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輯 風物傳說(1 / 3)

清明茶的傳說

人們都知道信陽毛尖茶好,但不知道毛尖茶的來曆。據傳,它開始種在雞公山上,叫“口唇茶”。這種茶沏上開水後,從升起的霧氣中會現出九個仙女,一個接一個飄飄飛去;品嚐起來,滿口清香,渾身舒暢,能夠醫治疾病。這口唇茶原是九天仙女種的,她們咋會來到人間種茶呢?這事還得從雞公山談起。

先前,雞公山沒有名字。有一年,山上害蟲成災,不知從哪裏飛來一隻神雞,把害蟲叼個一幹二淨,住了下來。它天天報曉,啼叫一聲,響遍天下,因此人們就給這座山起名雞公山。各種害蟲再不敢在這裏逞凶了,雞公山上從此草綠樹旺,鳥語花香,成了人間仙境。

瑤池的仙女們聽說人間的雞公山勝過仙宮的百花園,都想一飽眼福,便向王母娘娘提出請求。王母娘娘也是個愛遊山玩水的人,理解仙女們的心情,答應分批讓她們下凡,一批限定三日。但有一條,一旦有人下去後產生邪念,與人婚配,除了懲罰罪人,這輪流下凡的事立即停止。仙女們都想下去看看,生怕輪不到頭上,她們向王母娘娘保證嚴守法規。

王母娘娘愛喝茶,對司管仙茶園的九個仙女另眼看待,讓她們首批離開了瑤池。

九個仙女來到雞公山,拜見雞公山後便住下了。天上一日,人間一年,王母娘娘限她們三日就是人間三年。眾仙女把雞公山的怪石奇峰、山泉瀑布、名茶異草的春夏秋冬四時景色都看遍了,離回去的時限還有兩年呢。她們商量要辦件好事,給雞公山留下紀念。辦啥好事呢?為首的大姐說:“雞公山應有的都有,有的都好,唯有一點不足。”眾姐妹齊問:“哪一點?”“我倒有個想法,咱九姐妹化作九隻畫眉鳥,回到咱那仙茶園裏銜來茶籽,不就補上了這個不足嘛!不知眾位姐妹願不願出這把力?”眾仙女一聽無不叫好。她們又問,銜來茶籽不難,交給誰種呢?大姐手往山腳下一指,大家看見一片竹林裏有幾間茅屋,心裏都明白了。

那間茅屋裏住著一個年輕人叫吳大貴,是讀過書的人。隻因爹媽先後去世,剩他獨自一人。他白天種地砍柴,晚上還要溫習功課,準備科場應試。屋裏牆上貼張白紙,上邊寫著“寂寞獨有,清貧無雙”。這天夜裏,他做了個夢,夢見一個仙女從雞公山上下來對他說:“雞公山水足土肥,氣候適宜種茶。從明天開始,有九隻畫眉鳥從仙茶園裏給你銜來茶籽。你在門口的一棵大竹子上係個籃子,把茶籽收下,開春種到坡上。到采茶炒茶的時候,我和姐妹們來給你幫忙。”吳大貴醒來心裏好喜:哎呀,是我吳大貴勤奮讀書感動了神仙啊!可種茶能給我帶來多大好處呢?別急別急,有道是天機不可泄露,內中定有一番用意,叫種就種吧。

第二天一大早,吳大貴起床,半信半疑地拿個籃子,係到門口那棵大竹上。係好,他扭頭要回屋,隻見一隻畫眉鳥箭一般飛來,把嘴裏銜的東西往籃子裏一放,又飛走了。吳大貴很驚奇,取下籃子一看,果然是一顆種子,雖沒見過,他相信就是夢中所說的茶籽。接著,一隻隻畫眉鳥穿梭般的飛來飛去。九隻畫眉鳥各銜來一顆種子後,稍停一會兒,又是一輪。如此銜了三天三夜,共銜來茶籽九千九百九十九顆。吳大貴很高興,小心地把茶籽收藏起來。

第二年一開春,吳大貴把九千九百九十九顆茶籽全種到山上。清明過後茶籽發芽,見風就長,幾天長成了茶林。這時仙女又給吳大貴托夢,讓他準備炒茶的大鍋。

大貴準備停當,來到茶林一看,又驚又喜。隻見九個仙女正在采茶,個個柳眉杏眼,麵如桃花,不胖不瘦,不高不低。她們采茶不用手,而是用嘴唇,看那紅豔豔的小口唇一張一合,又輕又快,采下了一個個油嫩的茶尖。前邊剛采過,後邊又長了出來。采了一會兒,九個仙女甩開衣袖,一邊舞,一邊唱起了《茶歌》。隻見她們一句接一句地唱道:

茶樹本是仙宮栽,

姐妹銜籽人間來。

頭茬采完二茬旺,

早采是寶晚是柴。

春茶苦來夏茶澀,

秋茶好喝不能摘。

細緊光直多白毫,

又提精神又消災。

千家萬戶笑顏開!

