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眾感到什麼都不再需要時,人便也到了無用的時候,人不會認識自己,隻會認識傳媒,無孔不入的傳媒係統使人墮落到不是人的地步。是傳媒去了人的性命,並使更加瀕臨絕境。人當自救卻無法選擇方式,因為傳媒已經剝奪了你選擇重生的自由和能力。
這個世界自然還有傳媒沒有侵占的地方,在那裏,人用自己的嘴講話,不用誰告訴你去幹什麼,靠自己的本性去愛去恨去穿衣吃飯,並且生存。這是現代人渴慕的生活,因為你發現了自己,原來是如此的自由和幸福。人第一次發現了自己的神奇,但這次發現你又上了傳媒的當。最好是你親身去看一看或者幹脆關掉一切來自傳媒的渠道,看看我們自己和自然,聽聽自然真切的聲音,也許你會感到還有活下去的必要。還有一點,就是你去接觸到那些自己的本來生活時,不用利用傳媒,人想尋求活路和幸福,自有人尾隨。拋棄傳媒而去。看看我們自己還有多少人性。
五、現代化的結果
現代派是人性惡化的產物,也是人背離人性而遭報應的手段。人性將使現代派之行充滿絕望。對自己出路的沮喪使人更加走投無路,現代派不是對人性泯滅的覺悟,而是以自我私欲驅始,以無限製的貪欲結束其使命。甚至現代派也是現代文明的產品類別,用來區別進步與落後的主觀臆斷,是現代人用來蠱惑人的虛妄之詞,即喚醒人性又毀滅人性,甚至自己也像現代機器一樣變得陳舊,咬死了齒輪。
現代派總以遷就人們的獸欲和惡習來取得人們的好感。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如洋人的人權,就是遷就現代派的誘餌。一個毫無人性的人類賦予了超出自己能力的權力,這權力除了更加損害人性肌體外,別無用處。如讓一個品性不端的人去當風化警察。讓一個妓女開辦禮儀學校一樣,權力運動的自由度越大,人類生存的希望就更加邪惡和渺茫。缺少人性的民族運用了無所不能的權力,隻能使人喪失權力而淪落同時失去了運用權力的能力並被權力毀滅了自己。
再如,在舊社會人變成了鬼,是人喪失當家做主人的權力,所以便號召一個新社會將使鬼變成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人突然感覺到了為什麼平常的日子總是不如意,原來是因為自己成了鬼的緣故。想要承認自己是人,就必須過那個莫須有的人的生活。美豔少女能被地主資本家睡去,自己為什麼不能去摟摟?這都是因為自己不是人而自己又看到了人過的生活,便是飽食裏淫欲的具體現實。要做人就從這兒開始,拉他下馬,讓自己也威風威風,果然感到過去的生活真是牛馬不如。你一旦賦予了渴望獲得權力的人以權力的承受極限,直到又重新被沒收了權力,剛嚐到的甜頭又失去了,他豈不緬懷過去的美好歲月?人總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同獸類比較,向獸類的標準看齊。這是人性賴以生存的貧瘠土壤,都是打著人權和進步旗號做到的事。
直到幾十年後的陰陽頭運動。鬥私批修是沒有錯誤的,卻被人性欠缺者行了毀滅人性之實,偉人也徒歎奈何。這使人們想起當時的法國的現代派大師來,到中國受到鼓舞,回到國內也去鼓吹造反有理了。而這個薩特卻沒有一個像樣的理想,除了責備幾句他人即地獄以外,連自己一生都難以痛快,滿含幽怨的眼神而去。革命即吞噬了孩子的同時,孩子也吞噬了革命,這就是現代派的極限。人類如今還不具備承受富裕的能力,而適當地貧窮也許可接近人性的真諦。國人如此,洋人也如此。都是因為我們對富裕含義的墮落性認識。以此為根基,愈陷愈深,直到分辨不出什麼是富裕,什麼是貧窮的地步為止。是因為偶然的概念偏差,導致人在通向人性的歧途上越走越遠,而忘記了自己,是人創造了一切,還是一切創造了人。
