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關鍵是如何有效地調整和控製自己的情緒,做生活的主人,一個懂得生活和善於享受生活的人,才能贏得更幸福和成功的生活。
用一杯茶來品嚐心靈的淡泊
中國人喜歡喝茶,茶是中國人的第一飲料。在明朝鄭和下西洋時就把茶葉當作禮物送給途經各國。茶葉與咖啡,是世界兩大飲料。咖啡,初時尚甜,一會兒變淡、澀,甚而苦,而且還須有牛奶與糖作伴。茶則相反,無須陪襯,先澀,繼而甘、醇。東西方文化之異同,也在此吧?
年輕人喜歡喝茶,因為茶比任何飲料都解渴。烈日當頭,口渴難耐時,端起一碗涼茶,一飲而淨,是何等的愜意,何等的痛快!老年人喜歡喝茶,因為他們能從中品出人生的滋味,茶能讓他們回憶起往昔的酸甜苦辣。
茶如人生,聞之則香味撲鼻,入口則是苦的,但仔細品味,卻又有一股香甜之氣從口至舌,至喉,至嗓,久久縈繞。
茶有紅茶、綠茶、花茶之分。綠茶消熱解暑,適宜夏季飲用;紅茶清香濃鬱,養氣清肺,適宜冬季飲用;花茶爽心,適宜於春秋天飲用。此外,中國名茶如雲,知名的有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碧羅春等等。
巴利說:"人生像一杯茶,若一飲而盡,會提早見到杯底。"所以喝茶重在品,如能品出茶的種類便高出一般,如能品出茶的出處更是不凡,最是不凡者能從茶的輕淡厚重中品出茶出自何人之手,是年輕的小姑娘,還是年過半百的長者。飲茶重在那份情趣。泡一壺淡茶,靜坐看山,或獨步尋芳,慢慢揭開悠長的寂靜。喝著茶,對著山,對著樹,對著霧,春去也,秋去也,冬去也,連太陽的血色也褪盡了,品著苦澀後的香醇,驀然抬頭,似乎從中體味出了人生的真正內涵。
喝茶又不能太過於講究。日本人喝茶講究茶道,據說完整的茶會有三段十八步,什麼"沐淋甌杯",什麼"茶海慈航",什麼"杯裏觀色"等等,不一而足。中國人喝茶不太講究,紫砂壺也可,瓷壺也行,玻璃杯可以,大粗碗照樣,中國才是真正懂得茶的國家。喝茶不能為茶所困,太過講究,反而被束縛。
一部《茶經》,洋洋灑灑:什麼茶用什麼水,什麼水用什麼壺,什麼壺用什麼火。。。。。。詳細得連日本人也叫絕,但隻有飽食終日的士大夫之流,才能斯斯文文參照實施,一般平民百姓,誰能去講"揚子江中水,雲峰頂上茶"?
茶是一縷清風,令人安靜悠閑;茶是一種情調,一種欲語還休的沉默,一種欲笑還顰的憂傷;茶是一眼清泉,能洗去生活中的煩惱與悲苦。喝茶,喝的是一種心境,感覺身心被淨化,喝下去的是清苦,沉澱下的是深思;喝茶,重在品味,但又不要太過拘泥,人人心中有菩提,隻要能夠喝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便是得到了茶的真味。
尋找忙中偷閑那份內心的愉悅
現代人興忙,滿世界就聽到一個忙字。大人們忙賺錢,小孩子也同樣身不得閑,就連離退休的爺爺奶奶輩也忙於發揮餘熱,或養身保健或吟詩作畫。
社會要發展,人類要進步,忙是自然要忙的。然而這絕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不僅需要工作,也需要休息,不僅需要忙碌,也需要休閑。我們不能無休止地忙,人生如果沒有休閑,就像一幅國畫擠滿了山水而不留一點空隙,缺乏美感。人生沒有悠閑,就不能領悟、體味、享受人生。所以忙碌中要學會偷閑。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道:"休息之隸屬於工作,正如眼瞼之隸屬於眼睛。"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隻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才會有更好的生活。如果一味地、盲目地去忙,連革命的本錢都搞垮了,那人生也就沒有忙的意義了。
人生就像登山,不是為了登山而登山,而著重在於攀登中的觀賞、感受與互動,如果忽略了沿途風光,也就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人們最美的理想、最大的希望便是過上幸福生活,而幸福生活是一個過程,不是忙碌一生後才能到達的一個頂點。
古人雲:"一張一弛,乃文武之道。"人生也應該有張有弛,也應該忙中有閑。人生就像條弦,太鬆了,彈不出優美的樂曲,太緊了,容易斷,隻有鬆緊合適,才能奏出舒緩優雅的樂章。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悠閑與工作並不矛盾。處理好二者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能拿得起,放得下。工作時就全身心投入,高效運轉。放鬆時就放鬆,把工作完全放在一邊,不要總是牽腸掛肚,去釣魚、去登山、去觀海,想幹啥就幹啥。
