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是同人生奮鬥目標相聯係的有實現可能的想像,它反映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人生奮鬥的目標,是人力量的源泉,是人精神上的支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遠大的、被大多數人信仰的共同理想,否則就會形同一盤散沙,沒有凝聚力、向心力,哪裏還談得上國家的強盛,民族的振興?一個人同樣不能沒有理想,否則就會失去精神動力,不可能成為高素質的優秀人才。
張開理想的翅膀
做人還必須理想到位。如果一個人沒有理想,沒有張開理想的翅膀,那麼他是無法擁抱成功的。
上天對人都是公平的,每個人每一天都是二十四個小時,每個人的所有時間都是一生;同時上天對每一個人都是不公平的,給每一個人的時間都不是二十四個小時,給每一個人的所有時間都不是一生。這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有無理想。
有理想的人生活永遠是積極的,他們會朝著自己的理想不斷前進;沒有理想的人渾渾噩噩,不思進取,最後被生活給淘汰。
從前有個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內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後快走不動了。爸爸就從兜裏掏出五枚硬幣,把一枚硬幣埋在草地裏,把其餘四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說:"人生有五枚金幣,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現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裏的那一枚,你不能把五枚都扔在草原裏,你要一點點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來,這樣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們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將來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著,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讓你的金幣沒有用就扔掉。"在父親的鼓勵下,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長大後,阿巴格離開了家鄉,成了一名十分優秀的船長。
有人說理想永遠屬於年輕人,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固然年輕人容易表現出追求理想,但是理想並不是年輕人的專利。麥當勞的創始人雷·克洛克到五十多歲的時候還是一個很平凡的小商人,但他從來沒有放棄理想,最後他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遠大的理想是成功的磁石
一個建築工地上有三個工人在砌一堵牆。
有人過來問:"你們在幹什麼?"
第一個人沒好氣地說:"沒看見嗎?砌牆。"
第二個人抬頭笑了笑說:"我們在蓋高樓。"
第三個人邊幹邊哼著歌曲,他的笑容很燦爛:"我們正在建設一個城市。"
十年後,第一個人在另一個工地上砌牆;第二個人坐在辦公室裏畫圖紙,他成了工程師;第三個人呢,是前兩個人的老板。
三個原本是一樣境況的人,對一個問題的三種不同回答,展現了他們不同的人生理想。十年後還在砌牆的那位胸無大誌,當上工程師的那位理想比較現實,成為老板的那位誌向高遠。最終他們的理想決定了他們的命運:想得最遠的走得也最遠,沒有想法的隻能在原地踏步。
理想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是同人生奮鬥目標相聯係的有實現可能的想像,它反映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人生奮鬥的目標,是人力量的源泉,是人精神上的支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遠大的、被大多數人信仰的共同理想,否則就會形同一盤散沙,沒有凝聚力、向心力,哪裏還談得上國家的強盛,民族的振興?一個人同樣不能沒有理想,否則就會失去精神動力,不可能成為高素質的優秀人才。
理想是與一個人的願望相聯係的,是對未來的一種設想,它往往和目前的行動不直接聯係。但理想又不能脫離現實的生活,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如果符合了個人的需要,與個人的世界觀一致,這些現實的因素就會以個人的理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理想總是對現實生活的重新加工,舍棄其中某些成分,又對某些因素給予強調的過程,但它必須以對客觀規律的認識為基礎,符合客觀規律。
能實現自己理想的人,對他個人而言,他是一個成功者,也是個幸福者。理想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是僅僅擁有理想,你不一定能得到成功;不過如果沒有理想,成功對你而言就無從談起。
遠大的美好理想能吸引人努力為實現它而奮鬥不止。每當你懈怠、懶惰的時候,理想會猶如清晨叫早的鬧鍾,將你從睡夢中驚醒;每當你感到疲憊、步履沉重的時候,理想就似沙漠之中生命的綠洲,讓你看到希望;每當你遇到挫折、心情沮喪的時候,理想又猶如破曉的朝日,驅散滿天的陰霾。在理想的驅策下,人們能不斷地激勵自己,獲得精神上的力量,煥發出超強的鬥誌。能執著於自己理想的人是不可打敗的。
遠大的理想是你偉大的目標。僅僅擁有理想,你不一定能成功;但如果沒有理想,成功對你而言就無從談起。
你的想法也許會改變你的一生
有一名青年,在美國某石油公司工作。他的學曆不高,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技術。他在公司做的工作,連小孩都能勝任,就是巡視並確認石油罐蓋有沒有自動焊接好。
石油罐在輸送帶上移動至旋轉台上,焊接劑便自動滴下,沿著蓋子回轉一圈,作業就算結束。他每天如此,反複好幾百次地注視著這種作業。
沒幾天,他便開始對這項工作厭煩了,他很想改行,但又找不到其他工作。他想,要使這項工作有所突破,就必須自己找些事做。因此,他更集中精力觀察這焊接工作。
他發現罐子旋轉一次,焊接劑滴落39滴,焊接工作便結束。他努力思考:在這一連串的工作中,有沒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呢?
