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輯 鄉土民俗(1 / 3)

墳前插柳枝

老楊搜集整理

我國不少地方,過去人死埋葬後,習慣在墳堆上插幾根柳枝。這一習俗是怎麼來的呢?

相傳長城腳下有一王家莊,莊裏姓王的是大戶人家,除老兩口外,大兒子世忠,二兒子世孝,都已娶妻成家。父親去世後,兩個兒子繼承父業,常年在外地經商。中秋節和過大年時才回來團聚。

兩個兒子對母親很孝敬,每次離家前都要分別千叮嚀萬囑咐妻子:一定要孝敬娘!妻子都當麵點頭答應,讓丈夫放心做買賣。

大媳婦勤勞節儉,樸實賢惠,對婆母很孝敬,有啥好的先讓婆婆吃.生怕婆婆受一點委屈。二媳婦好吃懶做.隻顧自己,品性很不好,愛說他人壞話,是村裏有名的“二賴女”!

這年婆婆患了重病,半身不遂。大媳婦白天黑夜守在床前,熬藥熬湯,喂吃喂喝,還給婆婆洗身子,不怕髒不怕累地精心侍奉。婆婆常感動地對鄉親們說:“我前輩子燒高香積德多行善,找了個好媳婦,比閨女都孝敬。要不是大媳婦兒,我早見閻老五了!”

可二媳婦把丈夫的話當成耳邊風,對婆婆一點也不孝敬,總嫌婆婆髒,看見婆婆直皺眉頭。聽到鄉親們誇讚嫂子懷恨在心,她心裏惡狠狠地想:“你想當個孝順賢惠的媳婦,我偏叫你當不成,一定壞你的名聲,讓萬人罵你!”便偷偷把毒藥放進飯裏。嫂子一點也不知道,將飯端給婆婆。不到半個時辰.王大娘隻覺眼前發黑,肚裏劇痛。讓大媳婦叫來左鄰右舍的老姐妹,一字一句地說,“老姐妹們,看來我不行了,有人害我--”婆婆說到這裏,二媳婦急著說:“我沒害娘啊!”婆婆心裏清楚,但無力爭辯,低聲又說,“我死後叫兩個兒媳在墳前各插一根柳枝,讓村裏人看著,誰插的柳枝來年發了芽,誰就是孝敬的媳婦。”“您放心地走吧,誰好誰壞.不插柳大家也知道。”

當大媳婦跑著叫來郎中後,王大娘已口吐鮮血死了。大媳婦哭天叫地.二媳婦罵她假孝敬,也假裝悲痛哭起來。

說來也怪,第二年春暖花開,大媳婦插的柳枝吐出嫩芽;二媳婦插的柳枝變成幹柴棒了。鄉親們編了個順口溜:

王家妯娌倆,墳前把柳插。

大媳婦,人人誇,春來柳發芽。

二媳婦,人人罵,柳枝變幹杈。

千刀剁,萬刀刮,無人不恨她!

因王家在三裏五村較有影響,墳前插柳的風俗從此便流傳開了。

《民間故事》2009年9月

漢民為什麼要燒紙

周學義搜集整理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姓胡的老漢和他的老婆子在市麵上開了個小鋪子,專門做賣紙的生意。老兩口在一起過了十來年,沒生養個一男半女,為這宗事,老犯愁。

有一天,來了個算卦的,他倆就請他給算一算,能不能生養個一男半女的。這個算卦的開口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倆到了陰間要吃苦呢,消個災,免個罪無人相幫,要想後世安生,有沒有兒女關係不大,隻要你倆見天多燒點錢財,多施散點錢財,閻王爺是會知道的,會免你們的災,消你們的罪的。”算卦的走後,他倆見天每日地燒起紙來,別人都不知道原因,時間一長,人們就送給老漢一個外號--胡燒紙。他倆不管閑言雜語,照常地燒錢燒紙。好多年過去了,他們燒的錢閻王爺算了算有十萬金子。閻王爺就給他們積存在了陰間。

