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3 / 3)

留點兒心眼,適時裝傻

學學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你說我糊塗,其實我不傻!

商代末期,商紂王通宵喝酒而忘記了當時是什麼日子,問左右的人,都不知道,派人去問箕子,箕子對他的從人說:“身為一國的主人,而讓一國的人們都忘記了月日,國家就很危險了。一國的人都不知道,而隻有我一個人知道,我也就很危險了。”於是對使者推辭說自己喝醉了酒,也記不清是什麼日子了。

有時候,裝傻也是迷惑敵人,以退為進的策略。

魏明帝曹睿死時,太子年幼,大將軍司馬懿與曹爽共同輔佐太子執政,曹爽是皇室宗族,自從掌握大權後,野心勃勃,要獨攬大權。但司馬懿是三朝元老,功勞高,有威望,而且謀略過人,在朝廷中有相當大的勢力,因此,曹爽還不敢公開與司馬懿鬥。而司馬懿也想奪權,他早把曹爽的舉動看在眼裏,但表麵上仍然裝糊塗,後來,幹脆稱病不上朝。

曹爽雖然一人獨攬朝廷大權,可他對司馬懿仍然不放心。司馬懿雖然自稱年老多病,不問朝政,可他老奸巨猾,處事謹慎,誰知他是真有病還是假有病?當初武帝曹操創業的時候,聽說司馬懿胸懷韜略,多次派人請他出來為官,可司馬懿出身士族,自視高貴,瞧不起出身寒門的司馬懿,不願在曹操手下做官,就裝病在家。後來見曹操的勢力強大了,才出來跟隨曹操,為曹操出力。這一次有病,誰知他是不是故伎重演呢?因此,曹爽對司馬懿不敢掉以輕心,他經常派人打聽司馬懿的情況,可就是摸不到實情。

河南尹李勝討好曹爽,得到曹爽的信任,曹爽就把李勝召到京城,任命他為荊州刺史。李勝臨去上任時,曹爽安排李勝以探望為名,到司馬懿府中去探聽虛實。

李勝在客廳坐了很久,才見司馬懿衣冠不整,不斷地喘息著,由兩個侍女一左一右地架著,從內室慢慢走出。

李勝連忙站起身來,向司馬懿行禮問安。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對李勝說:“李大人免禮罷,家父身體難支,還要更衣。”

旁邊走過一個侍女,用盤子端著一套衣袍來到司馬懿麵前,請司馬懿更衣。司馬懿顫顫抖抖地伸手去拿衣服,剛拿起衣服,他的手無力地往下一垂,衣服掉在了地上。侍女趕忙拾起衣服,幫司馬懿穿上,兩個侍女攙扶著,小心地讓司馬懿躺著坐在躺椅裏。

司馬懿喘息了一會兒,慢慢地抬起右手,用手指指自己的嘴,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喝——粥——”

一個侍女連忙出去,端著一碗粥來到司馬懿麵前,司馬懿抖著手去接,可他的手抖動得太厲害,最終還是拿不住碗。侍女隻好端碗送到司馬懿的唇邊,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把粥送進司馬懿口中。司馬懿的嘴慢慢地蠕動著,粥不斷地從嘴角流出來,流到下巴的胡須上,又順著胡須滴落在他的衣襟上。

喝著喝著,司馬懿突然咳嗽起來,嘴裏的粥噴了出來。不僅噴到他自己身上,還噴了喂粥的侍女一身。侍女放下手中的碗,拿過毛巾給司馬懿擦身上的粥。司馬懿歎了一口氣,閉上眼睛。

李勝看見司馬懿這副樣子,就走上前去,對司馬懿說:“太傅,大家都說您的中風病複發了,沒想到您的身體竟這樣糟,我們真替您擔心!”

