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康造酒
桂甲
杜康原名叫小可憐兒,自打呱呱墜地,就不知有其父,隻知有其母,母親叫喬桑。喬桑長年跟著軒轅黃帝的正妃嫘祖,在橋山腳下的一片桑樹林裏,采桑養蠶,由此而得名。杜康剛落生時,喬桑看著懷裏麵瘦得像隻小貓似的兒子,隨口說了句:“小可憐兒呀。”這算是杜康兒時的名字了。
有娘無爹,也沒什麼丟人現眼的。那個時候,人人如此家家一樣,烏鴉落在豬身上,誰也甭笑誰黑,大家夥兒都處在“群婚製”,沒有固定的一夫一妻。男女雙方隻要對上了眼,相互之間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不拘血緣、不論輩分,都可以隨便發生“一夜情”做一次“露水夫妻”。一旦造化成就,生下了子女,十有八九,不是呆聾拐啞腦袋瓜缺根弦兒,便是歪瓜裂棗的畸形兒。小可憐兒還算幸運,雖然瘦小枯幹,但沒有落下什麼殘疾。
後來黃帝在橋山成了氣候,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禁止臣民群婚、亂婚。可是這個時候,小可憐兒已經15歲了。
一天,小可憐兒路過橋山腳下的桑樹林子,遠遠看見母親喬桑正攙扶著雍容華貴十分富態的嫘祖,察看掛滿桑樹枝頭上的白色蠶繭。他急步跑到近前,輕輕地叫了幾聲娘。
喬桑聞聽,扭身一瞧是滿臉菜色瘦得像幹草棍似的兒子,眼眶子一酸淚珠子湧出來了。剛朝兒子邁出幾步,又趕緊收住,衝兒子搖了搖頭擺了擺手,示意部落之母、黃帝正妃就在身邊。
“這個娃兒,是你的孩子?”嫘祖一臉慈祥,看了一眼小可憐兒,問喬桑。
喬桑彎腰回答:“是,是我的兒子。”
嫘祖又問:““叫個啥呀?多大啦?”
喬桑有點不好意思應道:“沒姓沒名,16歲了。”
嫘祖上下左右,認真地打量小可憐兒:“咋這麼骨瘦如柴?一陣大風能把他吹到沮河裏去。16歲,也該娶媳婦成家了。怎麼看上去就跟沒長開的孩子似的,再說也應該有個名字了。”
喬桑趕快解釋:“他肚子裏裝了16年的糠,能發身長高嗎?沒爹的孩兒,還請您賞他個名吧。”
嫘祖默默地點了點頭,盯著小可憐兒一會兒:“肚子裏裝了16年糠,確實難以發身,可總得有個名子,方能立身做事,我看就叫杜康吧。”
“肚糠”、“杜康”,音同字不同義更不同,小可憐兒一下有了姓名,母子倆的高興勁兒就不說了。據傳,這就是百家姓中杜姓的起源。
喬桑按倒兒子,母子倆一塊磕頭謝恩,她又乘嫘祖高興之際,懇請嫘祖在軒轅黃帝跟前美言幾句,能給杜康安排個吃飯的差事。
嫘祖的枕邊風果然有效,時間不長,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還真召見了喬桑、杜康母子,一看杜康的身量骨架,不是個帶兵征戰的材料,又沒有百工巧匠的技能手藝,就給杜康派了個看守糧洞的輕閑事由。