有一年,陽世界的一個皇上下世了,那些屈死的,沒兒沒女的孤鬼,行了汙麻之事的野鬼一聽說皇上來了,呼啦啦都擁了上來,喊著:“快走呀!我擋住皇上要兩個糧錢,”說話中間,他們就擋住了路,圍住了皇上,吵吵嚷嚷要幾個錢花,皇上沒有辦法,就解釋說:“寡人來到陰間,一文錢也沒帶,叫我拿啥給你們呢?這要是在陽世,我有的是金子銀子,散給你們多少都行。”不管皇上咋說,這些冤鬼孤魂就是不散開。這時,閻王的聽差說:“啟奏皇上,有個叫胡燒紙的兩口子午後,現在陽世上活著呢,他在陰間存了十萬金子,你要有舍散的心意,就去給閻王搭上個知道,把胡燒紙的十萬金子借上一部分,給這些無主冤鬼散去,等你轉世到陽間了再還給他。”皇上一聽這話,就說:“哎!那也好。”說就去請求閻王,打開了胡燒紙的金庫,把十萬兩金子全部舍散給了無主野鬼。

後來,這個皇上又轉世到了陽世間,成了個有錢的富戶。他找到了胡燒紙,給胡燒紙還金子。胡燒紙老兩口莫名其妙,不願意收,那個皇上就把來龍去脈說了一遍。胡燒紙老兩口子才知道陰世和陽世一樣,前都能存了下來。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

從那以後,誰家死了人,就給死人燒些紙錢,讓他們陰間好花。

唐禎講述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寧夏卷》

挨杖、氣杖、喪棒

艾天恩采錄

在銀川以北漢民地區,過去不管誰家死了老人,兒子、女兒、兒媳等小輩人,都要披麻戴孝,兒子還必須手提哀杖(有的叫氣杖、喪棒),為老人守靈送葬。關於這哀杖、哀杖、喪棒的來由,民間還各有一段說頭呢。

先說哀杖。據說當初孔夫子把自己製定的《禮記》刻在上邊,綁在拐杖上,高高低低,一層一層的,看起來既方便又清楚,使自己時時不忘《禮記》,教育弟子們也牢牢記住《禮記》,尤其是到各國遊說時,要讓各國的國王、士卿、大夫們照著他的《禮記》行事。他的這個做法,得到了弟子和眾人的尊敬。後來孔夫子死了,他的弟子每人做了一根拐杖,起名叫哀杖,拄著守靈、送葬,表示弟子們對先師的哀悼。這個法子後來逐漸傳到民間,凡是死了老人,兒女都在一根柳棍上粘些白紙,剪成碎牙牙的紙條子,也把它叫做哀杖,來哀悼死去的老人。

再說氣杖。從前有個老媽媽的兒子叫白羽,他對媽非常孝順。有時他媽病了,他就背著老人家去請醫生瞧病,媽累了他給捶腰捶背。冬天,他先把被窩焐暖和再請媽媽睡覺;夏天,他給媽用扇子扇涼。媽有時不高興了用棍子打他,他就跪在媽麵前求媽消氣息怒。有一次,老媽媽又生氣了,舉起棍子要打白羽,他為了不讓媽生氣,規規矩矩的跪在媽媽麵前挨棍子,白羽覺得棍子打在身上像手摸一樣,一點也不疼。他知道媽的身體不行了,不久將要離開人間。果然不到一個月媽真的死了。白羽為了祭奠媽媽,就把媽生前經常打自己的棍子纏上白布,叫做“氣杖”,提在手裏給媽守靈、送葬。因為白羽是個孝子,所以眾人也都學他的樣子。從此以後,誰家的老人死了,都提著個氣杖給老人守靈、送葬,以此表示兒女們的孝心。