司馬懿慢慢地睜開眼睛,氣喘籲籲地說:“我老了,又患病在身,活不多久了。我不放心的是我的兩個兒子,你今天來,我很高興。我以後就把兩個兒子托付給你了。”說著說著,眼中流下淚來。

李勝連忙解釋說:“太傅不必傷心,我們都盼著您早日康複呢。我馬上要到荊州赴任,今天特意來拜望您,向您辭行的。”

司馬懿故意裝糊塗,說:“什麼?你要去並州上任,並州靠近胡人,你去了要很好地加強戒備,防止胡人入侵。”

李勝見司馬懿年老耳聾,連話都聽不清了,就重複說:“太傅,我不是去並州,是去荊州。”

司馬懿聽了,故意對李勝說:“你剛去過並州?”司馬昭湊上前去,大聲對司馬懿說:“父親,李大人不是去並州,而是去荊州。”

“哦,是去荊州,那更好了。唉,我人老了,耳聾眼花,不中用了!”司馬懿對李勝說。

李勝認為司馬懿確實老病無用了,就站起身來,對司馬懿告辭說:“太傅多保重,您的身體會好起來的,以後有機會進京,我會再來拜望您的。”說完就離開了太傅府。李勝剛出府門,司馬懿就從椅子上站了起來。手捋胡須,看著司馬昭,父子兩人相視而笑。

李勝出了太傅府,直奔曹爽的府中,見到曹爽,高興地說:“司馬懿人雖活著,卻隻有一息尚存,已經老病衰竭,離死不遠了,不值得您憂慮了。”

曹爽聽了,心中大喜,當即把李勝留在府中,飲酒慶祝。從此以後,曹爽根本就不把司馬懿放在心上了,更加獨斷專行。

春天到了,按照慣例,曹魏皇帝宗族要去祭掃高平陵。曹芳起駕,曹爽,曹羲等兄弟全部隨駕同行,一行人耀武揚威,浩浩蕩蕩開出了洛陽城。等曹爽他們出城不久,司馬懿就精神抖擻地帶領著司馬昭、司馬師披掛上馬,率領著精銳士兵占領了洛陽各城門與皇宮,把洛陽城四門緊閉,不準人隨便出入。然後假傳皇太後的詔令,廢曹爽為平民,並派人把詔令送到皇帝曹芳那裏。司馬懿握有重兵,曹爽又沒防備,所以隻能坐以待斃。司馬懿下令把曹爽兄弟及其親信桓範、何晏等人抓起來砍了頭,並滅掉了三族。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功高震主不知給多少臣子招致殺身之禍。有點“心眼”適時地“裝傻”,既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從容地觀察形勢,實在是一種聰明之舉。

該糊塗時千萬別明白

《厚黑學》認為,在待人處世中,時時處處都需要用厚臉皮裝糊塗,甚至當身處險地時,“糊塗”還是“精明”,很可能成為事關自身性命的關鍵因素!

劉備的蜀漢王朝隻統治了42年,就被魏國滅掉了。後主劉禪做了俘虜,他的一家和蜀國的一些大臣,都被押到洛陽。當時,魏國雖是由曹操的後代做著皇帝,但其大權早已落在了西晉的開創者司馬昭父子的手裏。劉禪到了洛陽,司馬昭便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

有一天,晉王司馬昭卻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中,司馬昭還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漢的大臣看了這些歌舞,想起了亡國的痛苦,傷心得差點兒掉下眼淚。隻有劉禪咧開嘴看得如醉如癡,就像在他自己的宮裏一樣。司馬昭觀察了劉禪的神情,宴會後,對賈充說:“劉禪這個人頹廢到了這步田地,即使諸葛亮活到現在,恐怕也沒法使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薑維呢!”

