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首富李嘉誠

李嘉誠是香港的大企業家,美國的《財富》雜誌曾公布:在全世界98位億萬富翁中,擁有25億美元資產的李嘉誠,名列第26位;美國《富布斯》雜誌則宣稱他是最富有的華人。

李嘉誠由一名店鋪學徒登上華人首富寶座,絕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及的運氣。他成功的秘訣是:勤學苦練、勇於拚搏;以誠相交、信譽為本;目光遠大,穩健發展;人才至上,集思廣益;抓住機遇,全力投入。

李嘉誠所走過的道路,可以說是人們最熟悉的成才之路。出生貧寒,十幾歲就替人打工,肩負著一家人的生活重擔,邊打工邊學習,不辭辛苦,從最卑微的工作做起,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在獲得了一定經驗之後,開始自己艱難的創業。創業之初,得到了合作夥伴的幫助,憑著誠實的品質,信譽為本的原則走向成功。

李嘉誠祖籍是廣東潮州,祖父李曉帆係清朝末年的秀才。父親李雲經畢業於省立金山中學。

李嘉誠生於1928年,他的童年時代正趕上日本軍國主義大舉侵略中國。潮汕一帶民眾飽受日軍金戈鐵馬之苦,正是“亂離人不及太平犬”,屍橫街頭,餓殍遍野,令人目不忍睹。李雲經攜妻帶眷,輾轉來到香港。

◇創業維艱

沒過多久,李雲經由於染上肺病因無錢醫治而逝世!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就落在了年僅15歲的李嘉誠的肩上!

李嘉誠從小就喜歡念書,一看到書就如饑似渴地看個沒完沒了。他無論是讀小學,還是上初中,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為此,父母十分欣慰,決心不論怎麼貧困,也要供他念大學,將來成為一個棟梁之材。父親的逝世使得一向以讀書成才為夙願的李嘉誠,隻好放棄初衷,忍痛輟學,到一家店鋪當學徒,以便養活母親與弟弟、妹妹。

他每天早起晚歸,倒茶、擦桌、掃地,但李嘉誠不以為苦,每天細心地觀察、學習別人如何作生意,如何接待主顧、如何成交等等。

他為自己學識不足深以為憾,為了迎頭趕上,每天早上四五點鍾就起床讀書,因沒錢都買舊書,在廢紙上練毛筆字。工作之餘,晚上繼續讀書。他說:“我的知識基本上是靠讀舊書而得。買來的舊書讀完了,再賣舊書,然後再買舊書繼續讀。”

就是因為刻苦,他學有長進,談吐不凡。後來他到一家塑膠褲帶製造公司作業務,由於他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業績突出,年僅20歲就被提升為業務經理乃至總經理。年輕的李嘉誠開始嶄露頭角。

“生當為人傑”是他的座右銘。因而,他並不滿足於擔任塑膠褲帶公司的總經理,他要創辦自己的公司,開拓一種新的市場需求產品。

他在擔任業務員期間,走南闖北,對市場了解可謂入木三分,顧客需要什麼,什麼貨品暢銷,未來市場前景如何,心裏都有個八九不離十的譜。

他覺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必然有一個經濟繁榮發展的大好階段;而香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之一,必將會出現一個空前大發展的時期,這就是他創業的良機。

作為創業的第一步,他選中了自己非常熟悉了解的塑膠業。塑膠是二次大戰後的新興產品,由於它具備便於加工、經久耐用和價錢便宜的優點,有著很大的發展前景。

1950年,他拿出多年積蓄並在親友幫助下,湊了5萬港元開辦了“長江塑膠廠”,生產的主要產品是玩具與家庭用品,與他所預期的一樣,這些產品需求量極大,他的產品不僅在香港、東南亞有廣大市場,而且還打人歐美市場。

他首戰告捷,但並未就此滿足,因為他知道第一次成功並非是真正的成功,隻有不斷開拓,步步進取,才能叫做真正的成功。

1957年是第二次大戰結束後的第12年。世界各國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出現了空前的經濟繁榮,而作為自由港的香港,轉口貿易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經濟景氣,民眾生活水準提高,價值觀念、消費觀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始對如室內外的裝飾、美化等產生了需求。

李嘉誠的塑膠廠立即隨這一潮流而動。他看出塑膠花可以成為炙手可熱的產品,因為塑膠花廉價而耐用,又無需要養,四季常開,可以滿足大眾對點綴環境的心理需求。

他正在探討、研究塑膠花的時候,聽說意大利已生產出塑膠花,並已暢銷歐美市場。他異常興奮,聞訊即乘飛機飛往米蘭,他首先在市場漫步,看到消費者爭購塑膠花時,就仿佛看見了自己的產品備受歡迎的場麵:

他買了各式各樣的花——特別是那種十分暢銷的繡球花,帶回下榻的旅館,反複仔細地觀察,因為他的工廠也生產塑膠製品,所以對工藝是十分熟悉的,隻是對製造模具、調配顏料等還不甚清楚。

次日,他帶著這一問題訪問了該生產廠家,進廠以後,他認真的與技術人員、工人交談,從中探詢答案。

他帶著一份新的藍圖,飛回了香港。他把長江塑膠更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一方麵擴建廠房,一方麵設計製造模具、購進原材料,並很快生產出第一批塑膠花投入市場。產品上市之前,他嘔心瀝血,大作廣告宣傳,強調該產品新穎、耐用、便宜,備受人們青睞的繡球花價格,比歐美市場便宜一半。

當塑膠花在各大商場琳琅滿目地呈現在廣大顧客麵前時,那種五顏六色、姹紫嫣紅的花卉吸引著人們的目光,無不爭先恐後地購買,有人買花布置客廳,也有人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在香港一時形成塑膠花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