軒轅黃帝雄才大略,帶領橋山周圍沮河兩岸遠及黃河流域的臣民,由轉山狩獵、下河捕魚的漁獵生產轉為開疆拓土、刀耕火種、播種五穀的農業生產。那些年,風調雨順,生土改田肥力豐厚,稼禾長得十分旺盛,打下的五穀稻菽,不但吃不完還有了大量的剩餘。有了富裕就得收藏保管,以備荒年之需,原來很不起眼的看糧差事,到杜康接手七八年後成了關係眾生死活的重要崗位,杜康的身分一下子提高了,成了黃帝跟前如同造字的蒼頡、統兵的風後一樣地位顯赫的大臣了。
可是大有大的難處,人前顯貴也並不容易。過去糧食不多,收藏在天然的山洞或帶上人掏幾孔土窯洞就足矣,每年晾曬幾回就沒事了。如今糧多穀旺,山洞、土窯不夠用,再掏挖幾孔也能對付,可晾曬幾次就得大動幹戈,麻煩透了。少弄幾次晾曬風幹?不行,山洞土窯潮濕滲水,大量的糧食就會腐爛變質。黃帝得知龍顏大怒,其實杜康更是急得百爪撓心,他從小吃糠長大,肚子裏很少有糧食粒,眼瞧那麼多純米淨麵如此糟蹋了,能不心痛嗎?黃帝就是不懲罰他,自己個兒也愁得腮幫子腫得老高,牙疼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這天黎明,一宿沒睡好覺的杜康走出家門,轉到橋山背後的一片樹林裏散心。清晨的樹林裏,花鮮草茂、鶯啼燕囀、野兔歡躥、雉雞飛翔。一肚子心事的杜康無心觀山景,耷拉著腦袋琢磨怎樣才能保管好糧食。突然,一黑一白兩隻肥碩的兔子,從他胯下躥過,杜康被這冷不防的動靜嚇得一屁股坐在草地上。待他明白過怎麼回事,抹去額頭上的冷汗時,眼前的景象把他吸引著了。兩三步開外,有棵幾個人才能合抱的枯死的大樹。樹杆的根部有個一人可以鑽進去的樹洞。此時朝陽升起,柔和的陽光把樹洞照得若明若暗,幾隻才長出茸毛的小兔崽子在幹草堆上蠕動。杜康打算逮幾隻拿回家給孩子玩,當手伸進樹洞,隻覺裏麵幹燥溫暖,他側身伸進腦瓜仔細觀察,樹洞高有丈許,寬敞得能並排躺下五六個人。這樹洞若用來藏糧絕對比山洞、土窯要強,幹燥通風,漫山遍野不知有多少,而且也不用投太多工。窗戶紙一捅破,杜康也不逮小兔子了,腳底生風尥著蹦跑下山去。
當天,杜康叫上十幾個人,把山上所有枯死的大樹洞都進行了清掃,夠尺寸的馬上裝糧,不夠尺寸的樹洞,派匠人掏空加大,幾天功夫,原來保存在山洞土窯裏的糧食全轉到樹洞裏。黃帝得知親自上山巡視十分滿意,當時誇獎了杜康,還獎賞給他一個女人做妾。
杜康洋洋得意的高興勁兒沒過三個月,一進夏末秋初就無影無蹤了。原來,每年這個時候正是黃土高原多雨季節。長在地勢高的樹洞裏沒有進水,坡底山根的樹洞難免有跑、冒、滴、漏的現象發生。雨過天晴,驕陽高照,杜康跟手下看糧的兵丁上山巡邏,麵前出現讓他們目瞪口呆的怪異景象:幾棵裝放糧食的樹洞口橫七豎八躺著一些野豬、黃羊、兔子,甚至還有本應在天上飛的雉雞也趴在洞口不動彈。怎麼這些野物都紮堆死在一塊?兵丁們不敢靠前,杜康心裏打鼓還得硬著頭皮靠前看個究竟。哎喲!這些野物沒死,都活著呐!隻是喘著長短氣兒睡大覺呢。杜康抬腳踢一頭睜眼酣睡有小牛犢大小的野豬,那笨家夥蹭地爬起來,楞頭呆腦瞅了瞅杜康,然後掉頭晃晃悠悠往山上逃去。
“大人,咱們以樹洞藏糧,得罪了山神樹怪啦!你聞到一股怪味兒了嗎?我怎麼想吐呀?”