再說喪棒。相傳,唐王李世民跨海去征高麗,在一次交戰中,他的幾十員大將被高麗的元帥蓋蘇文用飛刀斬了,李世民也被圍困在一座城裏,他指令程咬金回長安搬兵。程咬金來到長安,選中了秦瓊的兒子秦懷玉為二路元帥,秦懷玉正為剛在戰場上陣亡的父親披麻戴孝,懷揣哭喪棒守靈,當他一聽唐王困在城裏,就暫時放下靈堂,懷揣著喪棒直奔戰場,決心解救唐王,為父親報仇。他一氣之下,衝破了高麗軍的幾十座營盤,一直衝殺到城門,跟蓋蘇文交戰開了。論刀法,蓋蘇文是鬥不過秦懷玉的,可是蓋蘇文有三十六把飛刀,隻見他嘴裏念著詞祭起飛刀,劈頭蓋臉地朝秦懷玉飛來。秦懷玉有點措手不及,他急中生智,從懷裏掏出哭喪棒向空中一撂,也真怪,小小的喪棒破了蓋蘇文的飛刀,秦懷玉乘勝殺進城中,給李世民解了圍。唐營裏的將士們認為無喪棒能“精忠報國,助力報效”,李世民也給朝廷文武官員定了個規矩:從今往後,誰的老人死了,兒子們必須手提喪棒,以此來寄托哀思。所以提喪棒的習俗,隨後也就流傳到民間了。

艾慶林講述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寧夏卷》

七日祭奠的來由

張明智采錄

“墳頂插竹杆,七天一祭奠”的風俗據說是漢朝韓信留傳下來的。延續至今,成了人們土葬先人時不可更改的風俗。

韓信年步時聰明過人。但由於父親早亡.家境貧寒。母子二人靠給大戶人家幹活糊口。

一天,韓信上山放羊,乏了就在向陽坡上躺了下來。恰好華山聖母宴請眾仙,漢鍾離路過此地。他看到韓信躺身的地方是一條龍脈,就環走細看。韓信迷迷糊糊覺得異香撲鼻.聽到有人說:“頭再往左偏一點,才是真正龍脈。”他覺礙奇怪,就故意把頭往右偏了點鍾離仙大吃一驚,原來此人沒有睡著,泄露天機罪過非輕,就連忙駕雲離去。

韓信半響沒聽到人聲,睜開跟一看哪裏還有人影。仔細一想剛才聽到的話。猛然醒悟:“莫非有仙人指點我?”於是他就照原樣子躺在地下,然後用樹枝把身子描了下來,並且把頭稍向左移了點。由於韓信一時糊塗,先前往右偏了一點,這回再往左偏剛好回到原位,這就注定了韓信隻能做到三齊王,而不能做天子。

韓信回到家裏把這件事跟母親說了,娘兒倆高興了一番。但不一會兒就又發起愁了。究竟有沒有這個福份呢?父親早死,一時不知屍骨埋在哪裏,老娘還健在,一時還死不了。

為此,韓信整天愁眉苦臉,無精打采。但他每天都要到山上去看一看那地方被別人占去了沒有。好在這地方是荒山野嶺,無人注意.所以他每次去時,所畫的樣子還是一動不動。

韓信等了個把月,總不見老娘生病.心急如焚。一天他對老娘說:“為了給後輩子孫造福,我想活葬你。”老娘一聽,大吃一驚“你怎麼能幹這等事,活活要我的命!”說罷大哭一場。韓信心裏難受,勸母親道:“其實我不是要你的命,我隻是為了那地方不被別人占去,才說出這等昏話來,你老人家千萬別放在心上。”老娘一聽兒子這樣說,斷定兒子是鐵了心了。心想,反正自己遲早要死,不如為兒孫後輩造點福。於是就叫過兒子。說:“你用土埋我,那還不把我悶死?餓死?說什麼你不要找的命!來!我成全你。”韓信一聽,心頭大喜,看來隻有老娘知兒心。於是連忙爬在地下給者娘磕了幾十響頭,然後抬起頭對老娘說.“你不用怕,我會在你墳頂上插一根竹竿,這樣你可以通氣。我再七天給你送來一次吃的。”

晚上,韓信背著老娘來到山上,照著畫在地上的樣子挖好土坑,然後給老娘磕了幾個頭,就把老娘放了下去。然後對老娘說:“娘,你兒不孝,為了兒孫後輩,您受一回委曲吧。”老娘說:“畜生,記住你說的話,別忘了經常來給我上墳。”說完就把兒子給她的竹竿,食物放好,最後讓兒子把土堆下來。

埋完以後,這根竹竿高出墳頭。韓信也沒有忘記他的許諾.每七天給老娘送一次食物。其實那時韓母早死了,韓信為了不失信,就把每次送來的食物埋在墳頭。當時正是天下大亂的時候,韓信在葬母四十九天後就下山了。

