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昌起義(1 / 1)

武昌起義時間:1911

武昌起義的一聲槍響,標誌著辛亥革命的全麵爆發,引起了帝國主義和清王朝的極大震動。

醞釀起義

光緒三十一年(1905),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這個統一的政黨積極聯絡海外愛國華僑,國內其他會黨,以武裝起義為方式,積極地開展了旨在推翻腐朽反動的清政府的活動。同盟會會員多數都是接受新式教育的精英,他們在許多新式學校、會社都安插了自己的成員,並發展更多的人入會。甚至在清政府的新軍軍官訓練學校——雲南陸軍講武堂,全部47名教職員中,同盟會會員就達17人之多,這就直接為後來的革命培養了大批的骨幹力量。同盟會還聯絡在湖北的科學補習所、日知會、共進會等革命社團,深入新軍宣傳革命。到武昌起義前夕,湖北新軍中已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參加了革命組織,成為起義的主力軍。

宣統三年(1911),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以後,宋教仁提議“組織中部同盟會以謀長江革命”,主張在長江中下遊各省同時並舉,建立革命政權,然後北伐。7月31日,同盟會中部總會在上海正式成立。在同盟會中部總會的努力下,湖北地區的革命組織實現了大聯合。

楚望台的槍聲

宣統三年五月二十一日(1911年6月17日),四川保路運動爆發,武漢新軍的大部分被調入川,同盟會認為在武昌起義的條件已經成熟。9月24日,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在武昌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於10月9日發動起義,並推舉文學社社長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共進會領導人孫武為參謀長,製定了相應的起義計劃。10月9日上午,孫武在漢口俄租界趕製炸彈時不慎發生爆炸,引起巡捕房的注意,沙俄巡捕聞聲趕來,起義相關的文件全部被抄獲。湖廣總督瑞澂接到租界傳來的消息後,下令搜捕革命黨人,武昌機關遭到破壞,形勢十分嚴峻。

在這緊急關頭,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發地行動起來。10月10日晚7時許,工程第八營革命黨的總代表、班長熊秉坤領導該營首先行動,他率領10多名士兵直奔楚望台軍械庫,守庫的本營左隊士兵鳴槍配合,很快就順利地占領了楚望台,工程營連長吳兆麟被推為臨時總指揮。當天夜裏11時左右,革命軍以工程營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發起猛攻,湖廣總督瑞澂棄城逃跑。11日淩晨2時,革命軍攻下總督府,武昌起義勝利。接著,革命軍又先後占領漢陽、漢口,迅速成立湖北軍政府。不過,由於原來的起義領袖或被捕或被殺,革命軍群龍無首,便擁戴在新軍中有一定聲望的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黎元洪為軍政府都督,推舉湖北谘議局議長、立憲派首領湯化龍為總參議。一開始黎元洪認為革命不會成功,所以裝病不肯上任,直到5天後才不情願地宣誓就職。黎元洪上台後立即改組軍政府,造成了以他自己為首的舊官僚、立憲黨人控製湖北軍政府的局麵。

星火燎原

10月12日,清政府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新軍兩鎮南下進攻革命軍。11月1日,漢口失陷。3日,由上海趕來武昌不久的同盟會領袖黃興臨危受命,就任戰時總司令。16日,黃興率部偷渡漢水,反攻漢口失敗,次日退守漢陽。21日,清軍進攻漢陽,黃興率革命軍奮勇抵抗,終因寡不敵眾,27日漢陽又告陷落,革命軍維持住與清軍隔江對峙的局麵。雖然軍事上遭到敗績,但是在政治上卻取得了輝煌的成績。湖北軍政府成立後,立即宣布廢除清朝“宣統”年號,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又公布了《中華民國鄂州約法》,全國各地相繼響應,不到兩個月,全國有14省宣布獨立,清政府統治土崩瓦解。

12月29日在南京舉行的十七省代表會議,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並於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了臨時參議院,通過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從順治帝建都北京開始的清朝268年的封建專製統治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