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在過去,王濟會無話可答或者配合皇帝的玩笑,可這一次,王濟卻大聲回答說:“我叔叔其實根本就不傻!”接著,他就把王湛的才能學識一五一十講出來,武帝半信半疑,後來經過考察,發現王湛確實是個人才,於是封他當了汝南內史。
像王湛這樣,平時隻管發展和提高自己,而不去追求表現和虛榮,是一種深層次的人生智慧。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真有智慧的人總會受人賞識,王湛善於隱忍,不追求虛名,才獲得他人真正的敬佩。
有些人總愛自作聰明,生怕被人當作傻瓜,處處表現自己,處處爭權奪勢,其實常常是在上演一幕幕作繭自縛、引火燒身、自掘墳墓的悲劇。這些人可能會一招得逞,一時得勢,但玩的終究是小聰明小把戲,是大愚若智。
大智若愚者藏才隱德,謙虛謹慎,以弱製勝,他們用表麵的愚笨來保護自己,為自己贏得發展和提高的時間和環境,並能統觀全局,站在比別人更高的角度上把握事態發展的脈絡;因而他們常常是任重而道遠的承擔者,比常人更能抓住成功的機會。
大智若愚,糊塗為真
鈍感力,聽上去往往給人遲鈍、木訥的負麵印象。而這個世界不過是一場生存遊戲,所以必須要有頑強的意誌。而要保持甚或加強自己的生存能力,鈍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
“一個人太聰明太伶俐,隻怕活不長”這是賈母說過的一句話。鳳姐雖然聰明,還是有人性普通的弱點。鳳姐沒讀過書,因此也就沒有真正長遠的眼光。名利心重些,虛榮心重些,這對一個當家人來說是有些危險的。
秦可卿臨去之前說的話何等意味深長,但鳳姐正誌滿意得,根本就沒真正聽得進去。鳳姐是一頭勇猛的獅子,但她的對手們卻是一些看似溫馴的綿羊。在這個陰氣森森的賈府,是沒有真正力量較量的,盛行的是見不得光的陰謀和權術。做人張揚是鳳姐的長處,卻也正是鳳姐的短處,每次看到她那樣毫不留情地嘲笑趙姨娘,都不由得想,這真是何苦,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鳳姐大概決不會想到她那嬌貴的女兒會有一天落在賈環的手上,可惜已太遲了。
有意義的感覺遲鈍就是鈍感力的最好解釋。相比激進、張揚、剛硬而言,鈍感力作為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及人生智慧,更易在目前競爭激烈、節奏飛快、關係複雜的現代社會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並能同時求得自身內心的平衡及與他人、社會的和諧相處。
人要學會“糊塗”,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才能以柔克剛,處事不悖,達觀權變。“糊塗”實際上就是一種“韜光養晦”的藝術。一個人謹小慎微,凡事看得過重的自尋煩惱的時代應該宣告終結了。現代人太過敏感反而容易受傷,相對而言,鈍感力反倒是一種不讓自己受傷的力量。健康、愛情、婚姻、家庭、事業莫不如有銳利的敏感度,不如對於大多數事物不要氣餒,這股遲鈍的頑強意誌,就是得以生存在現代的力量,也是一種智慧。
南懷瑾《論語別裁》中說道:“諸葛一生為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所謂愚,是指有意糊塗。該糊塗的時候,就不要顧忌自己的麵子、自己的學識、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權勢,一定要糊塗。而該聰明、清醒的時候,則一定要聰明。人不應對什麼事都斤斤計較,該糊塗時糊塗,該聰明時聰明。中國古代這樣的大智若愚者有很多。他們都是在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