“沒錯,我也有點頭重腳輕。”
兵丁們雞一嘴鴨一舌的議論引得杜康也覺著肚子裏翻江倒海,他朝一個樹洞走近幾步,陣陣濃香從裏麵撲出,杜康頓時雙腿無力腳像踩在棉花上似的,他連忙揮手招呼眾兵丁慌慌張張,相互攙扶著挪下山。
杜康一進家門就倒在炕上,人事不知地昏睡起來。這一覺直睡到第二天的清晨,他爬起身,不但沒覺得中啥邪,反而神清氣爽,解乏去累,這麼多年也沒睡過如此好覺。他挨個詢問兵丁,個個都跟他的感覺一樣,但是誰都不肯跟他再上山了。自在別當官,當官不自在。兵丁們可以甩手不去,杜康有責難逃,若不把樹洞的事弄個一清二楚,如何向黃帝交待?
赤日炎炎似火燒,杜康手提一根齊眉橡木棍子爬上山時,口幹舌燥,嗓子眼兒生疼,他真後悔沒聽老婆的話,上山時拎一尖底陶罐沮河水,因為他不信老婆所言沮河水能祛邪禳災,可總能解渴潤喉啊。當他滿頭大汗走到昨日那棵樹洞前,遠遠看見有兩隻野山羊,前腿搭在樹杆上,伸出舌頭左一下右一下地舔那光禿禿的樹皮,又幹又硬的樹皮有什麼好舔的?杜康小時候見過羊舔牆根、山崖,母親告訴他那是羊在舔食老牆、山崖上泛出的鹽漬,難道樹皮也能泛出鹽漬?他正準備上前細瞅,卻見那兩隻山羊,忽然原地打轉,三搖兩晃像中了邪一樣四蹄衝天倒了下去。有了昨天的經曆,杜康見怪不怪了,反而暗暗得意,這是天賜美食呀。他彎腰揪起兩把馬蓮草,一邊走一邊擰繩,手腳麻利地將兩隻羊四馬攢蹄捆了起來,一會兒扛回家,給老婆孩子解饞。本來出了不少汗,捆完羊更是口渴難奈,可這山上沒有溪流更無甘泉,正巴嘰著嘴扭頭瞧見枯樹杆上有一線水流潺潺湧出,他湊到樹前,這股水有一種從未聞過的清香氣味。他試探地伸出舌頭一舔,香中帶辣、辣裏含甜、口爽舌潤、咽喉生津、其妙無比。他忍不住又吮吸幾口,更覺周身舒暢、筋骨鬆弛。杜康意猶未盡接連又吸了幾口後,可就壞醋啦,隻覺天旋地轉、頭暈目眩、四肢酸軟,身子一仄歪躺倒在地,便什麼都不知道了。當他醒來的時候,已是繁星滿天的酉時。他倒在老婆的懷裏,老婆正一勺一勺給他喂粥。原來,老婆見他獨自上山,一去不歸以為餓倒荒山就手提陶罐來尋。杜康推開老婆,掄掄胳膊踢踢腿,不疼不癢反而精神飽滿雙目生輝。他問老婆:“我抓的兩隻羊呢?”老婆莫名其妙道:“什麼羊?沒見呀。我是順著你吼天扯地的呼嚕聲才找到你的。想睡覺,幹嘛非上山睡,在家睡多好。”杜康擺手搖頭說:“你跟孩子沒有吃羊肉的口福,就喝點仙水吧。”他奪過陶罐蹲在樹下,不大功夫就接滿了一罐。
