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溫舒,字長君,是巨鹿東裏人。他是西漢時候一個貧家出身的法律學家。他年青時候刻苦讀書的故事,曾經受到過許多人的稱道。

路溫舒從小就熱愛勞動,在家裏擔負牧羊的活。看到每天勞累的父親從山上放羊回來,他很心疼,就自己提出替父親放羊。父親看見路溫舒很懂事,心裏很高興,就一口答應了。路溫舒從小就愛學習,但因為家裏貧困,沒有機會去拜師讀書。鄰居看見路溫舒很可憐,便給他一些書看,有時間也教他念一些書。他對於法律書籍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為了能學習,他渴望得到一邊幹活一邊看書的機會。

在西漢時候,印刷術還沒有發明,書籍主要是用竹木簡做成的。

這樣的書,不僅價錢很貴,並且分量也很重。路溫舒買不起這樣的書,即使有了這樣的書,在牧羊時帶去看也非常不方便。因此,路溫舒在讀書的時候也有了改進書籍的打算,他希望能找到一種既便宜又容易攜帶的書籍。

有一天,路溫舒放牧到了一個池塘邊。池塘邊上生長著一叢叢的蒲草,這種蒲草又軟又長,比起竹木簡來要長得多,路溫舒看到這種蒲草便自然而然地把它和書籍聯係了起來。路溫舒想,這種蒲草這麼薄,如果把它裁成和竹木簡一樣長短,在上麵寫上字,不就可以做成書了嗎。這樣的書,不僅不必花錢去買,並且在分量上比用竹木簡做成的書輕便得多,牧羊時也就可以帶著了。

路溫舒有這個想法以後,便開始動手做蒲草書。他采集了一大束蒲草,把蒲草裁成跟竹木簡一樣長短,帶回家裏去。他從別人家將書借來,把書上的文字抄寫在這種裁好了的蒲草上麵,做成一冊一冊的蒲草書。

有了蒲草書以後,路溫舒不愁沒有書看了。他出去牧羊之前,就早早地把書上的文字抄寫在蒲草上麵,放羊的時候他拿著蒲草書,一邊牧羊,一邊看書。

鄰居家的人看到路溫舒這樣刻苦勤奮地讀書,也更願意借書給他。當人們看到他把書上的文字抄寫在這種裁好了的蒲草上麵,人們都讚揚他很聰明。人們也相信像路溫舒這樣聰明勤奮的孩子,將來一定會成就大事業的。

由於路溫舒能夠在艱苦的環境裏想盡辦法為自己的學習創造條件,刻苦用功,因此他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後來成為了西漢著名的法律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