韓琦是宋代宰相,以品性端莊著稱,他是“真人不露相”的典範。他遵循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生活準則,從來不曾因為有膽量而被人稱許過,但是下麵的兩件事實在是沒有第二個人可比。
當宋英宗剛死的時候,朝臣急忙召太子進宮,太子還沒到,隻見英宗的手又動了一下,宰相曾公亮被嚇了一跳,急忙告訴宰相韓琦,想停下來不去召見太子。韓琦拒絕,意思說先帝要是再活過來,就是一位太上皇。於是他越發催促人們召太子,從而避免了權力之爭。
擔任大內都知職務的任守忠秘密探聽東西宮的情況,在皇帝和太後間進行離間。他既奸邪,又反複無常。
韓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頭敕書,參政歐陽修已經簽了字,參政趙概感到很為難,不知怎麼辦才好。歐陽修道:隻要寫出來,韓琦一定有自己的辦法。韓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經中書省而直接下達的文書把任守忠傳來,讓他站在庭中,並指責他的罪過,應當判死刑,現在貶官為蘄州團練副使,由蘄州安置。韓琦說完拿出空頭敕書填寫上,派使臣當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韓琦輕易除了蠹蟲,而仍然不失忠厚。
大智若愚是一種人生的最高修養,也是一種做人的謀略,大智若愚的人總有更多成功的機會。要是換上另外的愛耍弄權術的人,任守忠就不可能那麼輕易的就範了。因為他也相信韓琦一貫誠實的說法,不會懷疑其中有詐。
由聰明而轉糊塗,由糊塗而轉聰明,則必左右逢源,不為煩惱所擾,不為人事所累,這樣你也必會有一個幸福、快樂、成功的人生
謝萬,是晉代謝安的弟弟。謝萬和蔡係曾經爭一個座位,蔡係把謝萬從位子上推了下去。謝萬慢慢站起來,拍拍衣服,一邊坐回座位上,一邊說蔡係差點兒弄傷他的臉。蔡係道本來就沒有考慮到謝萬的臉。後來兩人都沒有把這件事掛在心上,當時人們都稱讚他們。
韓琦、謝萬之流最後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也使傷人者感到無地自容。其實兩人都是“心機”重重,老謀深算之人。隻因為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受侮受損的一方都沒有為自己的難堪、損失而大發其怒,記恨於心,相反的,都表現出寬宏大量、毫不計較的美德和風度。
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是平等的,若是舉止不講究,言辭不考究,說話不實誠,居高臨下,隻能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顧”。
做人不要過於“精明”,太精明會遭人討厭。大智若愚,從一個角度來說,也可理解為小事愚,大事明。人與人情感的溝通和交流是心的交流,如果做人過於精明,就不能在交際方麵獲得人心。對人,不必精明;對朋友,傻點更好。做人精明露骨,實則是一種小聰明。交際中的“精明”容易把應該淳樸真摯的關係,人為地弄複雜,使人感到刁鑽奸猾,敬而遠之。這樣精明的結果,隻能以自己成為孤家寡人而告終。聰明反被聰明誤,自逞聰明,引火燒身。
必要時裝作不知道
“馬有失蹄,人有失言”,偶爾失言在語言交際中難免發生,但失言往往是許多矛盾發生和激化的根源。這個時候,就很有必要裝作不知道,這樣做,可以挽回失言,避免尷尬與矛盾。
一位實習老師實習期間在黑板上剛寫了幾個字,學生中突然有人叫起來:“老師的字比我們李老師的字好看!”
真是語驚四座,稚幼的學生哪能想到:此時後座的班主任李老師是怎樣地尷尬!對這位實習生來說,初上崗位,就碰到這般讓人難堪的場麵,的確使人頭疼,以後怎樣同這位班主任共度實習期呢?怎麼辦——轉過身來謙虛幾句,行嗎?不行!這位實習生靈機一動,裝作沒有聽到,繼續寫了幾個字,頭也不回地說:“不安安靜靜地看課文,是誰在下邊大聲喧嘩!”