倆口子借著如晝的月光下山回家,剛到門前,房裏麵閃出兩個人大聲喝道:“杜康,你的兵丁在黃帝麵前將你告了,你得罪了山神樹怪,快隨我們麵見黃帝。”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杜康手提陶罐到了黃帝的宮殿。黃帝正和蒼頡、風後等大臣商議此事。杜康不敢隱瞞,將事情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以及他喝了糧食變成的水後感覺,竹筒倒豆子一一稟明,並把陶罐遞到黃帝麵前。黃帝手捧罐子,一股濃鬱的香氣迎麵撲來,就問:“此為何水?如何這麼香。”站在一旁五大三粗的風後,皺起鼻子用力吸了幾下,說:“杜康一進門就帶著香味,臣還在找,原來是此水發出的。好水,臣來飲它幾口。”黃帝叫杜康先飲給大夥看,杜康咕咚咕咚喝了幾口,頓時麵紅耳赤,神采奕奕,不像是山神樹怪懲罰人而製的毒水。
風後等不急了,搶上一步也飲了幾口,連叫:“好水,香水!”黃帝這才抿了幾下,也覺筋骨發熱、氣血通暢就遞給了學富五車的蒼頡:“你也嚐嚐,此為何水?”蒼頡吸溜一口,吧噠一下嘴,品味再三道:“大王,五穀為天地賜萬民之物,此水集五穀精髓之原汁,高乎哉,妙乎也。”黃帝手指蒼頡已經泛紅的小白臉,說:“別跟我賣關子了,你說它叫啥水?”蒼頡看了一眼杜康,摩挲著陶罐道:“此水是杜康酉時收來,三點水加個酉,合為酒也。有了酒,咱冬不怕冷,夏不怕潮,此乃大吉大利也!”
黃帝一把從蒼頡手裏搶過陶罐:“大吉大利的水,別都叫你喝完,我還要讓嫘祖嚐嚐呢。”
杜康鬆了一口氣,忙上前說:“大王,喝完了再上山去灌酒,往後這酒,臣能保證各位喝足。”黃帝吩咐眾人多提罐子連夜隨杜康上山灌酒,並下旨:著杜康為酒官,負責將多餘之糧造酒,以此佳釀滋養臣民。
從此,中國有了釀酒業,杜康被奉為釀酒業的祖師爺,後人稱他為酒聖。
《民間文學(經典)》2005年12期
魯班訓徒
劉繼平
在魯班眾多的徒弟中,有個名叫趙顯的,是位眼眨眉毛動的角色。他生來伶牙俐齒,為人處事愛偷奸耍滑。也怪魯班一時看走了眼,沒有識破其真麵目。在從師的三年時間裏,倒也讓趙顯學得了一些皮毛的手藝。
“師傅,為什麼別人都那麼敬重您,卻不把我放在眼裏,我不服氣!”忽一日,趙顯提出要與師傅一比高下。
魯班見徒弟自不量力,毫不謙虛,雖然有點惱火,但心裏說也好,不如借此機會教訓教訓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狂妄自大的家夥,再者可以考驗考驗他到底有什麼真本事,手藝學到何等程度了。於是,便欣然答應了,並對趙顯道:“那好,我們今天晚上各造一座橋,至雞叫時分為止。誰不能按時完工就算誰輸,你看如何?”