後來,人們仿效韓信葬母的禮節,在墳頂插上根竹竿.每七天燒一些紙錢,埋一些食物.重複七次,以示懷念之情。這種風俗,一直延續至今。

講述者:王小明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甘肅卷》

紙婚變異傳說

很早以前,嶗山腳下的鐵騎山村有一個土財主,家財萬貫,小有名氣,與縣太爺是拜把兄弟。最近,老財主終日悶悶不樂。因為很多年前他老婆死了,至今無兒無女,後繼無人。所以,他想方設法要娶個黃花閨女為妾,一年半載的給他生兒育女,好了他的一樁心事。

這老財雖然有錢,但是為人十分吝嗇,錢袋子捂得很緊,輕易不掉豆,還時常靠拜把兄弟--縣衙門老爺的權勢唬人。這幾年,老財也先後找了好幾撥媒人,但都因他摳腚咂指頭,不肯給跑腿錢,所以媒人門隻是口頭答應,然後再找理由拖了又拖,不給他辦事。

這一年春天,卻有一個媒婆主動找上門來說親。這媒婆早就知道老財的為人,來之前就有所準備,進門落座後對老財打包票說:“我能給你說門子親,口說無憑,立字為證。”當場就讓老財的賬房先生寫下了一紙文書,上麵寫道:“所介紹之女,口說無憑,以書信所寫為準。若是男方不滿意,媒人分文不取。男方若是滿意,就在紅紙上寫上‘滿意’二字,並附上黃金十兩,差人一並送至媒人處,以便轉交女方,做定親禮金。”

老財看了之後,覺得很合算,當場就和媒人一同按下手印,雙方各執了一份。

幾天後,媒婆捎來書信,介紹了女方情況。老財接到信後十分高興,忙把信打開,隻見信上寫道:

是黃花閨女不是黃臉婆

潔白牙齒沒有黃牙

一手能繡鳳一手能抱娃

一目了然世間男獨具慧眼隻識君

願做比翼雙飛鳥速擇吉日配成婚

老財看後大喜,自言自語道:“世上竟有這般奇女,如此美貌動人。千裏姻緣一線牽,沒有姻緣幹哭天,而今老子桃花運,自有天仙到床前。”隨後在上麵歪歪扭扭地寫上“十分滿意”四個大字,並附黃金十二兩,差人火速給媒婆送去。

人逢喜事精神爽,老財整天想著媒婆給說的那個如花似玉的黃花閨女,見人也會笑了,吃飯也香了,走起路來兩腳也飄了。為了迎娶新娘,老財吩咐家人晝夜不停地忙活,刷房掃院、擦桌抹凳,連趕五個大集,置辦雞鴨魚肉、煙酒糖茶、綾羅綢緞等結婚用品。

三月桃花開,蜂飛蝶舞燕歸來。越是臨近娶親的日子,老財心裏越著急。雖說娶媳婦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入洞房不準見麵。對方長相如何,自己也不知道。但老財還是急,白天掐、夜間算,扳著指頭數日子。

日升月落,一天又一天,好容易盼到吉日到。老財再婚這天,大街小巷,院裏門外,樹杈牆頭處處是人。喜宴開始時,老財穿上新郎裝,肩披紅綢緞,笑得合不攏嘴,眼睛眯成一條線,舉個大酒杯,十幾桌敬了個遍。一直喝到半夜,老財才在仆人的攙扶下進了洞房。

老財喝得稀裏糊塗,一進洞房就東倒西歪,眼也睜不開,醉了個九成九。他拿著根挑竿,晃晃悠悠地挑了好幾次,才把新娘子的紅蓋頭挑開了一角,還沒看上幾眼,就把挑杆一扔,歪倒在新娘子身上。

第二天早晨,太陽升起了一丈高,老財打了個哈欠醒了。他揉揉惺忪睡眼喊道:“來人呐,扶我起來!”新娘子應了一聲急忙走了過來,把老財扶了起來,幫他更衣穿襪蹬鞋洗臉,扶他坐到太師椅上,然後一手端上一杯茶,稍停,一手又送上一盤點心。老財品了幾口茶,吃了幾塊點心後,頭腦立刻清醒多了,咳嗽一聲問道:“你是新來的?”新娘子回答道:“是,老爺。”老財看見房間裏到處是紅花紅紙紅喜字,忽然想起來了,這是洞房呀!急忙問眼前這個新來的:“我的新娘子呢?”新娘子紅著臉說:“老爺,俺就是!”老財一愣,手上的茶杯一下子落到地上,跌了個粉碎。他結結巴巴地又問了一句:“你、你、你就是?”新娘子不敢出聲,隻是點點頭。老財頓時火冒三丈,眼前這新娘子怎麼是這等模樣?