一次,他突然想:如果能將焊接劑減少一兩滴,是不是能夠節省成本?
於是,他經過一番研究,終於研製出"37滴型"焊接機。但是,利用這種機器焊接出來的石油罐,偶爾會漏油,並不實用。他不灰心,又研製出"38滴型"焊接機。這次的發明非常完美,公司對他的評價很高。不久便生產出這種機器,改用新的焊接方式。
雖然節省的隻是一滴焊接劑,但這"一滴"卻替公司帶來了每年5億美元的新利潤。
這名青年就是後來掌握全美製油業95%實權的石油大王--約翰·D·洛克菲勒。
"改良焊接劑"改變了洛克菲勒的人生。他成功的關鍵在於:普通人往往會忽略的平凡小事,他卻特別注意。
美國的政治世家肯尼迪家族,有一個極其濃厚的欲望,便是入主白宮。在20世紀初,肯尼迪家族已是名聲顯赫。當時的約瑟·肯尼迪,年紀輕輕,便是一位傑出的銀行家和投機家。股票投資界中有一個故事,當擦鞋仔也向你提供股票消息的時候,你便要將持有的股票賣出去,這個故事的主人翁,便是約瑟·肯尼迪。他是一名股票的大白鯊,1929年的一天,當他正在街上擦鞋時,鞋童居然也向他提供股票消息,他便感覺到不對勁,將手上所有的股票賣出去,因此而引起了1929年的股市大崩潰。連當時的羅斯福總統,也要委托他為股票監察專員,收拾股票崩潰的殘局。
除了負上了股票大鱷這個外號之外,他又曾經私運軍火和私酒。發達之後的他,本想入主白宮,嚐嚐權力的滋味。因為以前的不良名譽,自己的希望是無法實現的。他便唯有鼓勵自己的兒子,努力去實現自己達不到的欲望。當兒子自立的時候,他便拿出一百萬美元,當作他政治活動的本錢。
經過不少的困難之後,約瑟·肯尼迪的孫子約翰·肯尼迪,一個著名的病君,終於入主了白宮。年輕時的約翰·肯尼迪是一個身體衰弱的人,但他最受人敬重的地方,便是他勇於向疾病挑戰的精神。入主了白宮後不久,肯尼迪總統被殺了。
之後,他的弟弟羅拉·肯尼迪,又秉承父親兄長的誌願,爭取實現入主白宮的願望。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在一次競選活動中,他也被殺了。
即使這樣,肯尼迪家族入主白宮的欲望,自祖父時候點燃起來,世代相傳地焚燒著,變成一種力量,驅使著每個家族成員,非入白宮不可。其精神力量可見一斑。
不管是誰,想要突破現狀先要考慮的是:"我想做什麼事?"或是"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有了這種強烈的目的意識,你才會集中精力,並調動過去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在有意或無意中使你所關注的事情有所突破。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每一個人都必須有自己的理想。
理想是什麼?這個問題每一個人都必須經常問自己。如果沒有問,建議大家現在就開始問一下:我的理想是什麼?我以後究竟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有的人從剛醒的那一刻就已經過完了一整天,有的人到睡下去的那一刻前還在高效率地利用時間。
曾經有一個喜歡觀察外麵世界的人,喜歡看芸芸眾生。有次他特意從很遠的地方坐車回家,在車上他望著窗外的人,他們十分忙碌、十分辛勞,偶爾遇到兩個悠閑自得的人,也沒有看出來他們有些許幸福。這些人過的生活不是他想過的,這些人對於他來說,都是他一輩子想回避的人,他不能和他們為伍,那樣遲早他會甘於平庸下去的。說一句十分不客氣的話,他不想像他們一樣成為行屍走肉。
做一個人和一具行屍走肉的區別在於這個人有沒有理想。有理想的人會朝著理想一步步地前進,對於他們來說,每天一睜開眼睛就有目標,他們每天都朝著目標前進,因此日子也過得十分充實。沒有理想的人每天都沒有目標,他們隻是過著慣性的日子,在習慣中過每一天,最後到老了一無所成。人最可怕的就是夢醒了卻發現無路可走。他怕真的夢醒了無路可走,所以每天給自己定了目標,每天都按照目標來不斷地糾正自己的行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目標會明白無誤地告訴你。他不想像行屍走肉一樣生活著,那樣活著沒有多少意思。最後他走了出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去,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永遠珍視他那次很有收獲的經曆,把它作為最寶貴的財富。
飛向夢想的天空
1888年,美國銀行家莫爾當選為副總統。在他執政期間,聲譽卓越。當時,美國農業部的一位秘書威爾遜了解到副總統曾是一個小布匹商人。從一個小布匹商到副總統,為什麼會發展得這麼快?