歌罷舞畢,為首的大姐走到吳大貴跟前說:“這位大哥,俺姐妹采得不少啦。我給你燒火,咱去炒吧!”吳大貴笑著去了。他不知道咋炒。大姐到竹林砍一把竹子紮成掃帚,讓他在鍋裏不停地攪動。吳大貴隻覺得茶香撲鼻,快把他熏醉了。現在茶鄉炒茶還是女的燒火,男的掌鍋;采茶也是女的,邊采邊唱。這都是那時傳下來的習慣。

就這樣,她們采著炒著,一直忙到穀雨。仙女們走後,吳大貴沏上一杯新茶品嚐。開水一倒,隻見慢慢升起的霧氣裏現出九個仙女,一個接一個地飄飄飛去。吳大貴端起茶杯一嚐,滿口清香,渾身舒暢,精神煥發。這樣好的茶,起個啥名呢?吳大貴想:茶籽是畫眉鳥用嘴銜來的,茶是仙女用口唇采的,就叫“口唇茶”吧。

消息一傳開,義陽知州聽說了,馬上派人來要茶,拿回去泡上一看,張口一嚐,拍案叫絕。當即定為貢品,要孝敬朝廷老子。那時是大唐的江山,當朝皇上就是唐玄宗。知州把口唇茶親自送到朝裏,又稟明了它的來曆,玄宗大喜。朝中第二個喝到口唇茶的是皇上最寵愛的妃子楊貴妃。她當時精神不爽,一杯口唇茶喝下去,病體痊愈,唐玄宗高興了,對口唇茶大加讚賞,傳下聖旨:一要在雞公山上修千佛塔一座,感謝神靈;二規定“口唇茶”年年進貢朝廷,民間不得飲用;三是賜吳大貴黃金千兩,要他用心護理茶林;四是給義陽知州升官加俸。

吳大貴這一下子發大財,又是買田地,又是建宅院,成了雞公山的首富。地方上的大小官吏誰敢小看?這一來他腰杆硬了,便欺鄰害戶,壓榨百姓。吳大貴沒成親,不少喜歡攀高結貴的人都去說媒,快把門檻給踢折了。但不論是大家閨秀,還是名門千金,他一個也看不上眼。因為和那九個仙女相比都差得太遠了。這時候,他再也讀不進去書了,趕考的事早丟到腦後。吳大貴想:仙女們托夢叫我種茶,準是讓我先發了財,然後再和我成親。現在我金錢有了,隻等明年采茶時,九個仙女一來,就都是我的啦。牛郎也不過配個織女,我吳大貴要獨占九個仙女,這真是天意呀天意!

第二年清明前,吳大貴把九個新娘的洞房和成親的一應物事早籌備好了。過了清明,他天天到茶林等候。茶葉該采那天,仙女們準時來。吳大貴上前打躬作揖道:“九位姐妹,您勞神出力讓我發財,我知道大家的美意。今後這茶不勞姐妹們采了,我已雇了人,讓他們幹吧。諸位也該跟我享福了。我把婚禮都準備好啦,咱們下山拜堂成親吧。”九個仙女自從離開瑤池,哪敢忘了王母娘娘的法規?不論哪個縱有思凡之意,但為了不壞姐妹們輪流下來觀看的機會,也不願意在這時候私配情郎。她們沒想到一年前還在發奮讀書的吳大貴,有了金錢便喪誌貪色,變得這樣快。姐妹們又羞又惱,轉身去找雞公去了。