老財二話沒說,一把推開新娘子徑直往外跑,要去縣衙裏告媒婆。

到了縣衙家,老財在客房一杯茶還沒喝完,就見縣太爺披件衣裳進來了。兩人拱手落座後,縣衙爺急問道:“老弟呀,你是沒過三日的新郎官,怎麼就從蜜罐子裏爬出來啦?有什麼急事?”老財說:“氣死我了!竟敢騙到咱們頭上來了。”縣衙說:“老弟,你別急,喝口茶,有話慢慢說,咱們是專門欺負別人的,哪個敢騙咱們!說說看,無理我也能給你判個裏外全是理。”

老財就把今早晨見到新娘子的情景說了一遍,然後說:“這娶的哪裏是黃花閨女新娘子,明明是個黃臉婆子老娘!寫的與真人不符,是被調包的,咱們上當了!”老財說著從衣袋裏掏出了媒婆寫的那封信,遞給了縣衙爺。縣衙爺拿過信看了一遍,當即命人捉拿媒婆,到衙門來受審。不到一個時辰,媒婆就被抓到了衙門口,村裏的男女老少也都簇擁著來了。縣衙爺問道:“大膽媒婆,竟敢拿書信騙人娶親,來人啊,先打二十大板!”

媒婆不慌不忙道:“縣老爺,我信上寫的沒有一句是騙人的話。聽我解釋完再打也不遲。”說完,便一字一頓地說道:“這信上寫的是:是黃花閨女?不,是黃臉婆。潔白牙齒沒有,黃牙。”圍觀的村民一聽,都樂開了。這時老財指向媒婆怒喝道:“那你倒給我解釋解釋後麵兩句。”

媒婆接著說:“‘一手能繡鳳一手能抱娃’,說的是她雖心靈手巧,但隻有一隻手;‘一目了然世間男獨具慧眼隻識君’,說的是她雖有眼力,但隻有一隻眼。這寫的清楚得很哪,老財非要娶,我也不能攔著。”

老財聽媒婆如此說,氣得差一點翻了白眼。縣衙爺也歇了菜,不好給媒婆治罪,因她解釋得頭頭是道,挑不出毛病來,隻好把媒婆放了。

事後,縣衙爺對老財安慰道:“遇事兒不能光往好的方麵想,你當時娶黃花閨女心切,看什麼,聽什麼,都希望如你想的那麼美,所以就把信上寫的全看成美好的了。”

《民間文學(經典)》2007年第1期

哭嫁的來曆

張豪搜集整理

很久以前,豫南洪河灣尹家寨有一個叫苦妮的小姑娘,十歲時生母去世,其父鄉順見無人照料家務,就續娶了一個叫辛諱黑的女人。這個後娘心腸毒狠,好吃懶做,在家裏從不幹下力氣的活。家裏一切重活髒活都叫苦妮去做。做不好則百般虐待。從後娘來後苦妮吃的是殘湯剩飯,穿的是舊衣爛衫,住的是破屋草棚,一年到頭過著挨打挨罵的生活。苦妮的爹是個懦弱無能的男人,他知道後妻虐待女兒,但為了取得後妻的歡心,不僅不去管教老婆還對她百依百順,親友鄰裏都罵他是沒出息的“妻管嚴”。