趙顯滿口應承:“行!一言為定。不過,我們兩者的距離要拉開,以免互相受到幹擾,您去郢城建橋,我到沙津動工。”言畢,各自分頭準備去了。
話說這一天正是二月初一,無奈天公不作美,晚上不僅沒有月亮,而且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為了照明,魯班趕緊向東海龍王借來了一盞不怕風吹雨淋的水晶燈,連夜施工架橋。趙顯見天氣惡劣,無法開工,急得在江邊踱來踱去,抓耳撓腮,心如火焚,可就是無計可施。心想,天氣這麼差,師傅他肯定也沒法動工,說不定正躺在被窩裏睡懶覺、做美夢呢,那樣多舒服喲!為了探聽虛實,趙顯決定偷偷跑去看個究竟。隔著老遠,但見一盞明燈高懸,照得大地亮如白晝,河兩岸已立起橋墩,魯班正在鋸木板鋪設橋麵,還有許多民眾饒有興趣地冒雨圍觀,並為師傅加油鼓勁,呐喊助威,場麵紅火極了。不過,魯班並不準許他們幫忙,隻是一人獨自飛快地勞作,默不出聲,精神抖擻。眼看師傅大功告成,趙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一拍腦門心說:有了,隻要阻止師傅不把橋麵搭通,那就不算完工,沒有完工就不算贏。於是,他昂頭伸長脖頸,捏著嗓子學起了公雞打鳴:“喔喔喔--”還別說,他的模仿真是惟妙惟肖,逗得郢城所有的雞都跟著叫了起來。
魯班聽見雞叫,隻得與鄉親們作別,停工回家。走到半路,遇著打更的人,更夫關切地詢問:“師傅的橋竣工了?”魯班說:“還差一口氣,橋麵沒搭上。按照我們事先的約定,雞叫為止。現在雞已叫了,我隻好認輸!”更夫“咿呀”一聲,道:“奇怪!此時二更未到,為何雞叫?”話音未落,恰見巡夜的士兵押著一個鬼鬼祟祟的家夥走過來,魯班一眼認出那個被抓的人正是趙顯,心生疑竇,忙上前相問:“徒兒為何至此?”趙顯羞愧難當,低頭不語。眾士兵見魯班認識趙顯,為首的急忙拱手說:“這廝深夜偷學雞叫,擾亂民心,影響休眠。我等為了維護郢城一方安寧,將其當場拿獲。”魯班和更夫一聽,頓時明白了。念及師徒之情,魯班憑著自己的麵子,向官兵討了個人情,將趙顯放了。趙顯十分感激,跪在師傅麵前作下保證:“謝師傅寬恕,弟子知錯,再也不敢了。”魯班長歎一聲道:“隻要你有悔改的誠意,老老實實學藝,踏踏實實做人,今後仍然是我的好徒弟。”言罷,攙扶起趙顯,回頭轉身,師徒二人共同完成了橋梁的建設。
四海龍王聽說魯班一夜之間建造了一座橋梁,嘖嘖稱奇,紛紛順著水道齊聚到橋下來觀賞,並向魯班表示祝賀,後人把這座橋叫做“龍會橋”。四海龍王來看橋時,都出入於郢城東邊的水門,所以人們又將這道水門稱為“龍門”。
第二年,時逢楚國春旱,魯班率領弟子們打造了許多水車,分送給老百姓取水抗旱,以解燃眉之急,消除民間疾苦。數日以後,內地所有的塘、堰、港汊裏的水都被車幹汲盡,旱情依然嚴重。沒有水的澆灌,大片農田開始龜裂,禾苗枯黃,如此發展下去的直接後果就是顆粒無收。魯班看在眼裏,急在心裏,踱步思索時,猛見家中尚未歸還的水晶燈,於是有了主意,決定請東海龍王降雨施救……
趙顯雖然技藝大有長進,魯班對其也沒有另眼相待,可是同門師兄弟們卻都瞧不起他,甚至有些歧視他。魯班發現這種苗頭,有意給趙顯一個立功贖罪的機會,從而重塑自身形象,改變師兄弟們對他的看法。魯班將精心趕製的一盞木燈與水晶燈一並交給趙顯,吩咐道:“徒兒呀,去年我和你比賽建橋時,因開夜工,曾向東海龍王敖廣借過一盞水晶燈,由於忙碌,時至今日也沒顧得上送還。今天你代我到東海龍宮去一趟,一則將水晶燈還給主人,表示誠摯的謝意;二則請他為楚地普降甘霖,拯救黎民百姓於水火之中。”趙顯雖不誠實,倒還勇敢,非常高興地答應了,隻是問:“師傅,龍宮在海底下,我如何去得?”魯班“哦”了一聲,指著其手上的物件交待:“這兩盞燈都是寶貝,你盡管放心前往。隻要不離其中一盞燈,包你能去能回。等你完成任務以後,這盞木燈就是給你的獎勵了。”
喜滋滋的趙顯一靠近江邊,隻見江水分開,兩邊如牆陡立,展現在眼前的是寬闊的石質台階,平坦而結實,人過之後,身後的水立馬恢複如初。延著階梯走下去,趙顯望著手提的兩盞燈,心想,它們竟然有如此神通,真是無價之寶啊!尤其是那盞水晶燈,造型雅致,晶瑩透亮,光彩奪目,簡直讓人愛不釋手,越看越喜歡。動了心思的趙顯覺得將它還給龍王太可惜了,再說龍宮裏也不缺這麼一件東西,何不來個瞞天過海,偷梁換柱,將其占為己有呢!