雞公聽仙女們說後大怒:“當年我到此山,就是為了消滅害蟲,想不到又出來一條!”雞公翅膀一張,飛下了山頭。它飛到吳大貴的院子上空,振翅一扇,下麵成了火海。雞公又飛到茶林,伸出巨爪一扒,挖出三條深溝,九千九百九十九棵茶樹毀掉了九千九百九十七棵。剩下兩棵留個種子,現在還在深溝上邊的懸崖上長著。

這時候,唐玄宗赦建的千佛塔上的千塊神浮雕已由監工從長安送到離雞公山不遠的車雲山下。監工得知吳大貴死於火海,“口唇茶”茶林被毀,也不去雞公山了,把千塊浮雕放在車雲山下,回京交旨去了。後來,車雲山栽上“口唇茶”茶籽,長得特別好,又代替吳大貴的“口唇茶”年年進貢,成了唐朝有名的“義陽貢茶”。後人就把千佛塔建在了車雲山上,現在還保存著。“口唇茶”再也沒有了,隻留下這個故事,傳為美談。

《民間文學》2009年第4期

“廣寒茶”的傳說

楊友

“茶”是我們祖先的一項偉大發現,並由此衍生出了聞名世界的“茶文化”。單就茶的品種就有很多講究,什麼龍井、碧螺春、鐵觀音、蒙山茶等等。據說還有一種神茶--“廣寒茶”,遺憾的是這種“廣寒茶”早已失傳,隻留下一個傳說……

燕山深處有個小村叫大柳莊,這年夏季的一天,一位雲遊道士來大柳莊化緣。道士進村後來到一戶財主家門口。老當家的嶽富貴命家人送給道士幾枚銅錢,但道士說他不化錢物,隻求主人留他住上數日。嶽富貴本不情願,但又覺得出家之人都有些奇異的本領,既然投奔他嶽富貴而來,說不定與他有一段善緣,能給他帶來“福氣”,況且家中又有閑房,便將道士留下了。

大柳莊村南有一座大山,山勢十分險峻,峰高萬仞,壁立千丈。山上樹木蔥蘢,流泉飛瀑,雲纏霧繞。道士在嶽富貴家住下後,每天早出晚歸,一連在村南的大山上轉了十多天,誰也不知他在幹什麼。這天,道士又在南山中轉了一天,將近日落時正準備下山回返村莊,突然發現一個懸崖下有一個大洞,-條茶杯粗的大烏蛇守在洞口。據說大山裏凡有靈性的動物都守著一種寶物,道士心中便有了主意。他小心翼翼地隱藏在樹叢中,細心觀察大烏蛇的動靜、四周的地形和奇花異樹……第二天,道士到集市上買來一筐雞蛋,然後便帶上雞蛋上了南山,乘大烏蛇未出洞時他把十個雞蛋悄悄地放在了洞口。大約過了半個時辰,大烏蛇出洞尋食時發現了雞蛋,便把十個雞蛋全都吞進肚裏。大烏蛇吞下十個雞蛋後,蛇身便兀起一個個“包”,那烏蛇就把身子拱起來,一下一下地往地上摔,摔了一陣肚裏的雞蛋就被摔碎了,一個個凸起的“包”不見了,蛇身恢複了原樣。這樣,一連幾天過去了,那烏蛇吞食雞蛋也上了癮。道士見烏蛇入了圈套,便又買了幾十個鐵球,他把鐵球用雞蛋殼包好,又用白蠟封住,乍一看跟平常的雞蛋一樣,分不出是真是假。這天,道士故意晚一個多時辰來到山裏。他把十個假雞蛋放在蛇洞口後又藏了起來,那餓急了的大烏蛇一見“雞蛋”便不顧一切地吞了下去。接下來,它又像往日一樣拱起身子往地上摔。可是,任它怎樣摔也摔不碎鐵球啊!於是,大烏蛇就拖著笨重的身子爬到-個崖頭下的小平台上,那裏生長著一株五尺多高的小樹。大烏蛇便張開嘴一口一口地吞食小樹上的葉子,然後又爬到泉水邊喝水。道士試了兩天,大烏蛇吞了二十個鐵蛋卻平安無事,那鐵蛋都化在肚子裏了!後來道士就順著大烏蛇爬過的痕跡找到了烏蛇咬食樹葉的那株小樹,采了一包樹葉下山了。