有一天,苦妮因身體不適草割少了,後娘不讓她吃晚飯,並又打又罵,打得苦妮的身上腿上一條條血痕。苦妮坐在草棚裏,想著自己受苦的命運,不由得痛哭起來,不知哭了多久,突然一顆淚珠變成了一個金光閃閃的小人兒。他對苦妮說:“我是天上來的。叫金瓜子,知道你受苦,經常挨打,特來為你治傷。”說罷,就用小手接下幾滴苦妮的眼淚,往苦妮身上腿上的傷口一抹,傷口立即愈合,不腫不疼了。苦妮感到驚奇,剛要說話道謝,小人兒一瞬間消失了。打這以後,每當苦妮挨打流淚時,就從眼淚裏出現個小人兒為她治傷消痛。後娘後來發現苦妮挨打傷痕好得這麼快,認為這孩子有神靈保佑,嚇得她再也不敢虐待苦妮了。

八年後,苦妮長成了一個大姑娘,到了待嫁的年齡。後娘找媒婆給苦妮說了一個窮後生,並催促趕快嫁出去。苦妮出嫁這天.後娘怕親友鄰裏說閑話,假惺惺地故意攔著苦妮,邊哭邊說:“我的好女兒呀!娘真舍不得讓你走哇,家裏窮沒有東西陪送你,你可別怪娘呀!”

苦妮心想:從你進我家門,打我罵我從未見你心疼我,今天我出嫁你又裝腔作勢,你心腸太黑了。要是我親娘活著哪會這樣?我的命真苦啊!一想起這八年的苦日子,苦妮的眼淚止不住地往下落。親友鄰裏也傷心地在一旁看著。

迎親的來了,苦妮推開後娘時,滴在苦妮胸前衣服上盼眼淚,突然都變成了一顆顆金光閃閃的金瓜子,沾在苦妮的衣服上閃閃發光。迎親送親的親友和眾多鄰裏一下子驚呆了。隻有苦妮知道又是叫金瓜子的小人兒來幫助她了。

有了這許許多多的金瓜子作陪嫁,苦妮到了丈夫家過起富裕的幸福生活。她從此再沒有哭過,小人兒自然也不會再來幫助她了。

四鄰八鄉的人們聽說苦妮淚珠變金瓜子的故事,真是羨慕極了。打那以後,凡是姑娘出嫁,都模仿苦妮的樣子,上轎前,母女摟抱痛哭一場,企盼眼淚變成金瓜子,能給女兒帶來福氣。久而久之,“哭嫁”演變成了習俗,在中原地區廣泛地流傳著。

《民間故事》2009年4月

結婚翻箱的來曆

何輝采錄

相傳,很早以前,有這麼老兩口子,生了一兒一女,日子過得挺舒心。兒子,姑娘也都漸漸長大了,兒子到了該成婚的年紀了。老兩口兒很想給兒子娶一個善良賢惠的媳婦,左挑右選,選了很多也沒遇上中意的。這時,有人對老兩口兒說,前屯有個姑娘,是方圓百裏數一數二的好姑娘,老兩口兒就托人去說媒。

那時候,兒女訂婚成親全是父母說了算。本來這姑娘己有了相好的,父母硬是做主把地許配給老兩口兒的兒子了。老兩口兒急於讓兒子成親,大禮小劄一過完,就擇了一個黃道吉日給兒子完婚。結婚這無晚上,吃完酒席的人們先後走了,家裏安靜下來。

這家人住著一溜兒三間房,小兩口兒住裏間,老兩口兒領著姑娘住外屋。鬧完了洞房,鋪完了炕,新郎和新媳婦該睡覺了。約摸三更天的時候,老頭兒被裏屋的動靜驚醒了。他貼著牆壁聽了一會兒,越聽越怪,老頭兒急忙叫醒老伴兒讓她進裏屋看看。老太太起身下地,端著燈,剛走到裏屋門口,門“刷”地一下就開了,從裏屋闖出一個穿著白大褂子一丈多高的怪人。這人右手提著一把大砍刀,左手提著一顆人頭,一出門正和老太太撞上,把老太太撞倒在地,燈撞滅了,嚇得老太太直勁兒喊:“有鬼,有鬼!”那個怪人奪門逃走。老頭兒也卟傻了眼,好半天才明白過來,把老伴兒扶到炕上,老伴兒已經嚇得說不出話來。又過了一會兒,老兩口兒才想起看兒子。他倆哆哆嗦嗦端著燈,剛一邁進裏屋門檻兒,見箱子蓋兒大開著,兒媳婦不見了,被褥扔了一地,兒子躺在炕上,腦袋已經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