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知名的美人(來自百度)趙飛燕
生於前45年
卒於前1年
趙飛燕原名宜生,是漢代著名的舞蹈家,因其舞姿輕盈如燕飛鳳舞,故人們稱其為“飛燕”。
趙飛燕小時家裏很苦,出生後便被父母丟棄,三天後仍然活著,父母也覺得奇怪,就開始哺育她。稍大後,父母相繼去世,她便同妹妹一同流落長安,淪為官婢,後被送入陽阿公主府,開始學習歌舞。她天賦極高,學得一手好琴藝,舞姿更是出眾,一時名滿長安。
漢成帝劉騖喜歡遊樂,經常與富平候張放出外尋歡作樂,他在陽阿公主家見到趙飛燕後,大為歡喜,就召她入宮,封為婕妤,極為寵愛,後又廢了許皇後,立飛燕為後,趙飛燕之妹合德亦被立為昭儀,兩姐妹專寵**,顯赫一時。
漢成帝死後,趙飛燕姐妹無子,由定陶王劉欣即位,即漢哀帝,趙飛燕被尊為太後,哀帝沒過幾年就死了,漢平帝劉衍即位,趙飛燕被貶為孝成皇後,後由於其妹合德害死了**的皇子,被殺,趙飛燕則被貶為庶人。
當時民間曾流傳有這樣一首童謠:“燕燕尾涎涎,張公子,時相見。木門倉琅琅,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說的就是趙飛燕,燕燕尾涎涎說的是趙飛燕的美貌,木間倉琅琅說的是她將當皇後。
我國古代最為傑出的著名舞蹈家,漢成帝劉驁最寵幸的皇後,又是身材最為苗條,姿容最為秀麗的絕色美人。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應玄完全之詔創製“清平調三章”歌頌楊貴妃的豔美時,其中有“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之絕句。可見她的美,在李白心中,占有絕對的席位。我國曆代文人學士在吟詩作賦時多提到她的名字,並且創作了不少以趙飛燕為題材的小說、詩歌、繪畫等文藝作品,唐代詩人徐凝作《漢宮曲》題寫了:
水色簫前流玉霜,
趙家飛燕侍昭陽。
掌中舞罷簫聲絕,
三十六宮秋夜長。
曆史記載:“掖廷中禦幸生子者輒死,又飲藥傷墜者無數。”昏了頭的皇帝傾心拜倒在趙氏姐妹的石榴裙下,冒著斷絕漢朝皇嗣的危險任其殺害自己的骨肉,趙飛燕可謂魅力獨絕了!
不知道是毒還是妒,我看也沒必要分開,反正不嫉妒的女人很少,嫉妒的女人總是有一點點的‘毒’的.
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漢成帝死,哀帝劉欣立為皇帝,哀帝的即位是得到趙飛燕支持的,故封為皇太後。哀帝在位六年崩駕,隨即平帝劉衍即帝位。
朝中群臣指責趙飛燕“失婦道,**宮幃,不生育,斷了皇室外的後代”等等罪名,故貶皇太後為孝成皇後,遷居到北宮,過了一個多月,又廢之為庶人。
當時民間曾流傳有這樣一首童謠:“燕燕尾涎涎,張公子,時相見。木門倉琅琅,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說的就是趙飛燕,燕燕尾涎涎說的是趙飛燕的美貌,木間倉琅琅說的是她將當皇後。
關於趙飛燕的舞蹈藝術,《趙飛燕別傳》中有這樣的描述:“趙後腰骨尤纖細,善踽步行,若人手執花枝顫顫然,他人莫可學也。”“踽步”是趙飛燕獨創的技巧,最早見於史料,可見其舞蹈功底深厚,並能控製呼吸。趙飛燕“善行氣術”,傳說她“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可見其輕功極好,且可能她已能在空中做高難度的技巧,輕盈飄逸,揮灑自如。
趙飛燕不僅是位舞蹈藝術家,也是位出色的琴家,她有一張琴名為“鳳凰寶琴”。當時長安有一位少年音樂家名叫張安世,自幼習琴,15歲時便名滿天下,後入宮為漢成帝和趙飛燕演奏了一曲《雙鳳離鸞曲》,其出色的技藝和優美的音樂令皇帝夫婦如癡如醉,趙飛燕尤為激動,令人取來她的琴奏了一曲《歸風送遠》,飄逸逍遙,令張安世驚歎不已。趙飛燕愛惜張安世之才,特求成帝允其隨便出入皇宮,並給他一個侍郎的官職,還送給他許多禮物,其中包括兩張名貴的琴,一曰“秋語疏雨”,一曰“白鶴”。
楊貴妃
名楊玉環,楊玉環與西施、王昭君、貂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曆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嬋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生平簡介
楊玉環(公元719-756年):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曆代後妃中鮮見。原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開元七年719年6月1日生於蜀郡(今四川成都),出身宦門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
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鹹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鹹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
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鬱鬱寡歡。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薦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兒媳楊玉環。
開元二十八年十月,與李瑁成親五載的楊玉環離開壽王府,來到驪山,此時她才22歲,玄宗則56歲,玄宗先令她出家為女道士為自已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並賜道號“太真”。
天寶四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後,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玄宗自廢掉王皇後就再未立後,因此楊貴妃就相當於皇後。
楊玉環自入宮以來,遵循封建的宮廷體製,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力之爭,以自已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以致兩次被送出宮,但最終玄宗還是難以割舍她。直至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楊貴妃西逃,在馬嵬坡兵諫時,楊貴妃被逼賜死,年方38歲。
玄宗親譜《霓裳羽衣曲》,召見楊貴妃時,令樂工奏此新樂,賜楊氏以金釵鈿合,並親自插在楊氏鬢發上。玄宗對**人說:“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古今宮闈秘記》卷三)複製新曲《得寶子》,足見寵幸之隆。時宮中未立新皇後,宮人皆呼楊氏為“娘子”,實居後位。鄭處誨講了一個故事,說在楊玉環晉為貴妃之後,嶺南貢上一隻白鸚鵡,能模仿人語,玄宗和楊貴妃十分喜歡,稱它為“雪花女”,宮中左右則稱它為“雪花娘”。玄宗令詞臣教以詩篇,數遍之後,這隻白鸚鵡就能吟頌出來,逗人喜愛。玄宗每與楊貴妃下棋,如果局麵對玄宗不利,侍從的宦官怕玄宗輸了棋,就叫聲“雪花娘”,這隻鸚鵡便飛入棋盤,張翼拍翅,“以亂其行列,或啄嬪禦及諸王手,使不能爭道。”(《明皇雜錄》)後來這隻可愛的“雪花娘”被老鷹啄死,玄宗與楊貴妃十分傷心,將它葬於禦苑中,稱為“鸚鵡塚”。元朝詩人楊維楨《無題效商隱體詩》雲:“金埒近收青海駿,錦籠初放雪衣娘。”(《鐵崖集》)就是詠及玄宗與楊貴妃的寵物白鸚鵡的。玄宗對寵物白鸚鵡尚且如此珍惜,其對楊貴妃的厚寵更不待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