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喂大你的格局(2 / 3)

如果真去計較,恐怕這個問題也是難以解決了。所以,在這裏先拋開了環境因素,還是堅持格局由眼光、胸襟、膽識、心理要素等決定的。

眼光

眼光是指在某一時刻,對某領域趨勢準確預測的能力。

第一,你能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能不能夠透過表象看到事物發展的本質。

第二,對於事物的評判已經有自己的標準,並能夠極為準確根據現在對未來進行預測。

第三,是你知道這些道理之後,自己能不能做得到。

而對於未來的準確預測,亦是在堅持在看清本質的原則之上的。比如雷軍做小米手機,他很明白大眾的消費能力,理解大眾的消費需求標準,他看到了基於互聯網的消費者產品是品牌發展的趨勢。他知道超過用戶預期的產品必然帶來超好的口碑。

人貴有自知之明,知道什麼可為和不可為。若不可為,怎樣做才能可為,那何時可為。

胸襟

人的胸懷很有意思,有大的追求,大的願望,就會有大的忍耐,大的包容,大的視野,大的寬容,這就叫大胸懷吧。

如果你的想法是追求一個具體的、很小的事情,你得不到它會很生氣;如果你想要的是別人沒有的,是很大的東西,很遠的東西,你就會變得能夠理解很多,包容很多,能夠承受痛苦,甚至傷害你的事情你也能夠包容。這是一個正循環。

劉邦和項羽,從軍事領導力上看,項羽遠勝於劉邦,巨鹿之戰,破釜沉舟是何等氣概;從兵力配置上看,項羽手下強將如雲,整體實力也優於劉邦;從智囊團上看,兩者各有張良範增,也不分伯仲。

所以若綜合三方麵而言,項羽的楚軍是遠遠強過劉邦的漢軍的,但為什麼最後自刎烏江的不是劉邦,而偏偏是項羽呢?

劉邦自己說過“我文不過蕭何、治國不如張良、行軍布陣不如韓信,但三人皆為我所用”。再看看項羽,手下縱有範增、英布這樣的文臣武將,但最終還是一敗塗地。

隻因他不像劉邦那樣胸懷廣闊,單單為一個名義上的“西楚霸王”惹得眾諸侯心生叛意、倒戈相向。

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剛愎自用,範增屢次進諫,但最後還是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最為嚴重的是他竟對已繳械投降的近三十萬秦軍實行坑殺,使他的威信聲譽瞬間被葬送。這不正是胸襟。

膽識

曾有企業家這樣說,“如果是現在把我歸零,我仍然可以再來一次”。然而,史玉柱則是在資產為負數,甚至負得還很多的時候站了起來。

應該說,他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經曆了“大起——大落——又大起”這樣一個完整過程的著名企業家,他創造了一個中國乃至全球經濟史上絕無僅有的傳奇故事。

當巨人大廈倒塌,討債人蜂擁而至之時,史玉柱莊重承諾:“欠老百姓的錢一定要還。”也正是出於這種“還債”的動力,史玉柱終於東山再起,且賺錢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還債。

而之後,他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賣腦白金,投資銀行股,進軍網絡遊戲,在一片廢墟上,轉眼煉就了超過500億元的財富。

行軍作戰需要膽識,成功創業更需要膽識,隻有想法卻不敢去實現終究不會成功,莽撞行事也隻會導致失敗,有勇有謀才能事半功倍。

心理

有很多投資者,不做投資的時候,看到別人賺錢,總是在想:有什麼賺錢的好項目呢?

真到做投資的時候,每個人都是抱著必賺的心理,所以一旦遇到虧損,與原來的期望不一致時,難免就心態出問題!然後會出現各種狀況。

盡管隻是一種現象,如果將其放大,很多時候我們在麵臨未來的預期何曾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投資行為。

所以說,格局真的決定人生層次。

格局在嶽飛那裏就是八千裏路雲和月,三千功名塵與土的壯烈;

格局在馬致遠那裏卻是小橋流水人家,斷腸人在天涯的孤旅;

格局在蘇軾那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的寂寞;

格局在柳永那裏就是楊柳岸,曉風殘月,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煙花柳巷而已。

一個人有多大的格局才有多大的胸襟。格局是一種眼界,是一種大情懷,海納百川才能有容乃大。

什麼樣的眼界和胸襟才能看到更遠的風景,站在高處,整座城市不過就是幾座樓房,在飛機上從雲端俯瞰城市,城市也就變成了盆景。

人的發展往往受到局限,這“局限”就是格局,為其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