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者,知道該舍便舍;該不爭就不爭;該糊塗時,就不要自作聰明。世人都知道懂得裝傻者絕非傻子,顯得木訥憨厚有時卻是最高智慧者才能為之。在待人處世中,精明的人往往鬥不過糊塗人,所以做人要有一種大智若愚的本領。
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待人處世中許多事情往往都壞在“較真”二字上。有些人對別人要求得過於嚴格以至近於苛刻,他們希望自己所處的社會一塵不染,事事隨心,符合自己的設想。一旦發現這種問題,不允許有任何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不然他們就怒氣衝天,大動肝火,怨天尤人,擺出一種勢不兩立的架勢。尤其是知識分子,他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往往過於天真,過於理想化,過於清高。總覺得世界之上,眾人皆濁,唯我獨清,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用這種天真的眼光去看社會,許多人往往會變得憤世嫉俗,牢騷滿腹。
我們說“水至清則無魚”,主要強調的是做人處世都不能太“認真”,該糊塗時就糊塗,隻要不是原則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未嚐不可。所謂“水至清則無魚”談論的不是一般的清,而是“至清”。所謂“至清”者,一點雜質都沒有,這豈不是異想天開?然而,現實中更多的人往往是大事糊塗,小事反而不糊塗,特別注意小事,斤斤計較,哪怕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偏要用顯微鏡去觀察,用放大尺去丈量。普天之下,可以與言者,也就隻有“我自己”,這實際上是一種病態。
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並不是認為可以隨波逐流,不講原則,而是說,對於那些無關大局、枝枝蔓蔓的小事,不應當過於認真,而對那些事關重大、原則性的是非問題,切不可也隨便套用這一原則。漢代政治家賈誼說:“大人物都不拘細節,從而才能成就大事業。”這裏的“不拘小節”,就包括了該糊塗時別精明的待人處世之道。
呂端是宋太宗年間的宰相,他書生出身,肚子裏有不少墨水。雖然經曆了五代末期的天下戰亂,人情艱苦曆練不少,但仍是滿身讀書人的呆氣,似乎是個十足的糊塗宰相。有人為此說呂端糊塗,可宋太宗趙光義卻偏偏認為他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任命他為宰相。
後來趙光義病重,宣政使王繼恩害怕太子趙恒英明,做了皇帝以後會對他們這一黨不利,於是串通了參知政事李昌齡、都指揮使李繼熏等,密謀廢掉太子,改立楚王為太子。此時,呂端到宮中看望趙光義,太宗快不行了,呂端發現太子卻不在旁邊,就懷疑事情有變,其中很可能有鬼,便在手板上寫了“大漸”二字,讓心腹拿著趕快去催太子盡快到趙光義身邊來,這個“漸”字的意思就是告訴太子皇帝已經病危了,趕緊入宮侍候。等到趙光義死後,皇後讓王繼恩宣召呂端,商議立誰為皇帝。呂端聽後知道事情不妙,他就讓王繼恩到書房去拿太宗臨終前賜給他的親筆遺詔,王繼恩不知是計,一進書房便被呂端鎖在房中。這時,呂端便飛快來到宮中。
