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心靈,才能及時解除心理的疲勞。這要求我們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抽出必要的時間去對自我進行必要的反省,去戰勝那些影響我們心理健康的因素,去清除那些汙染我們心靈的垃圾。
欲望太多造成心靈的貧窮
這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社會,這是一個欲望膨脹的年代,人們的心裏總是塞滿著欲望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現代人,總是奢求穿要高檔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鄉間別墅,行要寶馬香車。一切都被欲望支配著。
法國傑出的啟蒙哲學家盧梭曾對物欲太盛的人作過極為恰當的評價,他說:"十歲時被點心、二十歲被戀人、三十歲被快樂、四十歲被野心、五十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麼時候才能隻追求睿智呢?"的確,人心不能清淨,是因為欲望太多,欲望的溝壑永遠填不滿,人心永不知足,沒有家產想家產,有了家產想當官,當了小官想大官,當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無寧靜,永無快樂。
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
人生的許多沮喪都是因為你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其實,我們辛辛苦苦地奔波勞碌,最終的結局不都是隻剩下埋葬我們身體的那點土地嗎?伊索說得好:"許多人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去了。"這可以說是對得不償失最好的詮釋了。
其實,人人都有欲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這種欲望變成不正當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那我們就無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隸了。在欲望的支配下,我們不得不為了權力,為了地位,為了金錢而削尖了腦袋向裏鑽。我們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覺得不滿足,因為在我們看來,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權力比自己大。所以我們別無出路,隻能硬著頭皮往前衝,在無奈中透支著體力、精力與生命。
捫心自問,這樣的生活,能不累嗎?被欲望沉沉地壓著,能不精疲力竭嗎?靜下心來想一想,有什麼目標真的非讓我們實現不可,又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用寶貴的生命去換取?朋友,讓我們斬除過多的欲望吧,將一切欲望減少再減少,從而讓真實的欲求浮現。這樣,你才會發現真實的、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樂的。擁有這種超然的心境,你就能做起事來,不慌不忙,不躁不亂,井然有序。麵對外界的各種變化不驚不懼,不慍不怒,不暴不躁。而對物質引誘,心不動,手不癢。沒有小肚雞腸帶來的煩惱,沒有功名利祿的拖累。活得輕鬆,過得自在。白天知足常樂,夜裏睡覺安寧,走路感覺踏實,驀然回首時沒有遺憾。
古人雲:"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當年陶淵明荷鋤自種,嵇叔康樹下苦修,兩位雖為貧寒之士,但他們能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這樣的生活,也不失為人生的一種極高境界!
人生好像一條河,有其源頭,有其流程,有其終點。不管生命的河流有多長,最終都要到達終點,流入海洋,人生終有盡頭。活著的時候,少一點兒欲望,多一點兒快樂,有什麼不好?
化解來自內心的嫉妒
當一個人發現自己不如別人時,不是去努力提高自己,而是貶低別人,這種行為便是嫉妒。嫉妒之心,人皆有之,但有輕重之分。在以競爭為主要特征的市場經濟中,嫉妒似乎成為一種流行病,成了社會的洪水猛獸。
培根說:"嫉妒能使人得到短暫的快感,也能使不幸更辛酸。"嫉妒是一種複雜的情緒,它認為別人往前走就是自身的後退,於是敬畏、屈辱、自卑、惱怒之情便紛至遝來,嘶咬著人的心。這當然是難以忍受的,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是尋出對方的短處來。實在尋不出來時,就想辦法造個謠,拚著命把別人拉下來。心胸狹窄之人必然是自己長進了,就不允許別人長進;自己不長進,尤其不允許別人長進。這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拖人下水的辦法:"我不行,而他和我一樣,大家活不成,拉倒大吉。"
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成就偉大事業,便盡量低估他人的偉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或者用懷疑別人動機、誣蔑別人偽善的辦法,來剝奪別人可敬佩的成就。於是,因嫉妒而產生的種種心態便表現出來:或消極沉淪,萎靡不振;或咬牙切齒,惱羞成怒;或鋌而走險,害人毀己。嫉妒比墳墓更殘酷。
誠如莎士比亞所說:"一個生性嫉妒的女子所產生的毒害較瘋犬有過之。"遭受嫉妒的一方固然如同陷入地獄裏一般備受折磨,嫉妒者本身也同樣猶如陷身螞蟻窩的小蟲一樣受煎熬。你說,這該有多可怕?
