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同戲劇,分很多個角色,有的角色台詞很多,但他帶給別人的卻很少,更不用說會影響到他人的人生。有的角色一句台詞沒有,卻用自己的個人能力及魅力影響了他周圍的世界。在人生這部戲裏,演一個影響別人的角色,哪怕不說一句話。
沒有了腿,我一樣能跳舞
廖智
無論身處怎樣的處境,隻要你不埋怨命運,對生命始終心懷好意和感激,那麼命運最終會搭救你。
有一次記者采訪我最要好的朋友,問她:廖智在你心目中是個怎樣的人?
我熱忱地期待著她完美動聽的答複,可是耳邊卻悲慘地響起這幾個字:她?她是一個愛吹牛的人。
當時隻覺得腦袋嗡嗡作響,心想:完了,誤交損友了……
然後她一邊用柔情的目光盯著我,一邊對著記者侃侃而談,講了很多小時候我對她說過的話——那些在當時看來牛皮都吹上天的話,聽得我頭皮發麻。
記者和她都沉浸在我那些舊故事裏,快到尾聲的時候,朋友突然用很認真嚴肅的語氣對記者說:但是她當時說的那些所有我們認為是不可能的話,全部都成真了。
哦,我親愛的老友!你真是喜歡給我驚喜,雖然常常有驚無喜,但是這一次,Goodjob!
我並不想說自己是個夢想成真的人,但的確凡是我用恒心等候祈求的事情還真的都那麼“湊巧”地成真了,並且完全以一種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方式。
所以我想,在冥冥之中,一定存在著某些定律,雖然不是絕對,但應該也是普遍規律。比如:無論身處怎樣的處境,隻要你不埋怨命運,對生命始終心懷好意和感激,那麼命運最終會搭救你。
生活出的難題有時候會逼人成長,然而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長,這在於每個人麵對生命中出現的各樣障礙物時所持的態度,以及在命途中沿路的積累和準備是否做得足夠。我也並不比別人更加堅強,我隻是在無法動彈的困境中沒有選擇直勾勾地盯著自己的傷口,反倒盯著自己唯一還擁有的,不斷跟自己說:雖然失去了很多,但是起碼我還有……在這種思想的倡導下,自然也就會變得格外珍惜,而不會任意揮霍手頭僅剩的——無論是機會、夢想或者愛。
記得剛裝上義肢的日子真是連豔陽天都覺得灰暗無光。每天早上一睜開眼睛,看見擺在床頭的那兩根塑膠鋼管組合起來的怪東西就覺得心裏一股寒流湧進。當腿被套進假肢的時候就恨不得一把火將它燒掉。在那些日子裏我腦子裏經常都是《西遊記》裏孫悟空被戴上緊箍咒的畫麵,而我的義肢就像是兩個緊箍咒,捆綁著我人生所有的自由和享受。
因為不知道究竟什麼時候才可以適應、因為對未來時光裏究竟還會遭遇多久疼痛的不可預測,我心裏充滿了恐懼。沒有人可以代替我承受這一切害怕和疼痛,我隻能對自己說:廖智,如果今天你不選擇承受你應該承受的一切,包括痛苦,那麼明天你就必然要承受失去生命的尊嚴和自由。
每天早上醒來就打開電腦,選擇一些節奏最快的音樂播放,然後關上房門不顧一切地練習,抬腿、轉圈、壓韌帶——在那間狹窄的房間裏很難練習走路,於是我就練習舞蹈動作。不知道跌倒了多少次,有時候痛到手指尖都顫抖,但是仍然不允許自己停下來。那些日子的訓練雖然不是正規的走路訓練,可是過了半個月左右,當我走出房門去廚房燒開水時,爸爸站在旁邊驚訝地看著我,眼睛裏盛滿了淚水。
人總是這樣,不是被所謂的困難擊敗,而是被內心的恐懼擊敗。如果能夠把人生中的每一次障礙都當作成長的機會,努力地尋求出路和總結經驗,就可以穿越一個又一個障礙物,跑到夢想的終點。
也許有很多事在經曆的當時並不能明白它出現的目的,而且充滿了痛苦,人生有些境遇就仿佛站在一麵亮光閃閃的鏡片之下,如果你不勇敢地走過那個地段,就永遠不會知道那塊鏡片究竟是會掉下割斷你命脈的危險物,還是一束可以照亮你人生前路的光。所以擺脫痛苦的方法永遠不是逃避也不是忽視,隻有穿越,才能擺脫。
槍聲響處,易思玲射落倫敦奧運會首枚金牌,鮮花和掌聲潮湧而來。而第七槍時,易思玲還落後於波蘭的波加卡,但她不為所動,場內驚濤巨浪,她卻雲淡風輕。那些身經百戰的高手、教練,都不由感歎,她心理素質太好了。
那麼,易思玲真的就沒有壓力嗎?當然不是。她其實在比賽前就哭了。但在奪金過程中,卻沒有哭。原因就在於她不懂英語。
曾經,隊友和姐妹都勸她學英語。但易思玲覺得英語對她此次倫敦奧運比賽而言,恐怕有害無益。早在2010年第16屆廣州亞運會上,那次也是第一金。她在總結經驗時就發現,場內的粵語呼喊,對她沒有絲毫影響,因為她聽不懂粵語。她頓時醒悟,要想不被場內觀眾影響自己,最好聽不懂賽場的主流語言。
這次奪金後,她說:“我不懂英語,所以比賽中聽不懂裁判的報靶,這樣我不知道對手的情況;聽不懂場內那些英語的呐喊,這樣觀眾影響不了我的情緒。所以也就沒有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