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勒比海與西印度群島
西印度群島在世界的位置
加勒比海
在北大西洋,有一個以當地原住民印第安人部族命名的大海,它的名字叫“加勒比海”,意思是“勇敢者”或是“堂堂正正的人”。
加勒比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內海,大西洋西部屬海,麵積約264萬平方公裏。南界南美洲的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巴拿馬海岸;西接中美洲的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危地馬拉、伯利茲和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北界大安的列斯群島(包括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牙買加、波多黎各等)、墨西哥灣,東接小安的列斯群島(包括安提瓜和巴布達、多米尼加聯邦、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等)、大西洋。由於他們處在兩個大陸之間,連同墨西哥灣曾被不恰當地稱為“美洲的地中海”。海洋學上稱中美海。
加勒比海地區一般屬熱帶氣候。高溫利於淺灘和火山島基座上繁殖珊瑚蟲,因而海區分布著眾多的珊瑚礁和珊瑚島。但因受高山、海流和信風影響,各地氣候有所不同。每年6到9月,時速達120公裏的熱帶風暴(颶風)在北部和墨西哥灣比較常見,南部則極為罕見。
加勒比地區植被一般為熱帶植物。環繞潟湖和海灣有濃密的紅樹林,沿海地帶有椰樹林,各島普遍生長仙人掌和雨林。珍禽異獸種類繁多。旅遊業是加勒比經濟中的重要部門,明媚的陽光及旅遊區,已使該地區成為世界主要的冬季度假勝地。
加勒比海尤其是南美大陸西北部沿海,受離岸風影響形成上升流,把海中營養物質帶到表層,適宜浮遊生物和魚類繁育,成為拉丁美洲重要漁場,盛產金槍魚、海龜、沙丁魚、龍蝦等。海區南部是石油產地。
加勒比海也是沿岸國最多的大海。在全世界50多個海中,沿岸國達兩位數的隻有地中海和加勒比海2個。地中海有17個沿岸國,而加勒比海卻有20個。
加勒比海是中美與南、北美洲交通、貿易航線的必經水域。自1920年巴拿馬運河開通以後,它又成為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大大促進了沿岸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港口有加拉加斯(委內瑞拉)、科隆(巴拿馬)、金斯敦(牙買加)、利蒙港(哥斯達黎加)和威廉斯塔德(荷屬安的列斯群島)等。
公元前1世紀,阿拉瓦人從今天的委內瑞拉等地上了加勒比海南端的群島,他們慢慢從南向北占據了大多數島嶼。1500年後,卡利勃人逐漸將阿拉瓦人驅逐走。當哥倫布來到美洲時,阿拉瓦人居住大安的列斯群島和巴哈馬群島,而卡利勃人則占據了小安的列斯群島。
1492年,哥倫布首次在巴哈馬群島登上美洲。由於當地印第安人對歐洲外來者所感興趣的財富並不歡迎,因此他們雖然在加勒比海群島上殖民,但大多數人繼續航行到美洲大陸上去了。繼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之後,英國、荷蘭、法國、丹麥、庫爾蘭都在這裏建立了殖民地。
16世紀,加勒比海成為海盜的“天堂”,許多海盜甚至是由他們本國國王授權的。加勒比海上的眾多小島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躲藏地,而西班牙運送珠寶的艦隊是他們的主要攻擊對象。
大多數加勒比海島嶼在20世紀都獲得了自己的獨立。
西印度群島
西印度群島是北美洲的島群,位於大西洋及其屬海墨西哥灣、加勒比海之間,北隔佛羅裏達海峽與美國佛羅裏達半島相望,東南鄰近委內瑞拉北岸,從西端的古巴島到委內瑞拉北海岸的阿魯巴島,呈自西向東突出的弧形,伸延4700多公裏。麵積約24萬平方公裏,由1200多個島嶼和暗礁、環礁組成。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奉命攜帶西班牙國王致“中國大汗”國書首航,橫渡大西洋,於10月12日登上巴哈馬群島東側的聖薩爾瓦多島,他誤認為該島是印度附近的島嶼;後因該群島位於西半球,故稱西印度群島,沿用至今。
群島自北向南分為巴哈馬和大安的列斯、小安的列斯3大組群島及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島4個主要部分。大安的列斯群島是西印度群島主體,係北美洲科迪勒拉山係的延伸部分,多屬大陸島,著名島嶼有古巴、海地、牙買加和波多黎各等。小安的列斯群島主要由弧形排列的背風群島、向風群島及南緣的眾多小島組成,島弧內側以火山島為主,外側小島多由石灰岩構成,地勢低平。特立尼達島為大陸島,是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北段支脈的延續部分,有世界最大的瀝青湖(麵積約47公頃)。多巴哥島構造上屬小安的列斯群島,由火山岩構成。巴哈馬群島多屬在海底石灰岩淺灘上發展起來的珊瑚礁島,計有大小島嶼700多個及眾多岩礁,群島中礦藏資源豐富,主要有鋁土、石油、天然氣、鎳、鐵、鈷、鉻、錳等。
群島位於北緯10—27°之間,地處東北信風帶,盛行暖濕海洋氣團,暖流繞經各島沿海,各島向風的北、東北部與背風的南、西南部的氣候和自然景觀存在著明顯差異。除高山外,年平均氣溫多在25—26℃,最熱月出現在8月份,年較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