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鑒湖女俠秋瑾(1 / 1)

時間:1875~1907

秋瑾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女革命家,雖然她領導的起義失敗了,但她的行為喚起了更多原本被束縛在傳統封建禮教之中的中國婦女勇敢地打破枷鎖,走上了婦女解放和革命的道路,離家東渡。

秋瑾(1875~1907),字璿卿,號競雄,別號鑒湖女俠,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清末傑出的女革命家。

秋瑾自幼就和其他女孩子不同,她喜愛讀書,並愛好騎馬擊劍。光緒二十二年(1896),秋瑾在湖南依父命嫁給了湖南湘潭富紳的兒子王廷鈞。光緒二十九年(1903),王廷鈞捐了個戶部主事的職位,秋瑾也隨王廷鈞去北京居住。當時正是八國聯軍入侵後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敗,決心獻身救國事業。

光緒三十年(1904)夏,秋瑾衝破封建家庭的束縛,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秋瑾加入中國留學生會館所設日語講習所補習日文,經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浙江、湖南同鄉會集會,登台演說革命救國和男女平權道理。在此期間, 秋瑾曾與陳擷芬發起“實行共愛會”,作為開展婦女運動的團體;和劉道一、王時澤等10人結為秘密會,以反抗清廷、恢複中華為宗旨;並創辦《白話報》,署名“鑒湖女俠秋瑾”,發表《致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等文章。

光緒三十一年(1905)初,秋瑾在日語講習所畢業後,報名轉入東京青山實踐女校附設的清國女子速成師範專修科,隨即回國籌措繼續留學費用。秋瑾歸國後,分別在上海、紹興會晤蔡元培、徐錫麟,並由徐介紹參加了光複會。同年7月,秋瑾回到日本,不久進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中國同盟會成立後,由馮自由介紹,秋瑾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在留日學習期間,秋瑾寫下了許多充滿強烈愛國思想和飽含革命熱情的詩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願將生命作犧牲。”“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起義失敗

光緒三十二年(1906)初,秋瑾在反對日本文部省頒布的限製中國留學生的“取締規則”的運動中憤而歸國。3月,秋瑾前往浙江湖州南潯鎮潯溪女校任教,並在工作中發展了學校主持教務的徐自華及學生徐雙韻等加入同盟會。

光緒三十三年(1907)起,秋瑾先後到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這時,兩年前由徐錫麟、陶成章創辦的大通學堂無人負責,秋瑾就應邀以董事名義主持校務,並以學堂為據點,繼續派人到浙省各處聯絡同誌,準備起義。

起義計劃先由金華起義,處州等地響應,將駐守杭州的清軍誘出城外,然後主力由紹興渡江襲擊杭州,並同安慶起義的徐錫麟相呼應。原來計劃是7月6日起義,後改為19日。但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徐錫麟之弟徐偉在供詞中將秋瑾供出。此時,得到消息的革命同誌勸秋瑾先離開紹興,但被秋瑾拒絕,她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

7月14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在清軍的刑訊逼供麵前,秋瑾一言不發,隻是寫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詩句。7月15日淩晨,秋瑾在紹興軒亭口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