道士回到嶽富貴家,把那些樹葉放在背陽的地方陰幹。過了兩天,道士把這些幹樹葉包好裝進行囊準備回南方他出家修煉的道觀。臨別時,他把預先準備好的一小包幹樹葉拿出來對老當家的嶽富貴說:“老施主,貧道在府上住了一月有餘,給您添了許多麻煩,貧道感激無已。出家人身無長物,就將這一包茶葉送給老施主吧,請老施主好好品一品這茶葉的妙處……”

道士走後,嶽富貴也沒把那包茶葉放在心上,就隨便放在了櫥櫃裏。

農村秋收完了莊稼人就閑了,年輕人都上山砍柴,一是自家燒火做飯,二來賣錢換些油鹽醬醋。大柳莊有個小夥子叫郭大柱,人長得高大,有力氣,每天起早上山砍柴。別人都在近山割些軟毛柴,郭大柱獨自一人去遠山、高山去砍硬木柴。他每天都要帶一小瓦罐粥作午飯,下午接著砍柴,砍多了捆成捆放在山上,待冬季柴幹了再往家裏擔。這天,郭大柱來到南山後,他把瓦罐掛在一株小樹上,然後便開始砍柴。到中午時郭大柱肚子也餓了,便把小樹上的瓦罐取下來準備吃飯,可是,小瓦罐裏的飯沒有了,裏麵全是清水!郭大柱感到很奇怪,早上從家裏帶來的明明是一瓦罐粥,怎麼變成清水了?沒辦法隻好把一瓦罐清水喝了,然後接著砍柴。第二天、第三天,瓦罐裏的粥又都變成了清水!郭大柱心想,莫非這山裏有什麼妖怪?小夥子脾氣倔強,不信這個邪,非要把這怪事弄清楚。這天他又帶著一瓦罐粥來到山裏,他又把瓦罐掛在那株小樹上,但他不去砍柴了,往小樹下一站,兩眼緊緊地盯著瓦罐,看看瓦罐裏的粥到底是怎麼變成清水的。秋後的樹葉變黃了,一天天枯幹,一片片地往下落,正好那小樹的一片葉子落進了瓦罐裏。過了一會兒後,郭大柱一看瓦罐裏的粥全變成了清水!郭大柱這回明白了--原來是這棵小樹搞的鬼!他娘的分明是鬼樹,留它何用!郭大柱便拿起砍柴刀啪啪兩下就把那株小樹砍倒了。

第二年的夏季,道士又來到了大柳莊,仍然住在老財主嶽富貴家裏。道士歇了兩天後,又獨自一人上山了。當他來到南山那株小樹的地方準備采樹葉時,那株小樹卻被人砍掉了,隻剩下小樹根部的茬口!道士一下子傻了眼,坐在地上便嚎啕大哭了起來:“天哪!我辛辛苦苦地找了十幾年才找到這株神茶樹,想不到就這樣毀了……”

道士垂頭喪氣地回到嶽富貴家裏,嶽富貴見道士臉色不好,便問道:“道長,在外麵遇上什麼不快的事了?”道士長歎-聲說:“老施主有所不知,貧道為尋找一株神茶樹,十幾年來不辭勞苦走遍了天下的高山峻嶺,去年終於在貴地南山中尋到了。可惜這株神茶樹現在竟被人砍掉了!”嶽富貴說:“什麼‘神茶樹’?值得老道長如此樣痛心?”道士連打幾個唉聲,然後便講起了“神茶樹”的來曆。

道士說,月亮裏的“廣寒宮”旁邊生長著一株茶樹,其樹葉製成的茶葉名為“廣寒茶”。這廣寒茶與月宮裏桂花所釀的桂花酒同為嫦娥招待天上眾仙之佳品。月宮裏有一種鳥兒,它最喜歡吃神茶樹的茶籽。有一天,它飛到那神茶樹上吃茶籽時,不小心將茶籽啄掉一粒,這粒茶籽從月宮中掉下來,正好落在大柳莊的南山上,千年後,這粒茶籽發了芽長出一株神茶樹--就是被砍柴人砍掉的那一株……這株神茶樹的葉子製成的“廣寒茶”,飲後不僅能使人消除百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而且能使人返老還童。道士說到這裏問嶽富貴說:“老施主,去年貧道臨走時送給您的那一包茶葉還在嗎?那就是我在南山上采來的廣寒茶。”道士這番話讓嶽富貴想起了那包茶葉,他翻箱倒櫃地尋找好半天終於找到了。當即用開水衝泡,頓時滿屋芬芳,嶽富貴端起茶杯飲了一口,立刻感到神清氣爽,胸襟大開,蕩氣回腸,耳聰目明,不由得驚歎道:“果然是神品!老道長,去年你臨走時為何不對我說明?如道長當時告訴我,我早就上山把那神茶樹挖回來栽在院中,那樣就不會被砍柴人誤砍了……”道士說:“老施主不要怪我,我早就想到當時如告訴你,你肯定要挖回家來。你哪裏知道,那神茶樹挖回來無論如何是栽不活的,即使我告訴你栽不活,你也不會相信,我走後你還是要挖的,故而未對老施主說明。看來這仙界之物凡人終是無福享受,早早晚晚必然毀在人的手中。”