過了幾天,司馬昭在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說:“你還想念蜀地嗎?”劉禪說:“在這裏很快樂,不想念蜀國。”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由來。跟隨劉禪來到洛陽的前蜀國大臣,郤正聽說這事兒,連忙求見劉禪說:“如果以後晉王(指司馬昭)還這麼問你,你應該流著眼淚回答說:‘父母親的墳墓都遠在蜀地,一想起這事兒,心裏就難過,沒有哪一天不思念蜀國的。然後你就閉上眼睛,做出深沉思念的表情。’”

不久,司馬昭又問劉禪想不想蜀國,劉禪就如郤正說的那樣對答,然後閉上眼睛。司馬昭說:“怎麼竟像是郤正說的話呢?”劉禪吃驚地睜開眼睛,傻裏傻氣地望著司馬昭說:“對,對,正是郤正教我的。”司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從也忍不住笑出聲來。司馬昭這才看清楚劉禪的確是個糊塗人,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就沒有想殺害他。就這樣,劉禪活到了公元271年,在洛陽去世。

由此看來,劉禪當司馬昭一再跟他提起故國的時候,表現得木訥無情,一副傻乎乎的樣子,誰知這個昔日阿鬥是真扶不起來的白癡,還是他為了保全身家性命的一種韜晦與心機呢!而三國時的蜀將張裔,就是因為不知道收斂自己,在事關性命的當口,應該“糊塗”卻表現得比對方聰明而差點丟了小命。

據史書記載,張裔,蜀郡成都人,在他擔任益州郡太守的時候,當地一個大頭領背叛蜀國,把他抓起來送到吳國去了。後來吳蜀兩國和好,諸葛亮派鄧芝出使吳國,要他會談之後請求孫權釋放張裔。張裔被送到吳國好幾年,他一直未顯露自己的身份、才能。因此孫權也還隻當他是個平常的俘虜呢!於是鄧芝一提起,他就同意釋放張裔。待到張裔臨走的時候,孫權才接見他。一來呢,孫權這人好開個玩笑;二來也似乎是要試探一下張裔的才智如何。因而孫權問張裔說:“聽說蜀地有個姓卓的寡婦,和司馬相如私奔,你們那兒的風俗為什麼這樣不講究婦道呢?”

孫權借了這個發生在蜀地的故事來取笑張裔。但這張裔也沒示弱,對孫權說:“我認為卓家的寡婦,比起朱買臣的妻子來,還是要賢慧一些。”張裔說的也是漢武帝時候的故事,不過發生在會稽郡吳縣,有個叫朱買臣的,起初家裏很窮,他妻子嫌他寒酸,和他離了婚,後來朱買臣發跡,當了會稽郡太守,他的前妻又來依附他,最後到底感到羞愧,自己上吊死了。張裔用這個故事,對孫權反唇相譏。

孫權沒占到便宜,又換了一個話題,對張裔說:“你回去以後,一定被重用,不會做普通老百姓,你打算怎樣報答我呢?”張裔巧妙地回避了如何報答孫權的問題,隻表示很感激孫權釋放他,說:“我是作為一個有罪的人回去的,將要交由有關部門去審理,倘若僥幸不被處死,58歲以前是父母給我的生命,從這以後就是大王您給我的了。”張裔這段話說得很得體,孫權很高興,談笑風生,並流露出他很器重張裔的神色。

張裔剛辭別孫權走出宮廷的側門,就很後悔在孫權麵前沒能裝傻。於是立即動身上船,並以加倍的速度航行。而孫權也果然認定張裔是個難得的人才,怕他為蜀漢王朝效力,於自己更為不利,遂改變主意不想讓他走了,不能為己所用,也不能讓其成為自己的對手。立即派人來追,直追到吳蜀交界的地方,張裔已進入蜀國地界數十裏了,追兵才無可奈何地回去了。

看來,聰明人有些時候也要裝裝傻,裝傻也是一種智慧,張裔起初沒裝傻,幸虧他及時意識到了,才得以逃出虎口。當然,厚黑處世之道中的“糊塗”,是該糊塗時別明白,絕不是一味地“糊塗”,而是掩蓋真實企圖的表演。

在處世中,有時故意裝糊塗確實能更好地解決一些問題,特別是夫妻之間有時對待一些問題,糊塗一些是比較好的,它能避免誤會,而且能給雙方一個充分地冷靜下來考慮的時間,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盡量少地傷害夫妻感情。