到了東海龍宮,拜見了龍王,趙顯把魯班使他還燈和請求為楚國降雨賑災的事一一稟明。東海龍王敖廣一向敬佩魯班,聽說是他派來的人,並不多問,滿口答應,便親自安排施雲布雨的事去了。隻是吩咐龜丞相收下燈盞,好生款待客人。使了調包計的趙顯,留下木燈藏匿了水晶燈,他心中有鬼,豈肯久留,急忙道別。龜丞相熱情地挽留,無奈趙顯執意要走,隻得相送至宮門外分手。當龜丞相返身關閉宮門之際,不料洶湧的海水立即吞沒了趙顯。
原來,龍宮的水晶燈裏麵藏了一顆夜明珠,可在風雨中照明;魯班的木燈裏則安置了一枚神奇的分水珠,能夠分水行走,連鞋也不用打濕。不知其中奧妙的趙顯因為貪財,失去了分水珠的保護功能,所以到不得岸上就葬身海底了。據傳,他死後變成了一隻王八。
趙顯終因自己陰暗的心理,沒有經受住師傅魯班的考驗,耍盡小聰明,搬起石頭砸了自個的腳,送掉了性命。這個故事在湖北民間廣為流傳,並由此衍生出一句歇後語:趙顯送燈台--一去永不來。與“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有異曲同工之妙。
《民間文學(經典)》2007年第3期
齊桓公射雉破章武
周寶忠
春秋時,天下紛爭,群雄逐鹿。這一年,齊桓公率數萬大軍來攻打章武國。兩軍交鋒,章武兵個個驍勇,人人善射,齊兵傷亡慘重。
第二次,齊桓公吸取了上回教訓,讓兵士每人一把箭牌,再次攻擊。可是防上防不了下,防人防不了馬。這一仗,齊桓公不但未能取勝,竟連兵馬元帥也給搭了進去。
這可如何是好!一連幾天,齊桓公茶飯不思,獨坐大帳,悶悶不樂。隨軍大臣們見主公這麼憂慮,個個不安。上大夫安真好說歹說,才算把齊桓公勸出大帳,到郊外打獵尋開心。沒走多遠,迎麵看到一塊石碑,上書“薑太公釣魚處。”看到石碑,齊桓公不由得想起了薑太公當年隱居在此,周文王求賢若渴,幾次相邀,拜為上卿,輔佐周文王一舉滅掉殷商的故事……
齊桓公想到這裏,不禁感慨起來。他拍著石碑連連歎息道:“人才人才,興邦振國之大計,得者得天下,失者失天下!”齊桓公一想到眼下出兵受挫的事,心情更加煩悶起來。他想,前人尚可唯賢是舉,我何不效仿前人,臨陣舉賢呢?
齊桓公再也沒了圍獵的興趣,回到營中,給三軍下了一道詔令:人人獻計獻策,以功論賞。可是詔令下了三天,軍中毫無動靜。
這天,行轅外來了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方巾草履,長袍飄飄,一身秀士打扮,要求進見齊侯。齊桓公聞報,急忙整理衣襟,傳令迎接。來人進帳,行過大禮,自報家門說叫管仲,是本地的平民百姓。看舉止,不卑不亢,聽言談,出口不凡。齊桓公非常高興,連忙賜座。遂問:“高人求見本侯,定有良謀賜教了?”