皇後說:“皇上去世,長子繼位才合情理,現在該怎麼辦?”意思很明顯,想立長子趙元佑。呂端立即反駁道:“先帝既立太子,就是不想讓元韋占繼承王位,現在先帝剛剛駕崩,我們怎麼就可以立即更改聖命呢?”皇後聽了無話可說,心裏隻有認了。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呂端仍不放心,他要眼見為實,太子即位時,呂端在殿下站著不拜,請求把簾子掛起來,自己上殿看清楚,認出是原先的太子,然後才走下台階,率領大臣們高呼萬歲。
呂端事先能明察陰謀,有所防範;事中能果斷決策,出奇策擊破奸主;事後又能眼見為實,不被現象迷惑,不僅明智,實在是功夫老到。在皇位繼承的關鍵問題上,呂端的“小事糊塗,大事精明”體現得淋漓盡致。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首批“封王”中最年輕的軍事將領,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後,他同楊秀清、韋昌輝等同為洪秀全的重要輔臣。在天京事變中,他又支持洪秀全平定叛亂,成為洪秀全的首輔大臣。之後,洪秀全隱居深宮,將朝政全權委托給無能的洪氏兄弟,以牽製石達開,矛盾日益激化。
從當時的情形看,解決矛盾的最好辦法是誅洪自代,形勢的發展需要石達開那樣的新的領袖。但石達開盡管在戰場上戰無不勝,但他臉不厚,心不黑,不夠果斷,害怕落個“弑君”的罵名,這就決定了他不可能有什麼大的作為。
公元1857年6月2日,他選擇率部出走,認為這樣既可繼續打著太平天國的旗號進行從事推翻清朝的活動,又可以避開和洪秀全的矛盾。石達開率大軍到安慶後,如果按照他原來“分而不裂”的初衷,本可以安慶作為根據地,向周圍擴張,在鄂、皖、贛闖出一片天地來。安慶離南京不遠,還可以互為聲援,減輕清軍對天京的壓力,又不失去石達開原在天京軍民心目中的地位。這是石達開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石達開卻沒有這樣去做,而是決心和洪秀全分道揚鑣,徹底決裂,舍近而求遠,去四川自立門戶。石達開雖然擁有20萬大軍,英勇轉戰江西、浙江、福建等12個省,曆時7年,表現了高度的堅忍性,但最後還是免不了一敗塗地。
公元1863年6月11日,石達開部被清軍圍困在利濟堡,手下謀士獻策決一死戰,而軍輔曾仕和則獻詐降計,石達開接受了詐降。他想用自己一人之生命換取全軍的安全,這又是他的決策失誤,再次在大事上犯糊塗。當軍中部屬知道主帥“決降,多自潰敗”,已潰不成軍了。此時,清軍又采取措施,把石達開及其部屬押送過河,把他和兩千多解甲的將士分開。這一個舉動,頓使石達開猛醒過來,他意識到詐降計拙,暗自悔恨。
回顧石達開的失敗,主要是其決策的錯誤,大事上犯了糊塗,其根源是他對分裂後的前途缺乏信心。因為太平天國能打仗的名將幾乎都不響應石達開的出走。他邀英王、忠王一起行動都被拒絕;賴漢英、黃文全、林啟容等戰將也不願跟著石達開出走。此外,石達開出走的目的不明確,政治上、軍事上都沒有魄力提出新的構想和謀略,隻是消極地常年流動作戰。他想用不分幟來表示他對天國的忠心,但他出走的實際行動卻是十足的分裂。這種不分幟、不降清、不倒戈的“忠義”形象和他出走天京的實際行動大相徑庭,這種拖泥帶水、不倫不類的行動,決定了石達開走後不可能有什麼大的作為。
可見,在為人處世上,對小事情不加計較、適時糊塗,而對大事情要堅持原則,絕不含糊便是做人的一種智慧!