嫉妒者受到的痛苦比其他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萬分。嫉妒對嫉妒者之所害,正如鐵鏽之為害鐵。心胸狹窄者之所以避免不了失敗的結局,就在於他們存心不良。不願別人超過自己倒還罷了,要命的是,當自己倒黴之時,也要別人沒好日子過。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除了傷人害己,真的別無他途了。
羅素說:"善妒的人,不但從自己所有的東西中拿掉快樂,還從他人所有的東西中拿掉痛苦。"既然嫉妒如毒素,就要轉移它,不讓嫉妒之火成為心中的繩索。孤傲和自以為是,是進取心的大敵。一滴水成不了海洋,一棵樹成不了森林。任何事業的成功都少不了合作,而嫉妒卻總是會拆散所有的合作。因而,克服嫉妒,你我就要時刻提醒自己:隻有你自己將一事無成。
巴魯克說:"不要妒嫉。最好的辦法是假定別人能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甚至做得更好。"記住,一旦你有了妒忌,也就是承認自己不如別人。你要超越別人,首先你得超越自身。波普曾經說過:"對心胸卑鄙的人來說,他是嫉妒的奴隸;對有學問、有氣質的人來說,嫉妒卻化為競爭心。"堅信別人的優秀並不妨礙自己的前進,相反,卻給自己提供了一個競爭對手,一個榜樣,能給你前所未有的動力。事實上,每一個真正埋頭沉入自己事業的人,是沒有功夫去嫉妒別人的。
千萬不要讓嫉妒的蛇鑽進你的心裏,這條蛇會腐蝕人的頭腦,毀壞人的心靈。
遠離虛榮心的作祟
死要麵子活受罪,這話說得一點也不假。生活中,總有一些愛慕虛榮的人為了麵子而自己給自己找罪受。有些人越是沒錢,越愛裝闊,兜裏明明沒有幾個錢了,卻仍要請朋友進高檔飯館好好吃一頓;對方明明比自己富裕很多,自己卻總是搶著埋單;與人談天,總要有意無意與別人說一些自己吃過的大餐,去過的高級場所。仔細想想,要這虛榮有何用呢?隻是自己給自己找罪受。滿足了虛榮之後,自己卻食無米,穿無衣,住無所,行無鞋,困獸一般憋在角落裏,何苦呢?由此想到一個比喻:死雞撐硬腳。雞雖然死了,可它的腳卻還在硬撐著。想想確實有點可笑,死都死了,還硬撐個什麼勁兒啊?
究其愛麵子的心理,根源就在於怕別人瞧不起自己,內心忐忑不安,所以當他們麵對一件商品時,往往考慮虛榮比考慮價格的時候多,沒錢的自卑像魔鬼一樣纏得他們猶豫不決,最終屈服於虛榮,勉強買下自己能力所不能及的東西。於是,社會中有了一種怪現象,越窮的人越不喜歡廉價品,越是沒有錢的人,就越愛花錢去顯示自己。
其實,真正有錢的人未必如此大手大腳。有位身兼數家公司的董事長,他從來不在乎別人對他的稱呼--小氣財神。他和朋友去餐館吃飯時,大都隨便點一些菜,幾杯清茶,僅此而已。他的衣著也很普通,但整潔,並不是什麼名牌。他的車子也不是高檔的,就是普普通通的一輛車而已。他的公司業績很好,而且個人的資產也不菲,但他依然能夠不被虛榮所累。
如果你再留心看那些旅遊觀光的外國客人,他們的穿著打扮,都是很隨便和儉樸的,有的真是近於邋遢,事實上,這些人中不乏富豪之人。
麵子有時是唬人的麵具,光為麵子活著是很累很可悲的,其實,一個人有無麵子的關鍵不是富與不富的問題,而在於一個人的品德。有時,"裏子"比麵子更重要。
真正的智慧,是存在於平易之中的。喜歡把富有顯露在外的人,大都欠缺沉穩之氣,有淺薄之心。生活中還是該客觀實際一些,讓"裏子"充實一些,擁有一份平實的內涵,擁有一份坦蕩的快樂,有什麼不好?
貪婪會讓你失去快樂
在開始正題之前,先講一個故事給你聽。
有座山,山裏有一個神奇的洞,裏麵的寶藏足以使人終生享用不盡。但是這個山洞一百年才開一次。有一個人無意中經過那座山時,正巧碰到百年難得的一次洞門大開的機會,他興奮地進入洞內,發現裏麵有大堆的金銀珠寶,他急忙快速地往袋子裏裝。由於洞門隨時都有可能關上,他必須盡快離開。
當他得意洋洋地裝了滿滿一袋珠寶後,神色愉快地走出了洞口,出來後卻發現帽子忘在裏麵了,於是他又衝入洞中,可惜時刻已到,他和山洞一起消失得無影無蹤。
故事很簡單,卻耐人尋味。
貪婪的人,被欲望牽引,欲望無邊,貪婪無邊。
貪婪的人,是欲望的奴隸,他們在欲望的驅使下忙忙碌碌,不知所終。
貪婪的人,常懷有私心,一心算計,斤斤計較,卻最終一無所獲。
古語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不能沒有欲望,不然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但人卻不能有貪婪,因為貪欲是個無底洞,你永遠也填不滿。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人類欲望本身並沒有貪欲,如果一個人從煙霧彌漫的城市裏來到一個鬆樹林裏,吸到清新的空氣,非常高興,誰也不會說他消耗氧氣是過於貪婪。貪婪是從一個人的需要和另一個人的需要發生衝突開始的,是由於必須用武力、狡詐、盜竊,從鄰人手中把快樂和滿足奪過來而產生的。"
一個窮人會缺很多東西,但是,一個貪婪者卻是什麼都會缺!