現代派標榜的進步性從古到今隻是換湯不換藥而已,總有這麼一批自命不凡的人,想超越具體的做人的辛苦,而到達什麼都有什麼都看不見的境地。這是人之懶惰陋習的順其自然,是寄生在現代工業社會的生物,距人性之途隻能趨於更遠。還有一個顯著區別就是其自私和貪婪,同大眾格格不入以證明其個性的不同。他隻允許你跟隨而做到無視你的存在,這是他的權力而非你的權力,比霸權主義還要霸道。所以,現代派從某種意義上說,即不值一提也無須向他獻媚。做到這一點,你就成了真正的現代派了,隻是不要讓過分的自由產生了製約別人的權力就行。
在這個人欲橫流的世界,現代派隻是選擇了錯誤的方法又重新製造錯誤,使自己造成了虛幻的錯覺,從而結束了自己的使命。在這種虛幻的錯覺中,既能窺見真正人性的光輝而又對此產生了懷疑,因為他們太單薄也太脆弱。譬如一顆大樹,既要生長起來還要隨風而動,隻要你能長在地上就行。你還是樹。可惜現代派不是被風吹折樹枝就是連根拔起,連生命都無法保存,僅存的一點人性也隨之熄滅了。
用這個借用現代派的概念,非傳統意義上的現代派所指,隻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和現代社會所依附生長出來的一朵既萎縮又可喜的花草。既無法長期生存,也無法點綴什麼,除非你改變了現有軌跡的進步方向,才得以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地方,才能有機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不但能經受起風吹雨打還可以改變風向,人類的生存才真的有了一線希望,所謂的現代派就可活下去了。隻不過沒有了這個名稱而已。
六、人性的城牆
國人的人性基本上是一種城牆的文化培育出來的。
說某某人胸有城府,是城中之城,起碼有兩道城牆以上才能叫城府,還有內心有萬裏長城更是不得了,這城裏的內容就更豐富和更有看的了。錢鍾書先生之婚姻如城堡,可想,城牆已經從心裏築到情感上去了,真是城外有城,城內有城,這牆也就重疊交錯,讓你一走進城門就迷失了方向。
城牆是中國特色,直到至今人們修房蓋屋一有空地準是圈圍牆。一家一戶成一統,家長就是國王,統率牆內的市民生活,用以抵禦外敵的侵入。現在有很多城牆遺址還有修複,要保存下來,可能國人對城牆的感情是很難忘卻了。
同時,國人評價人的成熟到什麼地步才叫聖哲,那就是從外圓內方。方是什麼?還是城牆,隻是別人難以發現而已,這城牆可謂根深蒂固。
人舉步之時,就形成了城牆,就是如何隔開別人的窺探越讓人捉摸不透,這城牆就越修的妙。人人要修,人人都有偷看別人的願望,總認為別人的城牆裏有什麼奧妙,便挖心思地拆別人的城牆用來加固自己的牆體,這是理解別人的心理。理解這兩個字端的滑稽,理解到哪兒也是在城牆裏繞彎兒,繞來繞去還是越繞越糊塗,這就是人的不可理解。你看那些喊理解越響的人,十有八九隻有理解別人的心思而不會讓別人理解自己,這理解因城牆而生,城牆塌毀也無理解可有了。
有異鄉人來京城看什麼?看城牆,以前有城牆的時候,大家不容易進來,現在容易進來了也就索然無味了。城牆內的東西和自己城裏的東西大同小異,沒多大差別。尤其是當地人的大戶,自己的深宅大院同大城市的城牆內沒有多大區別,自己的牆內人少安靜,別有一番滋味,也就沒有了出去的願望。國王做不成,做這家長也可以,照樣可以吆五喝六,作威作福。隻是時間久了,總要有動一動的念頭,就走出城外,看見到處都是城牆,不由自主就產生了畏難情緒,還是回自己的牆內好。國人不喜歡與人交往,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因為往來要通過城牆,既麻煩又困難,還是算了。’現在有個詞叫開放,什麼叫開放?打開城門,不管大大小小,讓別人進來。對於習慣城牆文化的國人來說,不能不引起恐慌,因為害怕別人窺見了自己內裏的風光而占了去。其它家的城牆內大同小異,沒有什麼新花樣。自己的牆內還要費盡心思去打理,哪來興趣占去你的風光?這種擔心真是多餘。一個人看了很多人的牆內風光,有話說是見了大世麵。這肯定是一個見多識廣、明晰整理的人,大家便爭先恐後地聽從他的教導。其實這個人的城牆隻是比別人大一些而已,沒有什麼區別。
