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氣質美,首先得行為美、心靈美,有高尚的情操,有優良的品德。古往今來,許多有識之士都無不注重做人的道德,把一個人的品德看得比一個人的生命更重要,更有價值。我國西漢文帝年間,有師徒二人,老師叫夏侯勝,學生叫黃霸,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的雅士。一次,二人蒙受冤屈,同時被捕入獄,生命岌岌可危。在獄中,學生仍向老師請教做人的品德,老師沮喪地說:“你現在死活尚且不知,還談論那些幹什麼?”學生卻說:“朝得道,夕死無憾,況今未知刑否。”意思是說,一個人隻要早晨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具備了良好的品德,就是晚上死了也不感到遺憾,何況現在還不知道判不判我的死刑。由此可見,古人是十分看重品德的。曆史上的一些仁人誌士之所以能名垂千古,都無不是因為他們有高尚的情操,美的心靈。南宋陸遊感喟“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明末夏完淳長歎“明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前者是彌留之際的滿腹惆悵,後者是敵人屠刀前的無限遺憾。是啊,人生於世,死何足惜,可是故鄉、祖國、人民仍在敵人的鐵蹄下呻吟,而自己卻無力拯救,怎能不慚愧?今雖死九泉,而己心不安。多麼真摯的感情,多麼高尚的情操,多麼美的心靈!詩人臧克家曾經這樣寫道:“有的人已經死了,他卻還活著;有的人還活著,他已經死了。”現實生活中的人不正是這樣嗎?雷鋒、張華等同誌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們那高尚的情操,美的心靈,卻給我們留下了光輝的榜樣,將永遠活在我們中間。相反,那些靈魂空虛,庸碌無為,朝圖三餐,暮圖一宿的人;那些損人利己,坑害別人的人,盡管他們有活的軀體,但在人們的心中,他們無異於一堆行屍走肉。
努力吸取美的精神力量
十年動亂期間,美遭劫難,被看作是吞噬人的靈魂的洪水猛獸。那時候,愛美挨批,談美變色,穿一件好點的衣服,就被斥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紮一對漂亮的辮子,就被指責是“資本主義的尾巴”;收拾打扮一下,則被認為是“修正主義苗子”。這樣一來,社會上男女不分,兵民不分,人的穿戴都是清一色的“黃”,人們的生活十分單調、刻板、乏味。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年愛美的天性遭到壓抑和窒息,一些人對生活失去了樂趣和信心,染上了某種“精神貧乏症”,產生了一些虛無主義情緒。於是,美,便成了一個怪物,無人敢沾邊。
但是,高尚的美乃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是任何人禁錮不住的。粉碎“四人幫”以後,隨著我國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與提高,人們的生活已開始多樣化了,呈現出一派絢麗多彩的景象。一九八一年以來,全國上下特別是在廣大青少年中間廣泛開展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有力地促進了青年在學習、工作、音樂、美術、攝影、語言、舉止、服飾、儀容、文藝欣賞以及家庭擺設等各個方麵的美的修養。這個活動不但使廣大青少年開闊了心胸,擴大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而且使他們受到了人類美的思想情操和高尚精神的熏陶,提高了文化素養和道德水準。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十分實際的審美教育。美醜顛倒,撥亂反正需要伸張美;對外開放,美醜混雜,抵製汙染需要鑒別美;振興中華,建設四化,美化環境需要創造美;培養一代新人,全麵發展,需要潛移默化培育美。美,隨時都出現在我們社會生活中。青年愛美求美,並且通過活生生的現實社會美、藝術美等的熏陶,淨化心靈,這是教育青年健康成長的一條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要充分理解青年愛美的心情,激勵他們的愛美情趣,滿腔熱情地帶領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