貧窮的人隻要一點東西,就可以感到滿足,奢侈的人需要很多東西也可滿足,但是貪婪的人卻需要一切東西才能滿足。所以貪婪的人總是不知足,他們天天生活在不滿足的痛苦中,貪婪者想得到一切,但最終兩手空空。
有一則寓言:
上帝在創造蜈蚣時,並沒有為它造腳,但是它可以爬得和蛇一樣快速。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腳的動物都跑得比它還快,心裏很不高興,便嫉妒地說:"哼!腳愈多,當然跑得愈快!"
於是,它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啊!我希望擁有比其他動物更多的腳。"
上帝答應了它的請求。他把好多好多腳放在蜈蚣麵前,任憑它自由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這些腳,一隻一隻地往身上貼去,從頭一直貼到尾,直到再也沒有地方可貼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滿意足地看看滿身是腳的自己,心中暗暗竊喜:"現在,我可以像箭一樣地飛出去了!"但是,等它一開始要跑步時,才發覺自己完全無法控製這些腳。這些腳劈哩啪啦地各走各的,它得全神貫注,才能使一大堆腳不致互相絆跌而順利地往前走。這樣一來,它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任何事物都不是多多益善,蜈蚣因為貪婪,想擁有更多的腳,結果卻適得其反,腳卻成了束縛它行動的繩索,代價可謂慘重。
《聖經》上曾經說過,如果你得到的是整個世界,而喪失了自我的生命,那麼,你也得不償失。因貪婪得來的東西,永遠是人生的累贅。貪婪輕則讓人喪失生活的樂趣,重則誤了身家性命。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這或許便是貪婪的代價。
朋友,為了讓生活充滿快樂,丟掉貪婪的包袱吧!人生苦短,讓我們瀟灑走一回吧!
拋棄懦弱的念頭
懦弱的人害怕有壓力的狀態,因而他們也害怕競爭。在對手或困難麵前,他們往往不善於堅持,而選擇回避或屈服。懦弱者對於自尊並不忽視,但他們常常更願意用屈辱來換回安寧。
懦弱者常常害怕機遇,因為他們不習慣迎接挑戰。他們從機遇中看到的是憂患,而在真正的憂患中,他們又看不到機遇。
懦弱者不善衝突,因而他們也害怕刀劍,進攻與防衛的武器在他們的手裏捍衛不了自身。他們當不了凶猛的虎狼,隻願做柔順的羔羊,而且往往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懦弱總是會遭到嘲笑,而遭到嘲笑,懦弱者會變得更加懦弱。
懦弱者經常自憐自卑,他們心中沒有生活的高貴之處。鴻圖鬥誌是他們眼中的浮雲,可望而不可及。
懦弱通常是恐懼的伴侶,恐懼加強懦弱。它們都束縛了人的心靈和手腳。
懦弱常常會品嚐到悲劇的滋味。中國曆史上南唐後主李煜性格懦弱,終於沒能逃脫淪為亡國之君,飲鳩而死的悲慘命運。
當初,宋太祖趙匡胤肆無忌憚、得寸進尺地威脅欺壓南唐。鎮海節度使林仁肇有勇有謀,聽聞宋太祖在荊南製造了幾千艘戰艦,便向李後主奏稟,宋太祖實是在圖謀江南。南唐愛國人士獲知此事後,也紛紛向他奏請,要求前往荊南秘密焚毀戰艦,破壞宋朝南犯的計劃。可李後主卻膽小怕事,不敢準奏,以致失去防禦宋朝南侵的良機。
後來,南唐國滅,李後主淪為階下囚,其妻小周後常常被召進宋宮,侍奉宋皇,一去就得好多天才能放出來,至於她進宮到底做些什麼,作為丈夫的李後主一直不敢過問。隻是小周後每次從宮裏回來就把門關得緊緊的,一個人躲在屋裏悲悲切切地抽泣。對於這一切,李煜忍氣吞聲,把哀愁、痛苦、恥辱往肚裏咽。實在憋不住時,就寫些詩詞,聊以抒懷。
李煜雖然在詩詞上極有造詣,然而作為一個國君,一個丈夫,他是一個懦夫,是一個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