待人處世,學會裝醉
看電視連視劇《水滸傳》時,最喜歡武鬆“醉”打蔣門神的精彩片段:手握酒杯,仰脖而幹,身子東倒西歪,步履輕飄虛浮,蔣門神於漫不經心之際,鼻梁突著一拳,尚未回過神來,眼額又遭一腿……當其終於醒悟這絕非是酒鬼的“歪打正著”之時,其身已受重創而無還手之力了。
“醉拳”之厲害,在於一個“裝醉”,表麵上看來跌跌撞撞,歪歪斜斜,踉踉蹌蹌,不堪一擊,而其實呢,醉眼朦朧之中卻殺機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時,卻挨上了“醉鬼”的狠招。如果說裝醉打拳乃格鬥之上乘技法,那麼裝瘋賣傻則是厚黑處世中的超一流功夫。在待人處世中,許多時候裝得遲鈍一點、傻一點、糊塗一點,往往比過於敏感更有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在中途島之戰前成功地破譯了日本人的密碼,得到了日軍海上作戰部署的確切情報,並有針對性地進行了作戰準備。誰知,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嗅覺靈敏的美國一新聞記者得到了這一絕密情報,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作為獨家新聞在芝加哥一家報紙上給捅了出來。這樣一來,隨時都可能會引起日本人的警覺而更換密碼和調整作戰部署的事情來。
發生了如此嚴重泄露國家戰時軍事情報的事件,作為美國戰時總統的羅斯福卻對此置若罔聞,既沒有責成追查,也沒有興師問罪,更沒有因此而調整軍事部署,而是裝出一概不知的糊塗樣子。結果事情很快就煙消雲散了,就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根本沒有引起日本情報部門的重視。在中途島戰役中,美軍靠“糊塗”得到了大便宜。
懂得裝傻者絕非傻子,顯得木訥憨厚有時是最高智慧者才能為之。在待人處世中,精明的人往往鬥不過糊塗人,就是這個道理。歸納古往今來,待人處世中這類“裝醉”的謀略,不外乎以下幾種:
1.假裝認錯人,擺脫困窘
有一女子高台晾衣,不小心將竹竿掉下,正打在恰好路經此處的彭玉麟宮保大人頭上。彭玉麟自然極為惱火,大聲嗬斥,女子心裏很害怕,因為她已經認出了被砸之人是彭玉麟。但惶急中,該女子卻有意將彭玉麟認作旁人,居然也厲聲說:“你喊什麼?聽你這腔調簡直像個行伍人,沒一點文明氣!你可知道彭官保彭大人就在這裏?他老人家可是愛民如子,我若告訴他,怕要砍了你的腦袋!”一番裝癡賣傻,以攻為守,寓“捧”於“攻”的巧語,居然化解了一場大禍。因為彭玉麟本來非常窩火,但一聽這不認識自己的民女竟然如此敬重自己、誇自己,也就不覺轉怒為喜,一聲不吭地走了。
2.假裝不認識對方而當麵嘲諷他
明末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巧罵洪承疇。洪承疇原為明朝總督,抗清兵敗降清而助清滅明,在一次戰鬥中俘虜了夏完淳。夏完淳恨透了這為虎作倀的叛徒,受審時決意要嘲罵一下他。洪承疇對夏完淳說:“你小孩子家,造什麼反?隻要你歸降,一定前途無量!”夏完淳說:“人各有誌,我豈能跟你們一樣!我最仰慕我朝的洪承疇先生,要做他那樣的英雄!”他假裝不認識洪承疇,不知洪承疇已叛明投清。洪承疇愣了一下:“你仰慕洪先生?”夏完淳說:“當然仰慕。當年洪先生在關外與清兵血戰於鬆山、杏山一帶,矢盡援絕,仍堅強不屈,最後英勇就義。消息傳來,舉國震動,先帝為之垂涕。這樣的英雄難道不值得仰慕嗎?”一番話說得洪承疇麵紅耳赤,非常狼狽。洪承疇的左右忙插話說:“你不要胡說,洪大人就在堂上!”夏完淳說:“你們才胡說呢!洪老先生早已為國捐軀,天下誰人不知!你們這些賊子還想冒充他、敗壞他的名聲,先生在天之靈也不會放過你們的!”一番裝癡賣傻、別出心裁的挖苦嘲罵,把洪承疇羞得無地自容,隻好慌慌張張地叫人把夏完淳押走,結束了這次尷尬的審判。
3.以一種怪異的“傻子”之舉,揚自己某種名聲
英國曾有一個名叫瓊斯的中年女人,曾狀告宇宙足球廠,指控宇宙足球廠生產的足球引誘她丈夫,是“第三者”,應該賠償自己的“孤獨費”,而球廠老板竟然愉快地接受了此項指控,主動賠給瓊斯太太10萬英鎊孤獨費。是他們瘋了、傻了,專門胡扔錢?非也!宇宙足球廠的老板是想以此奇怪的賠償案,傳揚他廠足球的魅力——看,我們的足球啊,已完全吸引了男子漢,以致使妻子都視它為“第三者”,要與丈夫離婚,並讓廠家賠償孤獨費!