管仲微微一笑道:“不敢。自古水深自有船渡,鐵堅自有石磨。我有一計,章武不日可破……”
齊桓公聞聽,好不高興。傳令將士照計行事,並把管仲留在帳中聽用。
第二天,營中開始打造箭矢,每人一壺,不為攻打章武,而是為射雉!當時營地四周遍是水澤荒丘,雉鳥甚多。規定,每射三隻,賞酒一壺;射十隻,賞銀幣;射百隻,升官祿。軍兵們一聽,主公傳令讓他們射鳥玩,而且還有賞賜,哪個不樂,誰不奮勇爭先?一時間,齊桓公的大軍一下子成了射獵隊。齊桓公自己也不例外,每天帶著文臣武將圍田打獵,玩得好不痛快。
一晃兩個月過去了,齊桓公也不理軍務,士兵們也不習武功,這可急壞了上大夫安真。他聯絡了幾個老臣,給齊桓公奏上了一本,讓主公切莫拿著紅土當朱砂,聽信管仲的一派胡言。齊桓公不但不聽,反倒讓人在此築起了一座數丈高的射雉台。每天登高嬉戲,飲酒作樂,說古道今。
安真又嫉妒又生氣,連連歎息:“大齊衰敗,將毀於妖人管仲之手!”他決心要除掉管仲,以挽回局麵。
再說章武國君見齊桓公受挫後偃旗息鼓,不再發兵報複,反倒引兵打獵玩,感到很納悶。派人來此打探,方知齊桓公重用了管仲,此主意正是管仲出的。章武國君聽後,輕蔑一笑,連連慶幸自己當初沒用管仲的英明決斷。
原來三年前,章武國君的一個臣子給他舉薦了管仲。說管仲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有經天緯地之才。章武國君傳管仲進見,說話不到十句,章武國君見管仲出言狂傲,以為他是個耍嘴皮混飯吃的,便命人將他趕出門外,並且重責了那個舉薦的臣子。如今見管仲果然平庸,而且迷惑了齊侯,這無疑從中幫了他的忙。章武國君怎能不高興呢!
又一月過去了。齊桓公行轅方圓幾十裏,數不清的鳥獸被軍兵射獵已盡。這天齊桓公突然下令攻打章武。可是兵馬元帥已經陣亡,誰來掛帥領兵?齊桓公決定破除前例,來個射雉較藝,唯賢是用。
選賢台就設在築起不久的射雉台上。
這天萬裏無雲,驕陽似火,射雉台旁的大槐樹上,幾隻知了被曬的吱吱作響。齊桓公神情莊重,和幾個文臣武將端坐在桌案前,旁邊站著數十個從各營中選拔來的優秀射獵手,管仲也在其中。
這次選賢是射五隻布鳶和五隻飛鴿,全中者封為元帥。齊桓公一聲令下,射雉開始。第一隻布鳶(相當於現在的風箏)放了出去。原來這布鳶是管仲發明的,那是管仲剛來時,為了使軍兵提高射獵技術,發明了這種布鳶,以假代真,效果極好。
布鳶由一根細繩係著,緩緩飄入空中。第一個射手走了出來,搭弓上箭,“嗖”一聲,箭出鳶破!緊接著第二隻第三隻……整整一上午,幾十名射手都一一表演完畢。他們雖不能一一射落布鳶和飛鴿,但畢竟有的隻差一二。他們那精彩的箭術,博得了陣陣熱烈的掌聲和喝彩。齊桓公喜行於色。
最後輪到管仲了。隻見他大踏步走到射雉台上,霎時,眾人目光齊刷刷射向了他。有稱讚的,有懷疑的,也有嫉恨的。管仲又何嚐不知道呢!他看了眼齊桓公,齊桓公正笑眯眯地看著他呢,那眼神充滿了信任,期望和鼓勵。
有人遞過了弓箭。第一隻布鳶放飛了,管仲並沒急於拉弓放箭,繩子一丈丈放開去,飛鳶飄飄搖搖直升藍天。這時管仲仍未拉弓。有人沉不住氣了,大聲提醒道:“喂,繩子放到頭了。”管仲微微一笑,不慌不忙,搭弓上箭,瞄也沒瞄,衝天一射,隻聽“嗖”的一聲,霎時,鼓滿風的布鳶立時癟成了一團,跌落下來!眾人一片喝彩。
接著,管仲一口氣射落五隻布鳶。這時台上台下,氣氛一下子鼎沸起來。人們議論紛紛:“真想不到看不透,這個平民布衣還有這兩下!”有的說:“哼,五隻飛鳶不算為奇,還有五隻飛鴿呢,那才叫真功夫!”
