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冒險的旅程》的文章,感慨很深。文章以一個十來歲少年的自述形式講述了自己離家出走後又回到父親的農場的故事。
中學眼看就要畢業了,卡爾文十分討厭學校的生活。他不停地在心裏念叨:我再也不想回到那該死的學校去了!我對學習煩透了!但他的父母卻堅持要讓他去上大學,他真的很不願意在家待下去了。加上他的父親對他嚴厲到了苛刻的地步,他對農場的工作厭煩到了極點。在一次與父母大吵過後,卡爾文簡單地收拾了一下行囊,生氣地離開了生養他十幾年的家。他走的時候,母親放聲大哭,父親則對著他一陣大吼:“如果你走了就不要再回來!”
就這樣,卡爾文在離家好幾百公裏的地方嚐試著找工作、掙錢,以此來養活自己。但外麵的世界並不如他之前想象的那樣美好,在他試圖生存下來的一年中,他到處碰壁,到處遭到拒絕。別人不重用他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的學曆太低了,他的社會閱曆也太少了;他還不懂得社會的複雜,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更糟糕的是他沒有一項熟練的技能、沒有足夠的知識。這時,他終於明白自己離家出走是一個莫大的錯誤了。
在經過了一年多的痛苦經曆後,在經過很久以來的反思後,卡爾文決定回到父親的農場去。但是,他又擔心家人看不起他而不再接受他。於是,他寫了一封信給父親,表達了自己的悔恨和想回家的願望。然後,他開始計劃搭便車回家。他的信是這麼寫的:
親愛的爸爸:
已經超過一年了,我從東部旅行到西部,做過無數的工作,沒有一樣工作賺得了錢。我總是遇到相同的問題:你的教育程度如何?看來大家總是要把好工作給有大學學曆的人。
爸爸,有好多事你和媽媽都說對了,我現在知道田裏的工作對我無傷害,我也相信我需要上大學,我更相信你們兩個都是愛我的。要我寫這封信真不容易,一年前的我是不會寫的。自從離開以後,我遇到過一些好人,也遇到過一些殘暴苛刻的人,我以為我可以承受一切,但有時候那真的非常困難,特別是當晚上沒有一個充滿愛和安全感的家可以回去時。我從來沒有真正意識到家的意義,直到我離家好幾個月之後。
爸,我已經嚐到苦頭了。我想回家,我知道你說過,如果我離開就不要再回來,但我祈禱你會改變主意,我知道那天我讓你非常生氣,我也傷了你的心。如果你拒絕我,我不會怨你,但我還是必須要問候你。我知道我早應該寫這封信,但我害怕你不想知道我的音訊。
我想回家,想再度成為家裏的一員,我想上大學,想學會如何變成一個成功的農人。然後,如果你允許的話,也許我可以和你一起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