藏才隱德,大智若愚
智者為人,心平氣和,寵辱不驚。智者處事,含而不露,隱而不顯,看透而不說透,知根而不亮底。其實,他們用的是心功。
人的資質各種各樣,有聰明人和糊塗人,而同是聰明人,又有大聰明和小聰明之分,同是糊塗人,則又有真糊塗和假糊塗之分。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有這樣一句名言:“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的大智大勇未必要大肆張揚,賣弄聰明,不是徒有其表而要看實力。具有大智慧的人,看起來反倒如同糊塗人,其實不是真糊塗而是假糊塗,這就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寬厚敦和,平易近人,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和傻氣。其實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
魏晉時期的王湛,是一個很懂得隱藏自己的人。他平時不言不語,從不表現自己,別人有什麼對不起他的地方,他也從不去計較,因此很多人都輕視他,認為他是個大傻瓜,連他的侄子王濟也瞧不起他。
吃飯的時候,明明桌子上有許多好菜,可是王濟一點都不客氣,好魚好肉都不讓這位叔叔吃。王湛一點都不生氣,叫王濟給他點蔬菜吃,可王濟又當著他的麵把蔬菜也吃光了,要是平常人早就發怒了,可是王湛還是不言不語,臉上沒有一點生氣的表情。
有一天,王濟偶然到叔叔的房間裏,見到王湛的床頭有一本《周易》,這是一本很古老又很晦澀的書,一般人是很難讀懂的。在王濟眼裏,這位“傻”叔叔怎麼可能讀得懂這樣一部書呢?肯定是放在那裏做做樣子。於是就問王湛:“叔叔把這本書放在床頭幹什麼呢?”王湛回答:“閑暇無事的時候,坐在床頭隨便翻翻。”
王濟心裏非常疑惑,便故意請王湛給他說說書中的一些內容。王湛分析其中深奧的道理,居然深入淺出,非常中肯,講得精煉而趣味橫生,有些地方恐怕連當時最有名的學者都比不上。
王濟從來沒有聽到這樣精妙的講解,心中暗暗吃驚,於是留在叔叔的住處向他請教,接連好幾天都不願回去。經過接觸和了解,他深深感覺到,自己的知識和學識跟這個“傻”叔叔相比,簡直差了一大截。他慚愧地歎息道:“我們家裏有這樣一位博學的人,可我這麼多年來卻一點都不知道,真是一個大過錯啊。”幾天後,他要回家了,王湛又非常客氣地送他到大門口。
後來又發生幾件事情,讓王濟對這位叔叔更加刮目相看。王濟有一匹性子很烈的馬,特別難騎,就問王湛:“叔叔愛好騎馬嗎?”王湛說:“還有點愛好。”說著一下子就跨上這匹烈馬,姿態悠閑輕巧,速度快慢自如,連最善騎馬的人也無法超越他。王濟又一次驚呆了。
王濟對他平時騎的馬特別喜愛,王湛又說:“你這匹馬雖然跑得快,但受不得累,幹不得重活。最近我看到督郵有一匹馬,是一匹能吃苦的好馬,隻是現在還小。”王濟就將那匹馬買來,精心喂養,想等它與自己騎的馬一樣大了,就進行比試,看叔叔說的是否正確。將要比試的時候,王湛又說:“這匹馬隻有背著重物才能體現出它的能力,而且在平地上走顯不出優勢來。”王濟就讓兩匹馬馱著重物在有土堆的場地上比賽。跑著跑著,王濟的馬漸漸落後了,過了一會居然摔倒了,而督郵的馬還向平常一樣,走得穩穩當當。
通過這些事情,王濟從內心深處佩服叔叔的學識和才能,知道他不僅學識淵博,在騎馬、相馬各方麵都很精通,不知道還有多少知識隱藏起來呢。回到家後,他對父親說:“我有這樣一位好叔叔,各方麵都比我強多了,可我以前一點也不知道,還經常輕視他,怠慢他,真是太不應該了。”
當時的皇帝武帝平時也認為王湛是個傻子,有一天,他見到王濟,就又像往常一樣跟他開玩笑,說:“你家裏的傻叔叔死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