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喬女士其實也沒有多少錢。第一套房是老公單位分的,現在就住在那裏。後來發現很多新來的同事都在外租屋住,於是就在一個新開發的離市區有點遠但交通相當方便的小區買了三套房。喬女士的眼光很特別,別人都買大房子,她卻在內部認購時買了三套單身小公寓,當時是期樓,又是內部認購,她買的又是二、三、四樓,那時隻需2000多元一平方米,三套房子不到30萬,而且是首付,不到10萬元。三套小公寓很快就全部租出去了,每套600元,每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用來供樓,綽綽有餘,不出10年,這三套房子就全屬於她了,而且還可以不停地出租下去。
買房出租收房租,是最簡單的賺錢模式,最為省心,省力,收入也最為有保證。房子的水、電、煤氣、電視、管理費等費用全都由房客支付,自己收的是純利,何樂而不為呢?
最近,喬女士準備在郊外再買一套公寓,平時住在城裏的一套房中,這樣上班離單位近些,孩子上學也近些,一到周末就全家乘小區巴士,住到郊區的房子裏過兩天悠閑的郊外生活。
購物、美容、健身、旅遊、炒股……喬女士工作休閑兩不誤,事業生活皆精彩。女性朋友們,與其羨慕別人,不如積極行動起來,憑借自己的理財智慧,換取更加幸福的生活。
精明女人理財錦囊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隻要成功地學會理財可以讓你的錢越積越多,做你想做的事。女人就是要有錢,那樣可以讓你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因此,不要再猶豫,開始理財吧!
獻給“月光族”的忠告: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在許多高收入的年輕女性中存在著一種享樂的消費觀念,她們每月的收入全部用來消費和享受,銀行賬戶裏每到月底基本處於“零狀態”。她們沒有想過理財,更沒有積少成多的意識,所以她們一直感覺錢不夠用。“月光族”的基本特征是:每月掙多少花多少;穿的是名牌,用的是名牌,吃的是館子,可是銀行賬戶總是處於虧空狀態;她們偏好開源,討厭節流,喜歡用花掉的錢證明自己的價值,認為花出去的才是錢;她們認為會花錢的人才會掙錢,所以每個月辛苦掙來的“銀子”,到了月末總是會花得精光。這就是“月光族”的真實寫照。
“月光族”的女性表麵上生活多姿多彩,實際存在著巨大隱患,她們的資金鏈是“斷開”的,全部收入都用來消費了,沒有一點存款。她們風光表麵背後的本質是一種被動的生活方式。
俗話說:一滴水,不算多,一滴一滴彙成河;一粒米,不算多,一粒一粒堆成垛。理財專家告訴我們,年輕女性可以將每月的閑錢利用起來,積少成多,讓“月光族”變成投資族。
陳小姐畢業於北京一所著名高校,畢業後在一家金融公司工作,月薪4000元,除去每個月的房租、生活費,剩下的錢幾乎花在買衣服上,有時候還會在三裏屯酒吧小酌兩杯,一個月下來,4000元往往不夠花,有時候還得給跟好友借錢。工作兩年了,她基本沒有攢上什麼錢。陳小姐今年已經25歲了,她很慶幸自己是個女孩,因為可以找一個有一定經濟實力的男朋友,並希望男朋友最好能有一套房,這樣她就不用為買房操心了。陳小姐是一個女士,她可能在成家方麵需要付出的相對較少,但是她真的就不需要存有一定的資金了麼?假如她能嫁一個“鑽石王老五”還好說,倘若嫁一個收入平常的人,要想成家恐怕就不那麼容易了。再假如不是陳小姐,而是陳先生,再過兩年就要麵臨成家的問題,月月花光,怎麼買得起房?雖說不能以錢財作為婚姻的基礎,但是真的會有女孩願意嫁給一個沒有一點積蓄,又買不起房子的男人麼?其實與北京普通市民的平均工資相比,陳小姐的工資算多的了。即使這樣,她仍然抱怨:“每到月底,我就身無分文,望眼欲穿地盼望著下個月的薪金。”
王大姐,35歲,在北京朝陽區一個家庭做保姆,每月收入1000元多一點。在扣除吃、住等日常開支,她每月仍堅持給家裏寄600元。算一算,兩年下來,家裏收到王大姐14400元的彙款。試想想,陳小姐的月收入是王大姐的4倍,可是兩年下來,王大姐有了14400元積蓄,而陳小姐還是囊中羞澀。看來大學畢業的陳小姐的理財智商還不如保姆王大姐。
從事勞動不同,付出不同,收入自然不同。但陳小姐每月消費4000元還不夠,王大媽每月收入不足千元卻還有盈餘,那是因為她有“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的理財觀念。年輕的女性朋友,要懂得理財,學會理財,還要懂得積少成多的道理,這樣才能長久地正確理財,為自己積累巨大財富。
精明女人理財錦囊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理財不是一朝一夕就會產生明顯效果,而是一個長期過程。女性朋友們隻要長期堅持,就會逐漸體會到理財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