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觀念更新,財源不斷(3)(1 / 3)

從這個故事裏我們便能明顯看出中國女性“不喜歡借債度日”的傳統消費習慣,認為一旦借了債就矮人一截,感到負擔沉重,而在沒有還清債務以前也總是不得安寧。其實隻要現代女性轉變理財觀念,在具有豐富理財經驗機構的幫助下,普通女性通過負債消費提前享受的渠道還是很多的。

比如說現在大多數銀行都推出了住房、汽車、耐用消費品、旅遊等多種消費信貸業務,幾乎涉及了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麵,且手續也在不斷簡化,某些銀行還實行了信用貸款業務。多種以信貸業務為基礎提前消費行為的推廣,為女性朋友挑選符合自己的金融產品提供了可能。

因此,越來越多的女性朋友開始加入“負債消費”隊伍,在社會不斷向人們灌輸小康生活標準的同時,心甘情願地當起“負翁”接受那些寬敞明亮的住房、時尚前衛的汽車、高檔名牌的時裝等各種誘人的消費資訊。

29歲的陳小姐在潮流的驅使下也成為了“負債消費”中的一員。她在北京昌平的天通苑小區購買了一套總價70多萬元房子。這讓陳小姐提前過上了“有房一族”的生活,在她這個快要結婚的年齡,沒有房子不但會降低婚後的生活質量,而且“麵子”上也說不過去。於是,陳小姐才下定決心買下這套住房。為此,她將在未來20年內,每個月把自己收入的30%交給銀行。

陳小姐在談起這件事時說道:“負債消費讓我能提前享受到了可能要再拚搏十年後才能過上的生活,何樂而不為呢?”

那些仍在為將來的美好生活努力打拚的女人們,何不效仿一下陳小姐呢,但是在享受之餘,還要警惕“負債消費”的風險。某些年輕女性在提前消費時,片麵追求“高檔”,不顧自身經濟承受能力,盲目“提前消費”,使自己和家庭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影響了幸福感。

29歲的沙女士是一名體育教師,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2007年7月她買下了一套房子,成為“負翁”,步入了負債一族。由於沙女士的愛人沒有固定工作,加上他們3歲的女兒上幼兒園,可以說,家裏的全部生計幾乎全壓在了沙女士的肩上,僅還房貸每月就要支付給銀行1600元。沙女士說:“現在工作完全是為了謀生,與我買房之前的想法大不一樣了。以前,我還想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現在想的更多的則是如何在正常工作以外,多掙些‘外快’來補貼生活,自己每天像個機器人一樣地運轉,太累了。”

其實現在有很多像沙女士這樣的負債人,她們在“不富”時選擇了“加負”,在“沒錢”時選擇了“超前”,過上了所謂“有房、有車”的“幸福生活”。

客觀地講,超前消費也確實解決了不少人的實際困難。比如,在很多城市,很多大齡青年由於沒有自己的住房,不得不和家裏幾代人擠在一起;由於沒有結婚的地方,結婚證拿在手裏,還是和愛人兩處分居。有了“超前消費”,花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才解決了她們的苦惱。

但是,這裏有個既要敢花錢,還要會花錢的問題。因為投資越大,風險也就越大。如果自不量力,超過償還能力的“警戒線”,就有可能給生活帶來巨大的壓力。

每天下午6點鍾,在北京中關村工作的姚小姐準時下班了。坐將近兩個小時的公交車,才回到了她的家,回家後再做飯、吃飯,直到晚上9點半,姚小姐才算是忙完了一天的事兒。在姚小姐看來,這種生活完全是由於買了新房子而造成的。在以前,姚小姐生活得很“瀟灑”,下了班之後和幾個朋友去吃飯、泡吧,半夜才回到在公司附近租的房子。今年3月,由於買了房子,姚不姐一下子背上了幾十萬元的債。“我再也沒心情去泡吧,也不敢輕易請朋友吃飯了。現在房子倒是有了,可我卻好像不是以前的我了。”

如同沙女士和姚小姐一樣,很多背負貸款的人都被還貸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上班小心翼翼,對老板畢恭畢敬,唯恐被替代,有時有更好的工作也不敢跳槽,因為即使跳槽後收入會有增長,但也需要一個適應時期,還存在被“炒魷魚”的風險,結果很多人犧牲了寶貴的發展機會。

所以,在看到“負債消費”好處的同時,也要“科學消費”、“理性消費”。因此,女性朋友在選擇負債消費時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麵。

●要清楚為什麼要借錢

女性朋友借錢的理由也不外乎是投資、置產與消費,在決定負債消費之前應先定好借錢的目的,再安排借錢的來源與還款方式。

1.投資

投資的報酬率要高於借款利率。若投資報酬率要高於借款利率時,可發揮財務杠杆作用讓資產加速增長;若虧錢時,則會導致家庭財務狀況惡化。

2.置產

以置產為理由的借貸通常采用本利平均攤還,有錢的話要優先償還。

3.消費

看到自己想要買的東西,而手頭又很緊張的話,很多女性朋友都心癢難耐,便會借錢來消費。若購買的是耐用消費品,可視為置產,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來享用,付款年限不要超過消費品的使用年限。若購買的是快速消費品,掌握盡快還清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