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905
清朝光緒末年,清政府計劃學習日、美和其他重要歐洲國家的憲法、政治製度,以挽救將頹的政權。委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這一事件,是中國憲政史和中外交流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首次啟程遭遇暗殺
光緒末年,腐敗落後的清政府之所以做出派大臣出洋考察這樣一個令人大跌眼鏡的舉措,是由於光緒三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5年1月2日)結束的日俄戰爭。日本以一個君主立憲的小國家,竟然戰勝了龐大的專製國家俄國,這給清政府以很大的震動,他們天真地認為:隻要改變政體,中國也會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因為日本曾經在明治十五年(1882)派人到歐洲考察憲政,所以清政府也想照貓畫虎地來上這麼一次。
光緒三十一年(1905)六月十四日,清政府發出諭旨:“輔國公載澤、兵部侍郎徐世昌、戶部侍郎戴鴻慈、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分赴東西洋各國考察政治。” 五大臣出洋的事情為媒體所傳頌,都認為這是清政府難得的善舉。不過還是有革命者看穿了清政府隻是想借著“立憲”的外衣來延續自己封建統治的真實用心,所以在這五位大臣剛剛啟程的時候就發生了一次震動中外的暗殺事件。
五位大臣計劃於光緒三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1905年9月24日)10點出發,當時開往天津的專車一共五節,前麵兩節供考察團的隨員乘坐,第三節是五大臣的專車,第四節乘坐著雜役仆從,最後一節裝行李。吳樾在前一天,從臥底的同誌楊篤生那裏得知了詳細的出行計劃。可是來到車站的吳樾被攔在站外。他急切中買了一套仆役的衣服,混在仆役之中才進入車站,上了第四節車廂。吳樾在試圖從第四節車廂進入中間五大臣包廂的時候,因為自己的南方口音引起了衛士的懷疑,正糾纏間,吳樾衝進包廂,引爆了身上的炸藥,吳樾死難,徐世昌、戴鴻慈、載澤等人因為有仆人攔擋僅受輕傷。考察大臣中隻有紹英受傷較重,有些人譏諷紹英,說他其實傷得並不重,隻是害怕坐船才裝病。紹英聽到這些話,憤然道:“如果我死了,而憲法確立,則雖死猶生;死我何惜,各國立憲,莫不流血,然後才有和平。”單從這句話來看,出洋考察的五位大臣所抱持的理念也不盡相同。
終成無功之舉
當時的社會輿論大部分都是在譴責這種暗殺活動,大多數人認為五大臣出洋考察是為立憲作預備,關係到中國的前途。沒過多久,考察團重組成員,分期啟程。為了防止再生不測,旅程的沿途都由當時頗具實力的袁世凱進行周密布置。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1905年12月7日),憲政考察團的第一路成員由北京正陽門車站出發。這一路由戶部侍郎戴鴻慈、湖南巡撫端方為正副團長,率正式團員33人,從秦皇島乘坐“海圻”號兵艦,到達了上海港。十一月十三日(12月19日)下午2時,美國太平洋郵船公司的巨型郵輪“西伯利亞”號向著日本駛去,轉乘在這艘船上的考察團正式出發了。緊接著,由載澤、尚其亨、李盛鐸率領的考察團也於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1906年1月14日)乘法國輪船公司的“克利刀連”號揚帆啟程。
在出國過程中,考察團不斷把對日、美、英、德、法、意、俄等十幾個國家的政治情形報告朝廷,各國的元首也對這些從中國來的官員介紹了他們國家的憲改曆史和經驗。五大臣回國不久,在袁世凱等一批擁護立憲的人士要求下,又組織了第二次專門針對意、日、德、英四個君主立憲國家的考察。
出洋考察憲政的五大臣歸國後,密陳立憲有“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三大好處,主張仿行立憲。光緒三十二年(1906),慈禧太後終於下定決心頒布上諭,宣布“預備仿行憲政”。兩年後,清政府宣布立憲以9年為期,同時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以保障皇帝的大權為核心。這表明了清政府並無立憲的誠意。宣統三年(1911),清政府裁撤軍機處,成立以慶親王奕劻為總理的內閣,人們稱它為“皇族內閣”或“親貴內閣”。清政府假立憲的嘴臉終於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