其次就是工作休閑應該搭配得當,不能忙時累個半死,閑時又閑得讓人受不了。可以隔三差五地安排一個小節目,比如雨中散步、周末郊遊等。適時的忙裏偷閑,可以讓人從煩躁、疲憊中及時擺脫,為了更好地工作而積蓄精力。
總之,為了更好地工作,為了美好的生活,我們一定要學會忙裏偷閑,有時休息比工作更有效。
讓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滿書的影子
記不清哪位先賢說過:"人生善讀書,享世間清福。"書是人類的良師益友,是人類心靈空間的展現,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記載。書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自然是能讓人增加智慧與才幹,讓人學會改造自然、改造自己的本領。
古人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他們讀書大多為了應仕,而現代人除了從書中獲取知識外,還把讀書當作一種消遣和休閑方式。因為書可以讓人陶冶情操,又可以讓人忘掉一切煩惱與不快。古人說:"古今世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人品還是讀書",又說"為善最樂,讀書最佳",可見讀書是人生樂趣的最高境界。
書籍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是人類的航標燈,在我們困惑糊塗時指點迷津,在我們迷茫危急時解除煩惱,在我們空虛無聊時充實大腦。孟德斯鳩說:"愛好讀書,就能把無聊的時刻變成喜悅的時刻。"
笛卡爾曾經說過"讀好書就像是和過去最優秀的人交談一樣。"工作中當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時,不妨找本自己喜歡的書,專心去讀,去和書中的主人公對話,向他們訴說你的苦楚與無奈;生活中當我們寂寞難耐時,不妨伴著雨聲,打開一本書。
喜好讀書是好習慣,然而喜讀書還要善讀書,善讀書還要善用書。讀書要有所選擇,漫無目標,無書不讀的人,他們的知識很難精湛。讀書無選擇,便隻能當一個書架,你放上什麼書,它便容納什麼書。讀書即使是抱著欣賞的態度,總也有喜歡和不喜歡的書吧!就像交友一樣,有的人可以成為無所不談的知己,而有的人則隻能是泛泛之交,有的人則需敬而遠之。
此外,讀書貴有疑,不能完全相信書中所講,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古人有言:"讀書貴能疑,疑乃可以啟主。讀書在有漸,漸乃克底有成。"讀書既要有所獲,又要有所思,有所疑,這才符合認知的過程。
善於讀書的人,任何一本書對他而言就都如同一條幫他渡河的小船,既然渡過了河,就該舍棄小船,有誰會在登岸之後還拖著小船過日子的啊?畢竟讀書的最終目的是學會更好地做人,是學會把生活過得更好,而不能死讀書,讀死書。
世間最為淵博的書籍莫過於人生,讀書的最高境界便是能參悟出人生的真諦。讀有字書可以讓人增長學問,而讀懂人生這本無字書,則可以增長智慧,可以讓人快樂富有過一生。
讓音樂奏響人生崛起的旋律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是一種人類共有的語言。它來源於生活,為我們的情感服務。科學研究證明:聽適合的音樂,可以優化人的性格,平穩人的情緒,提高人的修養品位,甚至有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神奇功效。
醫學專家通過大量的研究證明,人類需要通過音樂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並從中受益。音樂可以調節人體大腦皮層的生理機能。提高體內生物的活性,調節血液循環和活化神經細胞。另外,音樂會使人體的胃蠕動更有規律,能夠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強抗病能力。
在醫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莫紮特效應":當你聽一曲莫紮特之後,你的大腦活力將會增強,思維更敏捷,運動更有效,它甚至可緩解癲癇病人等患神經障礙的病人的病情。研究者證明,在IQ測試中,聽莫紮特的受試者得分比其他人更高。
