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你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風景(1)(2 / 3)

你需要一塊自己的石頭

ByrdBaylor

一塊你可以一直——也許永遠帶在身邊的石頭。

“每個人都需要一塊石頭。”她說。我聳聳肩。我沒有什麼石頭。我有一千本外國小說,三百張爵士樂唱片,八百張DVD,但我沒有石頭。她用憐惜的眼神看著我,就像在看少了一個胳膊的布娃娃。

她有雙美麗的眼睛,從裏麵可以看到雲的影子。

她歎了口氣,從長椅上站起來,接著說:“別擔心,我會幫你找到你的石頭的。

可不是什麼隨便的石頭。我說的是一塊特別的石頭,一塊要你自己去找的石頭,一塊你可以一直——也許永遠帶在身邊的石頭。”

永遠?聽上去不錯。

“好,下麵我就教你8條找石頭的規則。

你要記好哦。這對你很重要。”

以下便是那8條規則——規則1:如果行的話,最好去一座由成千上萬的小石頭——小小的,漂亮的,圓溜溜的小石頭堆成的大山中去尋找。但如果不行,任何地方也都可以。甚至一條小胡同裏,甚至一條沙土路上也可以。

規則2:低下身。再低一點。更低一點。

你必須貼近地麵凝視那塊石頭。否則,你就別怪我說找不到好石頭。

規則3:在你找石頭的時候,別讓人跟你說話,不管那是誰,哪怕是你最好的朋友也不行。你應該在萬物寂靜的時候選擇你的石頭。但如果真的出現了噪聲這樣的事,也不要擔心。(最糟糕的莫過於一邊擔心一邊找石頭。)

規則4:別找太大的石頭。你會後悔的。

你的手會拿不下,你的口袋會裝不下。一塊像蘋果那麼大的石頭就可以了。一塊像馬兒那麼大的石頭就太大了。

規則5:石頭的大小要恰到好處。合起手指握住它的時候要感覺很輕鬆。跑起來的時候要能感覺到它在口袋裏跳動。很少有東西能像一塊石頭那樣讓人感覺美妙——如果那塊石頭大小恰到好處的話。

規則6:石頭的形狀取決於你。(有個小女孩隻喜歡平的石頭。但我卻喜歡鼓鼓的,別問我為什麼。)關於形狀,要記住的是:任何一塊石頭和山上成千上萬的其他石頭混在一起時看上去都很棒。但如果那塊石頭真的很特別(當然是對你而言),那麼就算把它單獨放在浴缸裏,看上去也會很棒。

規則7:記著聞聞那塊石頭。石頭有它們自己的氣味。有的小孩隻要聞聞,就能知道那塊石頭是來自泥土深處,還是來自大海,或者來自一座大山。

規則8:不要叫別人幫你選。你必須自己做決定。我曾經見過一隻蜥蜴,在一片布滿石頭的荒漠上選了其中一塊,然後爬過去獨自坐在那兒。我還見過一隻蝸牛,花了一整天時間,經過了20塊石頭,才最終抵達它想要的那塊。總之,如果花的時間夠長,你就會明白。

我把這8條規則打印下來,貼在公寓客廳的牆上,沒事就看看。遇上什麼問題我也看看。那就像我的迷你聖經。有時候我會在電腦裏把“石頭”置換成別的詞:女孩、工作、未來,甚至自己。你幾乎可以把它換成任何東西——如果那個東西讓你覺得煩惱。

找準自己的“勢”從容一生

唐穎中

俞敏洪

人,不是原木竹根猶似原木竹根,雕刀就攥在自己手中。

不要為了爭取了每一分鍾的忙碌,卻錯過了一生的風景。

傍晚散步,路經一人家柴火堆前,無意間撿起一截竹根,抹去竹根上的塵土,現出橘黃的竹皮,竹乃“虛其心,堅其節”,其根也是節節環連,一身硬朗。

回到家,拿起這根竹根,靜觀其態勢,竹根修長酷似人的身姿,竹節猶裙裾。於是一番揣摩,細雕慢琢成一淑女,當作擺件置於案頭,家人都說:“像,很像呢!”

我不諳雕刻藝術,這截竹根之所以能活靈活現出一個擺件,關鍵是順著它的態勢,因勢利“雕”,最終讓它成為“器”的。

去年一次在水鄉烏鎮遊覽,興致盎然地看了江南木雕館,館藏著中國古代木雕精品器件,有“打魚”“鬥蟋蟀”“敲鑼打鼓”,也有“龍鳳呈祥”“鬆鼠吃葡萄”“梅蘭竹菊”等,細細品味,形態各異的木雕,無不透著順其原木的“勢”將其雕成形態各異的“器”。

人,不是原木竹根猶似原木竹根,雕刀就攥在自己手中,如果將自己能雕成什麼不能雕成什麼的“勢”找準了,人生便可謂成功了一半,否則就算花費了很大氣力,到最後,可能還是會前功盡棄。

一位管理專家對聽眾提出一個問題:一分鍾我們能做多少事?答案自然是一分鍾能做很多事。比如一分鍾可以閱讀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看5到10個精彩的廣告短片,跑400米,做20個仰臥起坐,等等。

鼓勵人們在一分鍾內做更多的事情或者節約每一分鍾,自然是件好事。但這一表麵上看似積極的問題和答案,實際上掩蓋了急功近利的心態,會讓大家產生一種急促感,一心想著盡可能多地做些事情,卻不再有從容的心態,尤其是不會再去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一個人一輩子如何活得更有意義,並不在於爭得每一分鍾,而在於生命作為一個整體內涵有多豐富。曾經有一個人,因為偶然在地上撿到了一枚金幣,從此每天都低頭去尋找,一輩子過去了,他撿到了幾千枚錢幣、幾萬顆釘子,還有數不清的紐扣。等到他老去的時候,背駝了,眼花了,想直起腰來看一看遠方的風景都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