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紮克說完,又埋頭寫他的文章。雨果端起杯子,微抿了一口,再看巴爾紮克的樣子,終於明白了,巴爾紮克用有缺口的杯子,是想提醒自己,無論寫了多少作品,這些作品上都有一個缺口,隻有再寫下一部,才能將這個缺口補上,也正是因此他才會不停地寫下去。
人都應該追求完美,但追求完美不是一步到位的。有時,給人生留一個缺口,我們才會在完美之路上走得更遠。
一個學僧請教禪師:“禪師,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自忖在您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為什麼就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了一個葫蘆、一把粗鹽,交給學僧,道:“你去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使它立刻融化,你就會開悟了!”
學僧遵示照辦,過不多久,跑回來道:
“葫蘆口太小,我把鹽塊裝進去,它不化。
伸進筷子,又攪不動,我還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起葫蘆倒掉了一些水,隻搖幾下,鹽塊就溶化了。禪師慈祥地說:“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又如何開悟?”“難道不用功可以開悟嗎?”“行如彈琴,弦太緊會斷,弦太鬆彈不出聲音,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世間事本來就是如此。不管做什麼都給自己留一個空間,讓自己可以轉身。不冒進不頹廢,不緊張不鬆懈。擁有一顆平常心,把自己的心態放低,這也就具備了成功所需的條件了。
賞賜隻獎給
成果
在這個世上,沈嶽明從來就沒有用來獎勵工作努力的賞賜,所有的賞賜都是用來獎勵工作成果的。
以色列科學家謝赫特曼,小時候家境貧困。因為父親常年患病,需要醫藥費,所以謝赫特曼總是在學習之餘還要身兼數職,來賺錢給父親治病。
為了工作,他的生活從來沒白天與晚上之分,有時每天才睡三個小時。盡管他每天都在努力工作,可收獲很小。看到同工作室的人都拿到了豐厚的獎金,他再也忍不住,去找了研究辦的負責人。他說:“我每天也在努力地工作,為什麼除了微薄的基本工資以外,再也沒有得到過像同事們一樣多的獎金呢?”
研究辦的負責人反問他:“你的同事們之所以得到了獎金,是因為他們的工作出了成果,請問你的成果在哪裏?”一句話,讓謝赫特曼沉默了。從此,謝赫特曼再也沒有向研究辦的負責人提過獎金的事,也不再隻知道埋頭努力工作,而是想盡辦法讓自己出成果。2011年,由於謝赫特曼在晶體學、材料學研究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從此謝赫特曼明白了一個道理:在這個世上,從來就沒有用來獎勵工作努力的賞賜,所有的賞賜都是用來獎勵工作成果的。
成功不是模仿
黃鶴
成功並不取決於你做了什麼,而是取決於你所做的,是否是自己所缺的。
27歲時,接連被病魔纏附的蕾妮哈特開始寫作。一次,蕾妮哈特創作出一首詩歌。當她準備把文稿寄給編輯時,突然想到自己的病可能會傳染,便連夜蹣跚地找了多家藥店買到一瓶消毒液,替詩稿消了毒。盡管費盡苦心,三個月後,她還是收到了編輯的退稿。
蕾妮哈特深感遺憾,可她並不灰心,此後更加勤奮寫作,且在每次投稿前都習慣性地替文稿消毒。日子久了,她這種做法流傳開來,編輯們都樂意收到她的稿件,在審核後大都予以發表。
此後,蕾妮哈特的創作一發不可收拾,一年內就成了炙手可熱的作家。
蕾妮哈特的經曆引起眾多文學青年的追捧,一時間,很多作者在文稿寫成後,都要消毒,可這些文稿依舊未能發表。有個名叫格林的青年找到蕾妮哈特,問:“為什麼同樣都經過消毒,您的作品能順利發表,而我的卻一再被退回呢?”蕾妮哈特想了想,答:“那是因為你在被退稿後沒有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