的確,射飛鴿可比射布鳶困難多了。飛鴿飛無定向,速度快,體積小,要一箭射落它可不是件容易事!沒真功夫的人那簡直不可思議。
第一隻鴿子放飛了,隨著鴿子的出籠,眾人的目光又一齊射向了管仲。管仲在眾目睽睽之下,仍是那個不慌不忙的樣子。他箭在弦上,眼盯鴿子,瞧準時機,“嗖”一箭射去,鴿子應聲落地。
眾人剛要喝彩,唔?隻見籠子裏“騰愣愣”一連放出了三隻鴿子。眾人不知何故,就連齊桓公也站了起來,原來這是上大夫安真搞的鬼。他怕管仲被選上,這才想出這個辦法來阻撓。三隻鴿子出籠後,驚炸炸直飛高空。不少人“唉喲”一聲,暗為管仲擔憂。說時遲,那是快,“嗖嗖嗖”,管仲連發三箭,箭出鴿落,隻是瞬間。
頓時,射雉台上一片歡呼。齊桓公首先帶頭鼓起掌來。
五隻鴿子射落了四隻,還有最後一隻。如果蒼天保佑管仲再能射落一隻,他就能升任兵馬大元帥了。這時的三軍將士們全忘了熱和累,個個掂足翹首,眼巴巴盯著這一錘定音的最後時刻。
可是第五隻鴿子卻死在了籠子裏--這又是安真吩咐幹的。他想,五隻射落了四隻,還差一隻,如果從這一隻上做做文章,管仲就不能被選上,既便是齊桓公保薦,自己也可以理直氣壯地加以阻攔。
齊桓公正等著看最後一射呢,卻遲遲不見鴿子放飛。他差人去問,才知道鴿子已經死了。齊桓公好不惱火,傳令速想辦法。安真早有打算,見大槐樹上有一隻知了叫得正歡,忙用砂石投起,大聲喊道:“此知了代鴿,快射!”小小知了,沒有箭頭大,要射掉它,談何容易!管仲知道,這分明是故意刁難。他冷冷一笑,並不在意,見知了飛起,說聲“看仔細!”一箭射去,知了“吱啦”一聲隨箭落地。
真是神箭!台上台下,又一次歡呼起來。齊桓公滿麵春風,把管仲叫到桌案前,親自斟了一杯美酒,遞了過來。管仲接酒在手,謝過主公,一飲而盡。這時齊桓公雙手捧起那枚龍虎大印,剛要交給管仲。這時安真氣喘籲籲地走過來,說聲:“主公且慢!”遞給齊桓公一塊黃色絲絹,上麵寫著七個小字:“管仲乃章武奸細。”齊桓公看罷,大吃一驚,忙問絹從何來。安真告訴他,這是派往章武國的探子捎回來的。齊桓公聽罷,眉頭緊鎖,手托黃絹,掂了又掂,然後放到桌案上。想了想,提筆在手,刷刷寫了幾個字,遞給了安真。然後果斷地一揮手,重又捧起了大印。安真接絹一看,隻見上麵寫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幾個大字。安真頓時傻了眼。但他仍不甘心,“噗通”跪在了地上,高聲說道:“主公,大齊興亡,全在此一舉,您要三思啊!”幾個大臣也都隨著跪在了桌案前。齊桓公捧印的手不由得顫抖起來,慢慢又把大印放回了桌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