他帶著這個問題拜訪了莫爾。莫爾說:"我做布匹生意真的很成功。可有一天,我讀了一本文學家愛默爾的書,書中的一段話打動了我。書中是這樣寫的:'一個人如果擁有一種人家需要的才能和特長,不管他處在什麼環境,有一天終會被人發現。'
"這段話讓我怦然心動,冥冥中我覺得自己應該向更大的空間發展。這使我想到了當時最重要的金融業。於是,我不顧別人反對,放棄布匹生意,改營銀行,最終成為金融巨頭。"
正是因為莫爾的心中有了在金融業大展宏圖的目標,他才成為金融巨頭。否則他到最後也隻能是個布匹商。
多年前,一位勞苦的牧羊人領著兩個年幼的兒子以替別人放羊來維持生計。一天,他們趕著羊來到一個山坡,這時,一群大雁叫著從他們的頭頂上飛過,並很快消失在遠處。牧羊人的小兒子問他的父親:"大雁要往哪裏飛?""它們要去一個溫暖的地方,在那裏安家,度過寒冷的冬天。"牧羊人說。他的大兒子眨著眼睛羨慕地說:"要是我們也能像大雁一樣飛起來就好了,那我就要飛得比大雁還要高,去天堂,看媽媽是不是在那裏。"小兒子也對父親說:"做個會飛的大雁多好啊!那樣就不用放羊了,可以飛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牧羊人沉默了一下,然後對兩個兒子說:"隻要你們想,你們也能飛起來。"兩個兒子試了試,並沒有飛起來。他們用懷疑的眼神看著父親。
牧羊人說,讓我飛給你們看,於是他飛了兩下,也沒飛起來。牧羊人肯定地說,我是因為年紀大了才飛不起來,你們還小,隻要不斷努力,就一定能飛起來,去想去的地方。
兒子們牢牢記住了父親的話,並一直不斷地努力,等他們長大以後果然飛起來了,他們發明了飛機,他們就是美國的萊特兄弟。
因此,理想就是這樣一支火把,它能最大限度地燃燒一個人的潛能,指引他飛向夢想的天空。
培養自己崇高的信念
人類是自己思想的產物,所以我們應當有高標準,提高自信心,並且執著地相信必能成功。高標準會使你朝高處走。
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主持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實驗對象是三群學生與三群老鼠。
他對第一群學生說:"你們很幸運,你們將和天才小白鼠同在一起。這些小白鼠相當聰明,它們會到達迷宮的終點,並且吃許多幹酪,所以要多買一些喂它們。"
他告訴第二群學生說:"你們的小白鼠隻是普通的小白鼠,不太聰明。它們最後還是會到達迷宮的終點的,並且吃一些幹酪,但是不要對它們期望太高,它們的能力與智能都很普通。"
他告訴第三群學生說:"這些小白鼠是真正的笨蛋。如果它們能找到迷宮的終點,那真是意外。它們的表現或許很差,我想你們甚至不必買幹酪,隻要在迷宮終點畫上幹酪就行了。"
以後六個星期,學生們都在精心地從事實驗。天才小白鼠就像天才人物一樣地行事,它們在短時間內很快就到達了迷宮的終點。你期望從一群"普通小白鼠"那裏得到什麼結果呢?它們也會到達終點,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寫下任何速度記錄。至於那些愚蠢的小白鼠,那更不用說了,它們都有真正的困難,隻有一隻最後找到迷宮的終點,那可以說是一個明顯的意外。
有趣的事情是,根本沒有所謂的天才小白鼠和愚蠢小白鼠之分,它們都是同一窩小白鼠中的普通小白鼠。這些小白鼠的成績之所以不同,是參加實驗的學生態度不同而產生的直接結果。簡而言之,學生們因為聽說小白鼠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態度,而不同的態度導致不同的結果。學生們並不懂得小白鼠的語言,但是小白鼠懂得態度,因而態度就是語言。
人生的法則就是信念的法則。在"運氣"這個詞的前麵應該再加上一個詞,就是"勇氣"。相信運氣可支配個人命運的人,總是在等待著什麼奇跡的出現。這種人隻要他上床稍稍躺一下,就會夢見中了大獎或者是挖到金礦;而那些不這樣想的人,就會依據個人心態的趨向為他自己的未來去不斷努力。
依賴運氣的人們常常滿腹牢騷,隻是一味地期待著機遇的來臨。至於獲得成功的人,他覺得惟有信念方能左右命運,因此他隻相信自己的信念。
在別人看來不可能的事,如果當事人能從潛在意識去認為"可能",也就是相信可能做到的話,事情就會按照那個人信念的強度如何,而從潛意識中激發出極大的力量來。這時,即使表麵看來不可能的事,也能夠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