此語一出,後座的李老師緊張尷尬的神情,頓時輕鬆多了——尷尬局麵也隨之消除。
裝作不知道,就是指對別人的話裝作沒有聽到或沒有聽清楚,以便避實就虛、猛然出擊的說辯方式。這樣,說辯的鋒芒主要不在於傳遞何種信息,而是通過打擊、轉移對方的說辯興致使之無法繼續設置窘迫局麵,能夠寓辯於無形,化幹戈為玉帛。其技巧關鍵在於躲閃避讓的機智,雖是“裝作”,正如實施“苦肉計”一樣,卻一定要表演的自然。
張小姐是東城大酒樓的服務員。一天,來了幾名男青年,瞅著張小姐就說:“你是張迷——張小姐嗎?我們想看看你——究竟長得多漂亮。”
對方無禮的挑釁是針對女服務員而來——而且是這樣的問題。破口大罵?不,這樣既讓自己受窘,又會影響酒店的生意;正麵進行反擊呢?又難免讓人下不了台,也不行。張小姐卻沒有發怒,微笑著說:
“你們是來喝酒的吧?別光說漂亮話,需要吃點什麼菜?”
在這裏,張小姐巧妙地“裝作不知道”,避實就虛,單刀直入地問:“你們是來喝酒的吧?”給這幾名青年一個既貼切又不失禮貌,同時又隱含諷刺的招呼。接著進行反擊:“別光說漂亮話,需要吃點什麼菜?”既暗示了對方語言的無禮,又彬彬有禮地盡到了服務員的責任,化解了對方無禮的挑釁,照顧了酒店的生意,贏得了老板和顧客的好評。
朋友之間雖然要好,有時也會因開玩笑過頭而大動肝火,傷了和氣。對於這種情況,不妨巧妙地“裝作不知道”,給他一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怪問。
小許身體肥胖,同班的兩個調皮的男生總是在他麵前有意無意地討論“賣冬瓜”。看到這兩個同學竟然拿自己的生理“缺陷”開過火的玩笑,實在讓小許氣憤。欲要製止,這是不打自招;如不反擊,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怎麼辦呢?
此時小許穩了穩躁動的情緒,緩緩地走過去,拍著兩人的肩膀,輕言細語地問:“趙強啊,張軍說你有1.8米高,恐怕沒有吧。”接著又對王明道:“你今天早上吃飯沒有?”——聽到這般溫柔怪誕的問話,興奮中的二人愣在當頭,大眼望小眼,如墜五裏霧中。全班同學沉寂了幾秒鍾,隨即哄堂大笑,二人方明白自己被愚弄了,剛才有聲有色的“買賣”,再也沒有興致繼續下去。
“裝作不知道,神仙沒了招”,有時候,正是這種裝傻充愣的表現能化幹戈為玉帛,能夠寓辯於無形,不戰而屈人之兵。
難得糊塗才是真聰明
鄭板橋的一句“難得糊塗”流傳至今,成為眾多人的座右銘。任何事情,拿得起放得下,堪稱悟透了人生。
王先生去表妹家做客,表妹未歸,王先生就和表妹夫小朱先聊起來。一會兒,門開了,表妹氣嘟嘟地走進門,臉上陰得很重。皮包往沙發上一摔,坐在那兒,悶不吭氣。
“怎麼了?”小朱輕聲細氣地靠近。“怎麼了?”表妹別過臉去:“問你自己!你今天真是讓我丟夠了臉,當著一大堆同事的麵,我真想找個洞鑽進去。”表妹氣惱地說。
小朱一臉不解地問:“我跟我們處長到你公司參觀,怎麼會丟你的臉呢?正因為我是處長麵前的紅人,他才會帶我去,他怎麼不帶別人呢?而且,你要想想,處長不去別的廠參觀,為什麼專找你們工廠,還不是我介紹的?你們工廠,從上到下,如果做成這筆生意,應該感謝我,也就是感謝你才對,怎麼反而說讓你丟臉呢?”
表妹聽了這話,小臉更加麵若冰霜說:“當然丟臉!你還沒去,我就跟老板和同事說了,說你是同係的師兄、高材生,也是這方麵的專家……可是呢?你看你那個熊樣。你跟在你們處長旁邊,一副一問三不知的樣子,明明你最懂的技術,根本可以由你介紹,你為什麼不說話,還不斷問你處長。他懂個屁!”
