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不要過早參與晉升競爭(1 / 1)

競爭是一種很殘酷的行為,但是這裏倡導的晉升競爭,並不是一種盲目的競爭。應該承認,沒

有哪一個人在晉升競爭中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如果有的話,該競爭就不能稱之為競爭了。你有必要學會規避下列情況下的競爭,這有助於你保存實力,避免無謂的傷亡。

過早參與競爭的不利後果

在晉升競爭中,要適當克製自己的言行,不要過分衝動地把自己的急切之情溢於言表,也不要過早地卷入這種競爭之中,否則將給自己的工作帶來不利。

(1)容易遭到對手的攻擊。

人們往往總是希望自己的對立麵越少越好,自己的競爭對手越少越好。所以,誰要是先出頭,無疑會首先遭到攻擊,這是必然的。其實,我們不妨看看所有的競爭過程,實際都存在一個比較普遍的規律:淘汰製。也就是說,它是通過不斷淘汰來實現的。而這種淘汰又往往是以某種不太公平的方式進行的。即使有一定的名額分配,那也還有一個機遇的問題。在把握不住的情況下如果晚點進行這個程序,觀察得更仔細一些,往往成功的可能性也就大些。

(2)容易處於被動境地。

如果你過早地卷入晉升之爭,就會過早地暴露了自己的實力,也同時顯出了自己的缺陷,以至於在競爭中處於不利的被動境地。在一般的情況下,人們在競爭初期總是十分謹慎地保護自己,做到盡可能地不露聲色。這樣,便可以使自己較好地避免在競爭中受到別人及對手的“攻擊”。相反,盡可能地忍讓、克製自己的欲望和衝動,便可以起到後發製人的作用,可以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獲得競爭中的主動權。

(3)會使自己的行為陷入被動。

如果你過早地卷入晉升之爭,就不容易了解整個競爭情況,使自己後麵的行為陷入被動,這種情況常常出現在根據自己的了解和判斷,覺得自己的條件在各方麵與其他競爭對手比較,有取勝的可能。於是,便當仁不讓地衝上前去。其實,你很可能並不真正了解所有競爭對手的情況。說不定在你身邊就的確有高人呢。如果這樣,你的判斷隻能使你陷於不利的境地。聰明的人在這種競爭中總是會首先仔細地反複考察、對比自己與對手的優勢和劣勢,經過反複權衡之後,決定自己該如何辦。一開始,別人常常並不會表現得十分充分,這樣,你在一種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的判斷就不能不帶有相當的片麵性,這樣也潛伏著危機。

冷靜的態度常常可以使你做出一些比較客觀的判斷。

韜光養晦,後發製人

韜光養晦是一種積蓄力量、從容應變的策略。韜光養晦者胸懷開創自己事業的大誌,可是又沒有做好自立門戶的充分準備,於是采取暗自積聚實力、蓄養精神的辦法,以圖後來居上,大展宏圖。

元朝末年,轟轟烈烈的紅巾軍農民大起義嚴重打擊了腐朽的元朝蒙古貴族政權的統治。長江、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成了農民起義軍的割據範圍,多支農民起義軍在這裏縱橫馳騁。

朱元璋是當時眾多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中最傑出的一位。他出身貧寒,曾因生活所迫而入寺為僧。農民起義爆發後,他參加了郭子興率領的起義軍。在長期對元作戰中,他表現出了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受到郭子興的重用。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成了義軍首領。經過多年經營,朱元璋的勢力越來越大,先後攻取了常州、揚州、應天(即現在的南京)等地,占領了江蘇大部和浙江、安徽的一些地方。此時的朱元璋已不是當年小和尚,舉旗稱王已時日可待,可朱元璋還是緩不稱王,究其為何?

朱元璋在勝利麵前並沒有驕傲,他聽取了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以應天城為中心,營建戰爭根據地。同時,他還派兵奪取周圍的戰略要地,向外拓展勢力。經過幾年的努力,朱元璋的兵力和物力迅速壯大,應天城高河深,糧草豐足,起義軍進可攻,退可守,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

朱元璋以應天為基地,先後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地方割據勢力,統一了富庶的江南地區。然後,他揮師北伐,把元朝勢力趕到了長城以北,建立了明王朝。

當初,如果朱元璋急於稱王,想盡快統一天下,那麼各地的割據勢力就會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他。而他的兵力、物力有限,即使能取得勝利,也絕不會再有雄厚的兵力北伐,弄不好元軍還可能趁虛而入。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的策略,為自己稱王蓄銳增勢,終於“千年磨一劍”,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