裏把錢摳出來,期待著有朝一日錢滿整箱。到現在還有很多地方居民在過年時還在箱體上貼滿諸如“金銀滿櫃”,“金錢滿箱”等等之類的紅條幅以賀喜致慶,並希望新的一年接著滿下去。

金銀就是財富,箱和櫃就是盛滿財富的寶貝,所以要做得結結實實,鎖得緊緊張張,有這樣的心情,你向他要一分稅錢,他確實覺得掏的冤枉。你問他軍隊由誰來養活,他會說由政府養。政府從哪兒拿錢出來?他肯定不假思索地告訴你,去印吧,把錢印出來不就解決問題了麼。你看到底是誰聰明,你不用再去向他講錢印多了就不值錢之類的話,他會偷偷告訴你:某某攢的錢多,你先去問某某要去吧,等你有本事把某某的錢要到手,我馬上就給之類的密計。等你真地要上了或遇見同樣的回答,再回來找他,連人影兒都沒有了。反正能拖則拖一天,錢在自己箱底櫃底一天,自己的這一天就是富翁,似乎你少了他一分錢他頃刻就會成乞丐。

這就是國人對於稅的基本心態。

征稅一過,大家聚在一起,無外乎是交流著如何不繳稅和少繳稅的經驗。如果有一天這中間又出一個收稅人,他肯定知道該如何收了,那就是不'和你廢話,你掏出來就行。因為征稅之困難,總要講道理是講不過人的。文化古國,道理千條,誰都會講出許多的道理。怎麼辦?抑!拿槍拿棍逼著你繳,拒不繳稅就有性命之慮,隻有在這個時候,才可能把錢收上來。至於地主老財,是深知人之貪財守財的厲害,幹脆連箱底給你燒了去,房無一間,地無一壟,要想活命,你就出力氣幹活,拿力氣換飯吃,實在迫不得已再給你一兩個銅板,但接著就在下一次設個計謀扣了去,你依然是一無所有,有力氣就掙口飯吃,沒有力氣也就隻好餓死。

國人有一種心理:誰少繳稅或不繳稅就是誰的本事大。為官一方,魚肉鄉鄰;因為自己沒有繳錢,所以用起來也不會感到心疼什麼的。假如這稅錢裏有他的一份,你看他花起來決意要算個清清楚楚,群霸各守灘頭,隻知道向自己的灘頭之民收費,以中飽私囊,墊滿自己的箱底,再去與別的灘頭霸主比一個窮富,如此而已。習慣如今,便是成了為官不納稅的專利。這官既可肥私,又可以掙足可以不繳稅錢的麵子,誰不想去當?到了今日,你再把稅收到他的頭上,就等於失了他的麵子,看不起他的官位,褫奪了他的權利,他怎麼有顏麵再去麵對他管轄下的子民?過去因為自己不用繳給誰錢,受到鄉鄰的尊重,現在和大家一樣了,這還有什麼權威?讓他以後怎麼管理?怎麼做人?錢和官都成一樣的寶貝,人不能丟官就同人不能給別人錢一樣重要。

從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曆代造反起事者,皆由不堪這種隻給別人錢而別人可以不出錢的不平待遇才出了事的。根除虎患,自己不由地也成了一條虎。不管什麼朝代,隻要有國家存在就有稅的存在,你就得繳錢,至於繳多少錢合適,那可以商量,不繳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打碎國人的幻想,不要在繳與不繳上麵苦費心思,幹脆在多繳與少繳上打主意好了。如何才能少繳?就是讓每一個人多掏錢。做官有官的工資,種地有賣糧食錢,經商有交易的利潤,根據情況,多繳少繳如何才能合理,這就是稅的管理。假如一個官在請別人吃飯時,想起花的錢有幾分是從自己的薪水裏扣出來的,他一定會選擇一個價格便宜的地方去。假如官也覺得自己繳的錢多了,那就有救了。所以曆來平民起義,最終熄滅,多是隻想著讓別人繳錢,而自己不繳錢的地位上去換位置,而沒有想到從自己身上做起,那事情就容易得多。

所以,稅的人性就是貪婪,讓社會公眾均貧富的人性保護費。社會的穩定維係,不在官富,卻在民不窮。把稅攤到官位上去,做的官越大,繳的稅越多。可以不從薪水上做文章,因為薪水可以有獎金之類的渠道變通。可以容許按照官的大小,把薪水定出高低,誰想做大官就有第一條必須比別人多繳稅,這同商人積聚的錢財越多,就要繳稅繳的越多一樣。不繳稅是人性之一大罪過,眾人不情願養一個累贅,那他就沒有活路可走。少繳稅者就意味著另外的人要多繳,人便會生不平之心,那他就要考慮自己的生命安全,到底是小命重要還是錢重要,不如乖乖把棉襖脫下來。窗外豔陽高照,不要等到把你的內衣也剝了去,這樣不僅要感冒生病,還有礙觀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