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禮儀基本知識(1)(1 / 3)

禮儀的產生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在四個方麵出現了禮儀的萌芽:

1.對神靈的敬畏。那時人類與變幻莫測的大自然相比顯得十分稚弱,無法解釋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和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於是認為鬼神、祖先是主宰這一切的力量。人們開始用一些當時最精致、最豪華的食具作為禮器進行祭祀,以表示他們對神靈、祖先的敬畏,祈求神靈、祖先的保佑。這種祭祀活動是禮儀的萌芽。因此,有了“禮立於敬而源於祭”的說法。

2.對家庭成員言行的規範。做父母的要撫養、關愛幼小的尚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當子女長大成人之後,則要贍養年老的父母,兄弟姐妹之間也要互相關愛。堯舜之時,五禮已備,則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時,禮儀把家庭成員的言談舉止規範化了。

3.人們交往溝通的需要。在社會活動中,人類逐漸形成了最初級、最原始的禮儀。在狩獵、耕種和部落之間的爭鬥中,同一群體中的人要不斷地用眼神、點頭、拉手來示意互相之間如何配合。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不自覺地用擊掌、擁抱、拍手來表達歡快的感情,用手舞足蹈來表示狩獵獲得食物的喜悅,人們之間這種相互的呼應、模仿,逐步形成了一種習俗,這便是最初待人接物的禮節。

4.維係等級差別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分工越來越細,產生了發號施令的領導者和聽從指揮的被領導者,這樣就出現了尊卑有序、男女有別的現象。每當大家聚會席地而坐時,就逐漸有了一定的座次,首領坐在哪裏,一般人坐在哪裏,男人坐在哪裏,女人坐在哪裏等等,這些都不斷為禮儀增添了新的內容。

商朝的甲骨文中出現了“禮”字之後,禮儀典籍也隨之出現。商朝禮製的出現則明確規範了社會中人們之間的關係。後來,周人開始區分貴賤、尊卑、順逆、賢愚等人際交往準則,逐漸產生了“吉、凶、賓、軍、嘉”五種禮製。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凶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冠婚之事為嘉禮。禮儀精髓:

大到治理國家,小到家庭生活,都要按一定的程序儀式進行相關活動。

禮儀的發展

到春秋戰國時期,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儒家係統地闡述了禮儀的起源、本質和功能。儒家文化逐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和正宗,影響我國達幾千年之久。儒家文化宣揚“禮教”,提出以“修身”、“真誠”為本,認為在各種倫理關係中對人誠實無妄才是“禮”的最高境界。把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謂之“五倫”。這五種人際關係都有相應的道德規範,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信誠。除儒家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主張,如道家崇尚自然無為,主張廢除一切禮儀;法家推崇強權政治,主張以法代禮;墨家主張平等、博愛、利他,以義代禮。各家的主張雖然不同,但通過相互吸收和融合,到後來的漢唐宋三朝逐步形成了我國封建社會一整套的等級秩序和禮儀規範。

我國禮儀的發展一般分為兩個部分,一為禮製,二為禮俗。禮製是國家製定的禮儀製度,禮俗是民間形成的禮儀習俗。禮製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吸收民間優良的禮俗,同時摒棄一些過時陳腐的禮俗。

清末,鴉片戰爭把中國長期封閉的大門打開了。中國人開始了解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大批的愛國人士為尋找富國、強國的道路,在把西方的文化科技引入國門的同時,也把西方禮儀介紹進來。辛亥革命之後,封建王朝覆滅,中國人為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而不斷地進行著變革。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封建禮教徹底被廢除,逐步形成了現代禮儀。

禮儀精髓:

改革開放以來,又不斷地吸收國際的通用禮儀習俗,形成了當代的禮儀,體現了民主、平等、簡潔、高效的時代特征。

現代禮儀的內容

人們一般把禮儀學的概念分解為禮貌、禮節和禮儀三個部分。

1.禮貌

禮貌,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表現的謙虛、恭敬、友好的品質。禮貌能體現一個時代的風尚和道德規範,體現人們的文化層次、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雖然世界各地在禮貌的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尊敬、友愛的本質是一致的。例如,熟人見麵打招呼,盡管方式不同,問候的語言不同,但向對方表示友好的目的是相同的。因此,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修養,懂得體諒別人,願意幫助別人,表示尊重別人的人,就可以稱其為有禮貌的人。

2.禮節

禮節,是人與人之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表達對別人的尊敬、問候、祝願所用的規則和形式,屬於外在的行為規範,是禮貌在語言、行為、儀態等方麵的具體體現。如乘車時,為了表示對老年人的尊重,對病人的關心,通過讓座這一行為表現出來;待人時,為了表示對前輩、師長、上級的尊敬,通過謙虛的態度,認真聽他們的談話表現出來。另外,在得到別人幫助的時候說聲“謝謝”,有客人到家裏拜訪時熱情招待等等,通過這些禮節使禮貌得到良好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