以步步為營,以建築城牆為自己一生目標的國人一天不放棄築城牆的打算,就一天比一天沒有希望。因為城門既開,牆修得再高也有門,是門就是讓進出的,你想進出別人的門就要給別人開放自己的門,這是沒辦法的事兒。城牆的隨處可見,使國人到了洋人的土地上也不放棄。洋人是沒有多少城牆的,尤其到現在你願意看就看個夠,隻有國人對國人之間才有建城牆的必要。國人走到天涯海角,國人越多,相互的鬥爭愈烈,鬥什麼?拆對方的牆建自己的城牆,不讓拆,就越發的起勁,忙得團團轉,讓洋人看了不可理喻。假如一個人到了洋人的土地上,他沒有看見洋人城牆,起初有些不習慣,這也叫陌生感,時間久了,也會覺得自己沒有多少必要去建什麼城牆了。如此心懷坦蕩,日月可鑒,多麼坦實。
國人到了洋人的土地上不想回來,大多也是因為怕再看見城牆所致,連相好多年的朋友,回來都感到理解困難,這是你已經沒有了城牆而對方還有城牆的緣故。國人什麼樣的苦都可以忍受,惟有怕辛苦建築城牆;一日城牆不去,跑到洋人土地上的人隻能越來越多,而大多不會回來,除非自己原來的城牆套著別人的城牆,可以享受沒有城牆阻隔的福氣,即國人的關係網。再說國人仗著人多,多走幾個沒有什麼關係,殊不知國人去了一個沒有城牆的地方,自己把築城牆的聰明才智用在了城牆以外,這能力就絕對不會比洋人差。
城牆文化已經滲透到國人的整個為人處世的各個角落,做任何事都要講究方圓。方圓是什麼?就是城池;規矩是什麼,是用來丈量城牆的程度的。
因為城牆而生禮儀,出門進門都要講禮儀,遇到不通禮儀的蠻夷之邦,就如一個書生同兵士打仗一樣,一個書生對付一個兵士可能兵士會被書生說服,如果一群書生對付一個兵士恐怕就難說服了。因為書生多了,自己便要禮讓三先,要麼搶著先說,要麼誰也不說話,兵士看的不耐煩,幹脆三刀兩拳全部幹掉算了。真是道理多了反倒講不清道理了。人多嘴雜是國人的特長,三個女人一台戲不是熱鬧,而是七嘴八舌沒有了道理。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三個臭皮匠鐵路一條心把各自的城內故事說給對方聽,原來都一樣,道理也就自然明白了。多少城牆其實都是一回事。一個沒城牆的人攻打一個有城牆的人可能困難,如果多少個沒城牆的去攻打一個有城牆的人,搭人梯也能衝垮它。城牆有何懼之?萬裏長城既不能防外寇,也不能禦內敵,豈不是個擺設?
所以,城牆再厚再多也沒用,隻是反過來給自己製造障礙而已。這也是國人慣常深鎖眉頭,依然越來越愁的緣故。與其想盡辦法去繞著城牆走或揣度跳過別人的城牆,不如幹脆把城牆拆掉好。一家一戶圈起圍牆不是防盜賊的,是圖溫暖,這不是自然界的氣候,而是心裏的溫度本來不夠而已。
七、成名成家的迷夢
無論從哪方麵看,家都是一個富有終點意味的意思。
一個行業到了終點便產生了家,有時還會有許多的家們出現。作家便是多少文學青年抑或殯儀工人成了“送葬青年”夢寐以求的終點,大凡讀書之人都以將來能到這個“家”的位置而嘔心瀝血。
做了作家便有向文學青年布道、訓誡的權威,凡是聽從他的就會得到獎掖和提攜的機會,這作家便多了一個老師的責任,你日後有多大成績都要分一杯羹給老師。如那封鎖探寶路上的強盜,你一旦通過此路不但要留下買路錢,等你出山回來再路過此處還要把所得之寶分一半或一多半出來給那強盜師傅。
做學問的成了學問家,更不得了,你凡事都要他向討教,就連去茅房小解沒有通過他便是違背了屎尿文化,那怕你做就一生的功業,在沒有成為“家”以前,你都需有個“家”來指導。如果你成了一個有名的學問家,你便自然而然有了學問家的名氣,就如那女人進了茅草房便籍籍無名,而一嫁與某個門第顯赫之人,便有了貴族太太的尊榮,倘若一不小心誤人了煙花巷,也不要緊,隻要你認了一門大戶人家做了小妾,也有姨太太的名份,也算成了“家”類了。
