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北宋初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太宗祥符進士,由晏殊薦為秘閣校理。後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工於詩詞散文,有《範文正公集》。

範仲淹本來生活在一個官宦之家。五代時期,他的爺爺範讚時任吳越國秘書監。父親範墉任武寧軍(徐州)節度掌書記。範仲淹就是範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個兒子。不幸的是當範仲淹剛兩歲時父親便去世了。隨著家境的衰落,他的母親謝氏不得不帶著他改嫁給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東)朱氏,更姓朱,名說,中進士後恢複本姓。

範仲淹從小就懷有遠大的抱負。他曾在長白山(今山東鄒平縣南)醴泉寺讀書,因家庭貧苦,每天隻能煮一盆薄粥,而且還要分成四塊。早上晚上分別吃兩塊。還要在薄粥上放一點切好的薺菜,然後再加一點鹽,就這樣維持生活,苦學了整整三年。他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心裏十分難過,含著眼淚告別母親,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五年中,竟然沒有一天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困了就把冷水澆在臉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在這種環境下,他立下了造福天下的誌向。他有一句傳世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由於範仲淹勤奮學習,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在他還是個秀才時就“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後來他當了諫官。由於他大膽揭發呂夷簡濫用職權,任用私人,而受到貶謫處分。後來他在與西夏的戰爭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積極推行新政,因觸犯一部分權貴利益而遭到排擠,回到陝西防守邊境,新政也就廢止了。

第二年,他在嶽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當地的名勝嶽陽樓,請範仲淹寫篇紀念文章。範仲淹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嶽陽樓記》。他在這篇文章裏提出,一個具有遠大抱負的人,應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千多年來,這句話成為激勵中華民族的仁人誌士為國為民,奮鬥不息的警句。

範仲淹一生勤苦樸素,經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給鄉親,深得人民擁戴。他去世的時候,人們深感悲痛,哭之如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