《民間文學(經典)》2008年第7期

午子姑娘的傳說

漢中盆地東部,有一個名叫“西鄉”的縣城,縣城雖小,名聲卻大,因為這裏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曆史上曾出過不少名人。這裏的各種名貴小吃也享譽三秦大地,尤其是這裏出產的“午子仙毫”茶,更是“中華一絕”,得到各界人士的盛讚。伴隨午子山迷人的茶香,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奇故事呢!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距西鄉縣城十五裏外有一座秀麗而險峻的山峰,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山頂上來了一位美麗、善良的種茶姑娘,姑娘說她因為出生於午夜子時,所以人們叫她“午子姑娘”,至於她姓什麼,卻從無人知曉。這位午子姑娘不但在山頂種植了一片片鬱鬱蔥蔥的茶樹,還在路旁的紫竹林中搭起了一座茶棚,專門方便過往行人。

每日清晨,午子姑娘便笑眯眯地提出一個泥陶壺,從山腰一個像龍脖子一樣形狀的山洞裏汲來了清泉水,再用青岡櫟木炭把水燒沸,在紫砂杯中放入茶葉,精心衝泡後,敬於客人。

坐在山頂茶棚裏,陣陣清風吹來,洗去你登山的勞累,放眼望去,山穀的青鬆翠柏之間翻騰著嫵媚的雲海,耳旁傳來鳥語溪鳴,身邊不時出現午子姑娘婀娜多姿的身影,人們一邊品飲著異香撲鼻、清醇可口的綠茶,一邊欣賞著午子山迷人的風光,此時、此地、此情、此景,清香、甘醇、鮮爽的茶湯直入腸胃,一種安詳、中正的太和之氣油然而生,令人怡然陶醉,心曠神怡,仿佛置身於人間仙境一般。

午子山,山美、水美、茶美,人更美。

午子姑娘以茶待客、方便民眾之事,在方圓幾百裏傳為佳話,連遠處的一些名人雅士、禪師道長、僧侶儒生都慕名而來。登山求茶者品嚐後讚不絕口,茶客們你來我往絡繹不絕,午子姑娘日複一日辛勤地忙碌著。

一日,有一從南方專程到此的嗜茶高僧代表眾茶客送午子姑娘對聯一副,貼在茶棚門框之上。上聯為“龍脖洞中水”,下聯為“午子山頂茶”,橫額是“仙境雙絕”。他向眾人解釋道,“此‘雙絕’乃指兩雙,即茶與水,環境與美女也”,後來被人們稱為品飲“四要”。據傳,還被茶聖陸羽收集到《茶經》之中。

一些外地茶商也聞訊到此,見如此好茶有利可圖,便偷采茶籽,挖去茶苗,運往外地,移栽於自己家鄉的山坡之上,精心培育,希望能長出同午子山一樣的好茶來。午子姑娘知曉後並不介意,但那些被移栽的茶苗、樹種,離開了午子山的土地後卻無一成活。