模糊表態,學會說不

在合適的時候大膽地說出“不”字,是相當重要的。喜劇大師卓別林曾說:“學會說‘不’吧!那你的生活將會美好得多。”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 羅斯福在就任總統之前,曾在海軍軍部擔任要職。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聽海軍在加勒比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問道:“你能保密嗎?”“當然能”。“那麼”,羅斯福微笑地看著他,“我也能”。隨後他的朋友明白了羅斯福的意思便不再打聽。

富蘭克林 羅斯福采用的是委婉含蓄的拒絕,其語言具有輕鬆幽默的情趣,表現了羅斯福的高超藝術。在朋友麵前既堅持了不能泄露的原則立場,又沒有使朋友陷入難堪,取得了極好的語言交際效果。以至於在羅斯福死後多年,這位朋友還能愉快地談及這段總統逸事。羅斯福運用自己的聰明和機智,不但達到了拒絕透露情報的目的,而且在拒絕的同時保持了與朋友之間的良好的親密關係,達到了拒絕的最高境界。

拒絕也要講究藝術。人家滿懷希望、帶著信任而來,你卻隻給人家一個“不”字,豈不給人家潑了一盆涼水?比較好的拒絕方法,還是以誠相告,講解明白,讓對方了解你對這件事確實無能為力。如果在你坦白了自己“無能為力”之後,能夠給他推薦一兩個能辦到、做好此事的人或幫助出出點子的人,就更好了。

當別人提出請求時,如果你連對方的理由、動機都沒有興趣傾聽,就立刻予以拒絕,會讓別人覺得你冷漠無情,甚至對你懷有偏見。他對你提出請求時,一定有其理由與動機,你應該傾聽了解。如果自己有不得已的苦衷,可以婉轉地說明,或是事隔幾天,再予以說明。比如在對方請你幫忙求職時,你如果沒有能力幫這個忙,也不要一口回絕。

誰也不願意向別人開口要求幫助,如果這樣就一定有他找你的原因。如果你輕易地予以拒絕,會使自己失去幫助別人,獲得友誼的機會;也許他跟你要求的這一點你幫不上忙,你可以用另一個替代的方法去幫助他,如此一來,你雖拒絕了他原來的請求,他還是一樣會感謝你。

在盛怒之下拒絕別人的請求,常會因“口不擇言”而傷害對方,也讓別人覺得你一點同情心都沒有;在拒絕的時候,要能麵帶微笑,態度莊重,使對方感到你對他的尊重與禮貌。如此一來,即使被你拒絕,對方也會欣然接受。

人生在世,必須掌握一些巧妙地拒絕別人的求助而不傷害友誼,並且能獲得別人的理解和體諒的交往技能。給自己留下回旋的餘地。有些問題一時尚不明朗,需進一步了解事實真相,或看看事態的發展及周圍形勢的變化,方可拿主張。“模糊表態”就能給自己留下一個仔細考慮、慎重決策的餘地。否則,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不僅影響自己的威信和聲譽,也會因此對人際關係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給對方一點希望之光。要求你解決或答複問題的人,內心總是寄予著厚望的,希望事情能如願以償,圓滿解決。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絕,由於他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很可能因過分失望或悲傷,心理上難以平衡,情緒難以穩定,甚至產生偏激言行。這時,你不要把話說死,不妨說:“這件事比較棘手,讓我看看再說。”給自己以後的態度留下回旋的餘地,又使對方不至於感到絕望,從而使情緒趨於穩定。

當別人來求助於你時,你知道自己幫不了忙,但也應熱情接待,對於求助者的苦難和求援表示理解和同情,然後再坦誠說明幫不了忙的原因。如有可能,也可以幫助對方出一些主意或建議,還可以提供一些別的求助線索。這樣就能免除求助的誤解,使他明白你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即使你幫不上忙,求助者也會感激你,因為你盡了最大的努力。可見,在為人處世上學會說“不”也是一種做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