“他懂個屁?”小朱停一下,和王先生相視而笑,王先生走過拍拍表妹的肩說:“他也是學這個的,就算過時了,他總是處長啊!”
“他總是處長啊!”這句話道出了真諦。
這個以幕僚姿態站在長官身後,不顯示自己的小朱,懂得了做人的三味。如果處長完全是外行,由內行代為解說,絕對是當然的事。但是,當自己的主管也是內行人的時候,搶在前麵說話,不但是搶風頭,而且表現了“我比你內行”的氣勢。在這個時候,最聰明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裝糊塗了,把功勞在不知不覺中讓給上司,這樣的糊塗才是真聰明。
韓熙載字叔言,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人。出身豪族,詩文書畫、音樂無不通曉,後唐末年同光年間登進士第,後逃往南方避亂,曾任中書侍郎、光政殿學士承旨等官。他博學多才,寫得一手好文章。
早在李煜的父親在位時,韓熙載就因為其出色的才能受到了重用,麵對北方的戰亂,他力勸李煜的父親勵精圖治,出兵中原,統一天下。然而生性懦弱的李煜父親除了和馮延巳等
人,在君臣之間你誇獎我“小樓吹徹玉笙寒”意境優美,我誇獎你“吹皺一池春水”構思奇巧之外,毫無雄心壯誌來完成統一天下的曆史使命,韓熙載陷入了壯誌未酬的困境中。不久李煜的父親就死去,後主李煜繼位。這曾經給早已心灰意冷的韓熙載點燃過理想的希望之火,但是很快詩詞歌舞代替了刀劍斧戟,舞榭歌台代替了雄兵百萬。君王與美人調情的談笑風生刺破了韓熙載最後一點政治希望。
韓熙載已經看到了南唐國勢日衰的曆史必然,麵對這樣的殘局,縱使是孔明在世,也無力挽回,但是他畢竟沒有孔明的執著,再加上朝中那些小人的排擠,於是他辭去了宰相的職位。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韓熙載敏銳地感覺到李後主已經悄悄地把猜疑的利劍架在了他的脖子上。
為了迷惑李後主以保全自己,他一反正直敢諫的常態,假裝成一個沉湎於酒色歌舞之中,已與南唐其他大臣同流合汙的庸碌之輩。他請了長假,在戚家山“養屙”,成天與四十多個姬妾談笑取樂。他領到俸祿後,盡數散發給這些妻妾,然後再穿著破衣衫,挎著破籃子,到各姬妾的院子中去乞討,以博一笑。由於他對姬妾不加管束,由其來去,弄得滿城人都以為他是個胸無大誌,不問國事,成天圍著女人轉的昏官。朝中大臣也以此為話題取笑他。
李後主雖有所耳聞,還是不很放心,便派著名畫家顧閎中到韓府探察。顧閎中到韓家,看到他正擁著妻妾歌女宴飲取樂。回家後,便畫了一幅畫,用五個場麵勾畫出韓熙載當晚的活動情況,這便是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可是李後主看了這幅畫後,發現他的眉宇之間充滿著隱憂與沉思,而他是在用宴會、歌舞掩蓋其政治抱負,於是決定將韓熙載逐出京城。這時,韓熙載上表請罪,苦苦哀求從輕發落,留在金陵養老。李後主見他語言悲切,也看到他確實老了,掀不起大風大浪,就取消了將他發配南方的命令,韓熙載終於因病而死。
李後主聽到韓熙載的死訊後,心中非常高興,卻假惺惺地哭著說:“可惜啊,韓熙載死了,我再也不可能提拔他當宰相了。”還裝模作樣地追封他為“右仆射同平章事”,諡號“文靖”。韓熙載的糊塗使他逃離了橫死的結局。
聰明人在處世時,要從心底裏不去管一些根本就攪不清的事態,難得糊塗,能保全地位,能幫助你升官發財,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