1975年,美國音樂界的知名人士金太爾夫人因乳腺癌纏身,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瀕臨死亡的邊緣。這時候,金太爾夫人的父親不顧年邁體弱,天天堅持用鋼琴為愛女彈奏樂曲。或許是充滿愛心的旋律感動了上蒼,兩年之後奇跡出現了,金太爾夫人勝利地戰勝了乳腺癌。重新康複後,她熱情似火地投身於音樂療法的活動,出任美國某癌症治療中心音樂治療隊主任。金太爾夫人彈奏吉他,自譜、自奏、自唱,引吭高歌,幫助癌症病人振奮精神,與絕症進行頑強的拚搏。
德國科學家馬泰鬆致力於音樂療法幾十年,在對愛好音樂的家庭進行調查後注意到,常常聆聽舒緩音樂的家庭成員,大都舉止文雅,性情溫柔;與低沉古典音樂特別有緣的家庭成員,相互之間能夠做到和睦謙讓,彬彬有禮;對浪漫音樂特別鍾情的家庭成員,性格表現為思想活躍,熱情開朗。他由此得出結論說:"旋律具有主要的意義,並且是音樂完美的最高峰。音樂之所以能給人以藝術的享受,並有益於健康,正是因為音樂有動人的旋律。
音樂是起源於自然界中的聲音,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所以音樂對人的精神、髒腑必然會產生相應的影響。音樂主要是通過樂曲本身的節奏、旋律,其次是速度、音量、音調等的不同而產生療效的各異。在進行音樂治療時,應根據病情診斷,在辯證配曲的原則下,選擇適當的樂曲組成音療處方。
煩惱時聽聽音樂,能重新燃起生活的熱情,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回憶和憧憬,使人心理趨於平靜,心緒得到改善,精神受到陶冶。聖人孔子就非常愛聽音樂,他自稱是"餘音繞梁,三月不知肉味"。
既然音樂有這麼多用處,不妨在工作之餘,茶餘飯後,戴上耳機,聽一曲柔美舒緩的音樂,讓身心在悠美動聽的節奏中徹底放鬆。
水墨丹青中也蘊藏著快樂的源泉
生活中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人生道路上碰上點障礙在所難免,憂鬱、彷徨、煩惱、悲憤可能每個人都體驗過。如果你喜歡,你可以寄情於水墨丹青,讓這些充滿靈性的藝術瑰寶去撫慰你那傷痛的心。
"琴書詩畫,達士以之養性靈",寄情於水墨丹青之中,沉浸於那灑滿墨香的氛圍之中,筆走神龍,氣韻暢通,你的心胸會頓覺舒暢,感受藝術的同時也是更好地感受生命。
世界織布業的巨頭之一威爾福萊特·康,盡管事業非常忙碌,在他為事業奮鬥了大半輩子時,他總感覺到自己生活中缺了點什麼東西似的,於是他選擇了繪畫,每天從百忙中抽出一個小時來安心畫畫,不僅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且在繪畫上也得到了不菲的回報---多次成功舉辦個人畫展。威爾福萊特·康在談起自己的成功時說:"過去我很想畫畫,但從未學過油畫,我從不敢相信自己花了力氣會有很大的收獲。可我還是決定學油畫,無論做多大的犧牲,每天一定要抽一小時來畫畫。"
威爾福萊特·康為了保證這一小時不受幹擾,唯一的辦法就是每天早晨五點前就起床,一直畫到吃早飯。威爾福萊特·康後來回憶說:"其實那並不算苦,一旦我決定每天在這一小時裏學畫,每天清晨這個時候,怎麼也不想再睡了。"他把樓頂改為畫室,幾年來他從未放過早晨的這一小時,而時間給他的報酬也是驚人的。他的油畫大量在畫展上出現,還多次舉辦了個人畫展,其中有幾百幅畫被人以高價買走了。他把這一小時作畫所得的全部收入作為獎學金,專供給那些搞藝術的優秀學生。"捐贈這點錢算不了什麼,隻是我的一半收獲。從畫畫中我所獲得啟迪和愉悅才是我最大的收獲!"
繪畫不僅可以愉悅人心,陶冶性情,還可以治病療傷。
美國有一位畫家作過這樣一個實驗:他特地為一位癌症患者畫了一幅《天上飛來的希望》的畫。每當患者凝視這幅畫時,那隻正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展翅高飛的海鷗便會使他心中升起信心和希望。醫生曾斷言說他活不過兩年,可自從他試著每天去欣賞這幅畫後,他的病竟然慢慢好轉。
無獨有偶。另一個以畫治病的故事更有趣。據傳南北朝時鄱陽郡王爺被齊明帝所殺後,其王妃悲痛欲絕,整日茶飯不思,終於一病不起。試過了各種妙方,嚐遍了天下良藥,仍不見好轉,最後,其兄請來一位畫師為鄱陽郡王爺作了一幅畫像。畫師深知王妃之病為相思病,經過一番冥想之後,便作好一幅畫密封後轉交給王妃,並讓人轉告她說,有人曾偷畫王爺像,要王妃派親信以高價贖取。親信取回後,王妃展開一看,當即勃然大怒,從病床上一躍而起,大聲罵道:"這個老色鬼,早該千刀萬剮!"原來,畫上畫的是郡王爺生前和一寵妾在鏡前調情的醜態。可說也奇怪,王妃的病竟然從此日漸好轉,最後竟然奇跡般康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