午子姑娘以茶待客的美名,被人們越傳越遠,正好被出巡在外且嗜茶成癖的皇上知道了,他即令繞道駕臨午子山。

當皇上在茶棚裏召見了午子姑娘,品飲香茗後,感慨地歎息道:“喝遍天下飲料,還數此茶最好。”即將此茶欽定為貢品,專供皇宮所用,封午子姑娘為“禦前茶侍”,即日一同進宮。然而皇上怎麼也想不到,他的此番“好意”卻遭到了午子姑娘斷然拒絕,頓時龍顏大怒,吩咐左右砍去午子山茶林,拆掉茶棚,將午子姑娘押監治罪。午子姑娘攔住毀林砍樹的人,不卑不亢地對皇上說:“隻要皇上能將我帶出午子山,我便隨皇上一同進宮。”皇上聽罷哈哈大笑道:“難道朕還怕你一個小女子飛了不成?”說罷命禦林軍將午子姑娘圍在當中,前呼後擁,護送返京。當大隊人馬走至白鬆崖時,天上突然刮起一陣陣狂風,午子姑娘借風勢,縱身一躍,跳下了山崖,隻見白雲之中,姑娘變成一隻美麗的金鳳凰,展開雙翅沿午子山峰的茶園繞飛一圈後,越過對麵山頭,向天外飛去。皇上和他的侍衛們已驚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回過神來歎息一聲說道:“午子姑娘乃是神女茶仙下凡,非凡人所比,看來天意難違,不可冒犯。”說罷便令眾人速速擺駕,返回了京城。

午子山頂的茶園保住了,午子仙女的傳說被人們一代又一代地傳頌著。據說,每年清明正午時分,人們隻要在當年午子姑娘搭起茶棚的石桌石凳上,擺上泥砂陶壺,紫砂茶杯,生起青岡櫟木炭火,汲來“龍脖子洞”中的泉水,午子仙女將會在你不知不覺中降臨,像當年一樣為你作一次精湛的茶藝表演。當地有不少老人曾有幸觀賞到這一人間奇觀。

為了紀念美麗善良的午子仙女,人們把每年清明前在山頂所采的新茶嫩芽,看作是午子姑娘的化身,取名為“午子仙毫”。在當年午子姑娘搭起茶棚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道觀,取名為“午子觀”,在她曾跳崖的地方栽滿了白皮鬆,還把午子姑娘跳崖後變成一隻美麗的金鳳凰飛過的那座山頭,取名為“飛鳳山”。飛鳳山下的那條清澈的小河的源頭,據說就是午子姑娘當年取水的那個“龍脖子洞”,於是人們便把這條小河取名為“頸項河”,後來被人們訛傳為“涇洋河”。

如今,每逢清明時節,西鄉縣城的人們,攀登午子山,朝拜午子觀,品午子仙毫茶。到飛鳳山留影,來涇洋河蕩舟,觀山中景色,談論午子仙女的傳奇故事,已成為當地的傳統習俗和人們茶事活動中的一大樂事。

《民間文學》2009年第4期

臘八粥

韓德珠搜集整理

蘇州西園羅漢堂,迎門有一尊手執紅布袋、挺著大肚皮、笑眯眯的佛塑像,人稱他是“彌勒笑佛”,也有人叫他“布袋和尚”,相傳“臘八粥”就是由他始創的。

據說很久以前,蘇州西園戒幢律寺來了個掛單和尚,名叫阿二。他是從天台山國慶寺來的,年紀已經四十出頭,腰圓臂粗,五短身材,身背一隻紅布做的乾坤袋。西園寺裏的老當家一見阿二和尚,便恭恭敬敬地問:“大師是精通佛經,還是擅長說法?”阿二搔搔頭皮,將頭搖搖,老當家又問:“你會管香火、侍候施主嗎?”阿二還是搖搖頭。這時,阿二看老當家的臉色不對,知道自己是不受歡迎了,連忙雙手合十,對當家師做了一個揖說:“小僧種田出身,不論何種粗活,都能應付,請當家師做主。”老當家看他身胚結實,出言吐語忠厚誌誠,心想齋堂正缺人手,就派他去做雜物吧!於是阿二和尚便做了一名“夥頭僧”。

像西園這樣大的寺院,吃飯的和尚有五六百,阿二每天起早摸黑,挑水、淘米、汰菜、燒火,忙得團團轉,一有空閑,還要到菜園裏除草澆水。虧得阿二身大力不虧,手腳又勤快,多做點事體也不在乎。阿二還有個好習慣,每次燒火辰光,眼睛總是盯在稻柴上,隻要發現稻柴上有沒打盡的穗頭,哪怕是一粒穀子也都一粒粒的撿起來,剝去穀殼,放在乾坤袋裏。汰過碗盞淘過米,也勿肯立即把水倒掉,要先澱一澱,慢慢地倒掉汙水,把剩下的飯粒撈出來,攤在蘆席上曬幹,然後放進乾坤袋裏。在地頭上拾到一粒豆,一棵菜,也總是烘烘烤烤統統放到乾坤袋裏。日久天長,三年下來,阿二收集下來的五花八門的食物,少說也有兩石半。