這“家”便是人一生窮追到了終點,一旦成了某某家,便會省卻一多半的辛勞,即使你寫錯了一個本來不認識的字,弟子們也會照抄開來而懷疑這個字自己的錯誤是這個“家”們給改過來的,便更添了一份偉大。
文化發達至於京城,“家”們多得成災,外鄉小子進來無立錐之地,便須找“家”們提攜,以方便自己將來的發展。否則你很難有出頭之日。因為成了某某“家”的人,都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圈子,也算叫家中之家吧,如那“作家之家”。“經濟學家之家”等等,你需小心看好,不要誤入“家門”妨礙了自己的後半生。
你跟了一個名聲不好聽的師傅,技藝再好也要替這沒有教過你一日的師傅背上罵名。如果你能掐會算,找了一個大名鼎鼎的學問家,你再沒出息,也是名家弟子,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因為有家與家們的照拂,你會交上好運。如果這“家”類,恰好有個美貌或醜陋的女兒或公子。你和他們攀上了親戚,便更不得了。從此以後,不管你改行不改行都是世家後裔,享盡意想不到的尊榮。
就連那善玩之人也有個與眾不同之處稱為“玩”家,連玩都有了個到了終點的“家”,可見這玩之奇絕,根據種種不同有了大玩家與小玩家之分,就像那著名作家、著名學問家與普通作家、普通學問家的區別一樣,這玩家也有自己的玩處,你隻有通過玩家的點撥才能知悉玩的奧妙,如同那文學青年經過作家的啟發才能知道“作”的訣竅一樣,這都是你向前走的第一步。
有家就有門,這門坎高低就是家們的名份,你拿一張“家”們的帖子,就如簽發了一張特別通行證,即使你到了別處,自有“家”們根據你的帖子的名份給你安身之處和善待。
這“家”的種種妙處,便成了人們尋家立業之熱衷的理由,蜂擁而上,“家”們便越來越高貴起來。且不論這“家”們是否真有貨色,如那作家本是靠抄襲別人成了作家的,僅說這作家是否就是讓別人也能成了作家的技術,反正去尋找“家”們的人,要麼是恭恭敬敬之人,要麼是討口飯吃。至於這“家”們究竟有多少真貨色是沒有心情去關心的。一旦越過“家”門,自己成了某某家,便會另找更高的門了,對以前的家們便不屑一顧。這些人不會看重“家”們的學問,而是相通過家門能進宮殿的借路而已。期望有朝一日對自己走過的“家”六發號施令,這就是那些好為人師的“家”們抱起石頭卻砸了自己的腳,真是活該。
因為家門林立,每個想進家門的人。在選擇家門必須考慮好兩件事:一是帶什麼樣的禮物進去,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麵臨著你即將進去家門後的命運,必須弄清“家”的規矩,如喜歡什麼樣的禮物,是香煙、餅幹(什麼牌子的?)還是古董、字畫(哪種風格的?值多少錢?);二是能給自己換來什麼?提攜成了“家”還是索要了一張帖子到處發展。這都是關乎你今後的榮辱貴賤的大事,萬萬輕率不得,能致一失足而千古恨的事也不是不可能。這就應了那句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的俗話,實在是至理名言。
既然這家門裏有種種好處,難怪國人是如此地戀家,到了哪兒都忘不了回家,因為家是一個人的根和命脈,不管這根是長在沙漠還是糞土裏,或者漂在水裏,你都不能忘了家。這家不管你哪兒看,都是一個結尾,如你累了倦了要找家,一樣是一在的結束,同你病了、死了要進墳墓一樣,也是到了家。人們既然怕死又如此著戀家,為家歌功頌德,為家肝腸寸斷,豈不是迫不及待地想死不成了?到了家可以什麼事不幹,但你需要吃飯,不如你幹脆一死了之,連飯也煩的再去吃了,那人多麼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