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幸的是,1966年大陸開展了文化大革命,這場曠日持久的動亂也波及到香港經濟,特別是紅衛兵火燒北京“英國代辦處”的事件,引起了香港各界人士憂心忡忡,甚至擔心中國會不惜以武力收回香港。一些目光短淺的企業家、商人紛紛賤價出售自己多年苦心經營的工廠、商號、酒樓、住宅等,攜款遷居國外。

李嘉誠對這些人嗤之以鼻,謂之為“鼠目寸光”,他認為大陸的動亂隻是暫時的現象罷了,中國也決不會對香港英國當局動武。因此,他以低價一座接一座地買進大樓,還趁建築材料價格疲軟之時大興土木,建起一座座高樓大廈。

1972年,他已擁有35萬平方英尺的房屋,每年租金收入為390萬港元。他並不滿足,又買下了七塊土地,興建大樓。他以8500萬港元買進占地86萬餘平方英尺的北角半山“賽西湖”地區,興建了十座各高達24層的高級住宅,並將其餘空地興建娛樂、休閑的度假村。他還與新鴻基、亨隆、周大福等集團聯合買下灣仔海邊的高士打道、英美煙草公司的所有土地,興建了伊利莎白大廈和洛克大廈……。

到1975年時,李嘉誠已擁有房屋麵積達510萬平方英尺;1976年,更增至638萬平方英尺。

1976年10月,“四人幫”垮台,中國實行經濟改革,對外開放,使原來遷移加拿大、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地的港商,紛紛返回故鄉辦廠經商;許多外商也紛紛湧入香港,開辦各式各樣的分支機構、公司、商行、酒樓、賓館、卡拉OK等娛樂場所,並以此為跳板,進一步到大陸投資,興辦企業,從而引發了香港房地產的暴漲。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房地產上漲一二十倍之多!

此時,李嘉誠手中擁有的房屋麵積與香港政府、“置地公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麵,可以想像,李嘉誠此時已是億萬富翁。

當許多投機家看到李嘉誠投身房地產牟取到暴利,開始紛紛東施效顰之際,李嘉誠卻已悄然向股市伸出了觸角。

香港股市已有上百年曆史,它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於1986年起,獲得了國際交易所聯合會會員資格,所以,香港股票已成為國際上承認的有價證券。

香港一些有見識的企業家,都積極進行著發行股票上市的計劃。因為發行股票是企業求發展、募資金的“供血站”。將股票上市,換回現金用於擴大再生產;趁股價升值,再發新股,變換資金又投入擴大再生產,如此周而複始,企業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李嘉誠這樣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自然不會忽視股票的“造血功能”。1972年10月,他將“長江工業有限公司”更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登記資本2億港元上市,提撥4200萬股出售,每股2港元,全部由彙豐銀行與渣打銀行包銷,很快地就搶售一空。這次股票上市,“長江”獲利高達4370萬元!

1973年,“長江”股票開始在倫敦掛牌;1974年,“長江”股票在加拿大首都溫哥華掛牌。從此,“長江”正式加入國際金融市場的行列!

發行股票具有“核聚變效應”,給“長江”帶來了更多的財富。1973年,“長江”發行110萬新股,價值1590萬港元。李嘉誠以發行股票的收入,買下了“泰偉有限公司”,僅“泰偉有限公司”擁有的一幢“中彙大廈”,每年光租金就有高達120萬港元以上的收入!

1974年,“長江”又發行1700萬新股,購買了“利獲家集團”所屬的兩幢“環球大廈”和“勵精大廈”,僅年租金一項便可獲利800萬~900萬港元。

這個時期,正處在世界經濟不景氣、香港市場疲軟,且房地產處於低穀,李嘉誠則於1974年、1975年兩年內,連續發行“長江”新股票,將集資的1.8億港元投向房地產,買進大量低價的房地產,不久後房地產暴漲,“長江”即拋出,轉手間又賺了很多錢。

“長江”至1976年,發行股票1.13億股,資產淨值達5.3億港元;十年後,“長江”已發行近21億股,成為香港十大主要上市公司之一。

當李嘉誠剛剛投身房地產業時,就立下了雄心壯誌,他曾在職員大會上說:“現在,我們開始搞地產,要以超越香港最大的房地產巨子置地公司為奮鬥目標!”

“置地公司”原是香港房地產界巨頭,實力雄厚,擁有最多的房地產。但到了1979年時,“長江”已擁有房屋麵積1500萬平方英尺,而“置地”僅有1300萬平方英尺,實現了李嘉誠的“奮鬥目標”。

1976年,“長江”純利為6540萬港元,房地產租金收入為2193萬港元。李嘉誠明白,“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置地”仍是可畏的競爭對手,要長保優勢,首要的一條,是手中要有大量的資金。

李嘉誠召開特別股東大會,決計發行新股票2000萬股,從而獲得資金1.1億港元;又與大通銀行達成協議,“長江”可隨時從該行借2億港元的長期貸款。這樣,“長江”便增加了3億多港元的資金,從而加強了資金周轉能力,為大展宏圖提供了豐厚的經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