每年的陰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摩尼得道的日子,逢到這一天,西園寺裏所有的和尚,都要在大殿裏講經、拜佛、做道場。那年的規模更大,連管錢糧的和尚也上大殿念佛去了,他一時糊塗,竟忘記開倉取米糧。阿二和尚左等右等,不見大和尚的影子,又不能擅闖經堂去喊。阿二抬頭望望天,再等下去就要耽誤幾百人的開飯了。阿二想到身邊的乾坤袋,就把三年中積攢下來的食物,一齊倒入鍋內,燒了起來。

開飯的“雲板”一響。五六百個和尚走進齋堂一看,粥勿像粥,飯勿像飯,菜勿像菜!各個和尚眼睛都定住了。和尚有個規矩,吃飯不可多嘴多舌,隻好閉攏了眼睛吃爛粥。一吃,倒是味道蠻好。寺裏的老當家也覺得蹊蹺。問阿二:“此謂何種素齋?”阿二原原本本告訴了老當家。老當家聽後雙掌合十說:“善哉!善哉!惜衣有衣,惜食有食,阿二積福,功德無量,真是可敬可佩可賀!”在場的和尚聽了,個個讚歎阿二和尚那種勤儉節約的精神,一致公認阿二和尚燒的飯是“皆大歡喜”。眾和尚商定:每年陰曆十二月初八都要燒這種粥,以此紀念阿二和尚的惜食行為。這種粥後來連老百姓也燒來吃了,取名“臘八粥”,還成了一種民間的風俗。

陳月英講述

《中國名劍故事集成·蘇州卷》

鳳冠的傳說

李慕白

唐宋以後,長江中下遊沿江兩岸城鄉有個規矩。姑娘出嫁時,都要頭戴一種名叫“鳳冠”的裝飾品,冠上纓花朵朵開放,串串明珠下垂,把新婚少女襯托得更加“回頭一笑百媚生”。這個風俗有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說。

唐朝有一個名士叫韋固,出身於官宦世家,少年時飽讀詩書,才華橫溢,風流倜儻,一表人才。隻是他一直求婚未成,都二十歲了仍舊沒有婚配。

這一年中秋傍晚,韋固從同窗好友家出來,在路上看見一位白發慈祥的老太婆坐在路邊的椅子上,旁邊有一個花籃,花籃中放著一個個彩色小布包。韋固感到奇怪,此時人人都在家中過節,這老太婆為什麼還坐在路邊呢?他問道:“老奶奶,您為什麼獨自一人坐在這裏?有什麼難事,我可以幫助您。”老太婆聽了一笑,說:“公子,你心眼好,可我的事你幫不了啊!”

“為什麼幫不了呢?”

“我是天上掌管人間男女婚配的紅鸞星,王母娘娘命我每年中秋節時降臨人間,不信,你看看。”老太婆說著,把花籃裏的彩色小布包拿出來,一個個地打開,包裏擺著一些男男女女的小紙人,有些男女小紙人的腳被紅絲線係在一起。老太婆對韋固說:“紅絲線係住腳的兩個男女就能配成夫妻,沒有係住的就是還沒有婚配對象。”

韋固看了,感到很驚奇,就問:“老奶奶,我的婚事配好了沒有,妻子是誰?”老奶奶說:“你是一位品德、才學都好的人,我已經給你挑選了一位才貌雙全的少女做妻子,她今年十五歲。”說著,老太婆指著包中一對已用紅絲線係住腳的男女紙人讓韋固看,“這個小紙人就是你的妻子。”

韋固說:“我能不能夠看到她?”

“你想看她,當然可以。明年三月三,太湖東山山腳下有一座院落,你進去找茶喝,就能看到她。”說完,老太婆化成清風不見了。

第二年的三月三,韋固換上一身新衣,順著湖邊蜿蜒的小路,走到東山峰腳下。抬頭一看,果然有一座庭院。院外,綠柳翠竹環繞;院內,瓦舍數間,幾盆蘭花,散發著淡淡清香。韋固拍打院門,隻見一位妙齡少女出來開門,眼含秋水、麵若桃花,美豔極了。她看見門外是個陌生的年輕男子,立刻羞紅了臉,轉身進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