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輯 名人軼事(2 / 3)

安真抬起頭,懇切地說道:“主公啊,自古官爵世襲,祿位蔭封。管仲出身微賤,無爵無祿,萬不可受此大任亂了先規!”

劉桓公聽罷,“哼”一聲道:“前規不可破,當若作繭縛!本侯要興邦強國,自是要唯賢是用!管仲何在?”

管仲應聲而出。

齊桓公重又捧起大印,雙手顫抖,神情莊重,仿佛是捧的大齊江山。他一字一頓地說道:“本侯授印於你,封你為兵馬大元帥!”

“謝主龍恩!”

管仲淚流滿麵,接印在手,跪地磕頭。

安真一看傻了眼,剛要說什麼,齊桓公“唰--”地抽出佩劍,“哢”一聲砍掉了一角桌案,厲聲道:“再若多言,當為此案!”

管仲被任命為兵馬大元帥,擇日領兵攻打章武。章武國君自齊桓公重用管仲以來,覺得萬無一失,自然鬆懈了防備,今聽說管仲領兵殺來,倉惶應戰。他們又使用以前克敵製勝的法寶--箭射。這一回,齊兵可不像從前了。由於受到了幾個月的射雉訓練,人人不僅有刀盾功夫,而且也練成了一身好箭法。章武兵被射得人仰馬翻,大敗虧輸。管仲乘勝掩殺,親手射殺章武國君,一舉滅掉了章武國。

後來管仲被任命為宰相,輔佐齊桓公改革變法,很快使齊國強盛了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啟用管仲射雉破章武的故事,世代傳為美談。

《民間文學(經典)》2006年第7期

孫權洗麵筋

陳誌榮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南下,直逼江東,孫權作好了應戰的準備。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東吳糧官黃蓋,奉命調集數萬石軍糧,運往前線。

運糧隊伍曉行夜宿,沿長江而上,這日來到夏口(今湖北武漢)。晚上,宿營在一家大客棧。大約子時,值班兵士突然發現幾個黑影在糧車邊晃動,就一邊前去捉拿,一邊大喊起來。糧官黃蓋自感運糧路上責任重大,睡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聽到叫喊聲,一個翻身就起了床,連忙呼醒押運的兵士,帶頭衝了出去。那些人見勢不妙,拔腿就逃。但其中一人還是被攔住,搏鬥中,那人被刀砍中要害,當場死亡。兵士們拿來火把一照,這盜賊表麵是普通百姓的打扮,但內衣褲均是曹兵的統一服飾。看來,是曹操派來盜竊糧食的。黃蓋檢查了一下糧車,因為發現及時,糧食完好無損,這才鬆了一口氣。從這兒以後,他們防備得更加嚴密了。

時值梅雨季節,天空時晴時雨。這日天氣炎熱,兵士聞到了一股酸溜溜的味道,忙報告了黃蓋。黃蓋立即來到那些有酸味的糧車邊,這氣味正是從裏麵發出來的,難道遮蓋不嚴,雨水漏進去了?想想這是不可能的,裝車時,他親自在旁邊監督,事後還一車車地反複查看過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黃蓋叫兵士拆開一看,大呼不好。原來,其中十多車麵粉的遮蓋物被人用銳利的刀具戳破,雨水再是順著那些小洞漏進去的,難怪這些麵粉結成團變味了。黃蓋猛地想到了那天晚上的盜賊,看來,他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來劫糧,而是來搞破壞的。隻怪自己麻痹大意,沒有想到這一點,釀成大錯。大兵壓境,戰爭將臨,糧食尤為珍貴。黃蓋自知失職罪大,軍法難饒,正巧,孫權帶著隨從察看地勢來了,就連忙前去請罪。

十多車麵粉不能食用,孫權感到十分可惜,是否還有補救措施呢?想到這兒,他就走到糧車旁,隨手從麵粉袋中挖出一個粉團,拿到鼻子邊聞了聞,又仔細地看了看。其它都好,就是有點氣味罷了,如果用水清洗一下,把異味去掉,不是照樣能夠食用了嗎?他忙命侍從端來一盆清水,把粉團放了進去。可是,麥粉團柔韌,下水後仍舊抱成一團,這樣,裏麵的氣味怎能跑掉。孫權就把粉團在水中搓了幾下。這一來,奇跡出來了,粉團上的細粉紛紛掉下,粉團反而變得富有彈性更加柔韌了。孫權拿起來一聞,異味一點也沒有了。他大喜過望,忙命廚子去燒製。

給孫權掌廚的廚師烹飪技藝自然不同一般,他拿走粉團,思忖了一番,就把它切成小塊,裏麵裹入切細的筍幹、韭菜、豬肉餡兒,放入油鍋中一炸,忙用盤子端了出去。

孫權吃了一個後說:“真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他要部下也都來嚐嚐。

大家吃了都讚不絕口。一旁的黃蓋更是轉憂為喜,忙上前一步來到孫權麵前說:“將軍,菜肴都得有名,這東西是你所發明,你就給它起個名字吧。”

部下也一起附和著說:“將軍,就給它起個名吧!”

孫權點了點頭,思考了一下,覺得它像牛筋一樣韌,又是麵粉做成的,就隨口而出:“那就叫它麵筋吧!”

這一來,麵筋就傳開了。黃蓋因禍得福,自然免去了軍法處分。

赤壁大戰勝利,孫權就用麵筋犒勞將士。孫權稱帝後,每逢佳節,必以麵筋宴請群臣。

孫權曆代後裔繼承本家傳統配製工藝,用手工精製成風味獨特的麵筋。因為麵筋是孫權親手洗出來的,孫權後裔聚居地--浙江富陽龍門古鎮把麵筋稱為孫權麵筋,製作麵筋亦為洗麵筋了。

《民間文學(經典)》2007年第3期

張飛遇觀音

陳誌榮

張飛世居涿郡,家裏有莊田。跟著劉備打天下之前,以殺豬為業。別看他身高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音如雷,性情暴躁,可為人正直、善良,常見義勇為。

這天,村裏的吃素老太們要去淶水縣境內的野三坡“觀音回首”山朝拜觀音菩薩,張飛的老母也要去。張飛是個孝子,母親要做的事從來不會阻攔,可是,母親年老體弱,怎能經得起一路顛簸,無奈之中,隻好自己陪著一起去了。

吃素念佛的人中有個殺豬屠王,這些老太太是一百個不樂意,但鄉裏鄉親的,嘴上也不好直說。她們包的船正在拒馬河中行駛,突然天上烏雲密布,狂風四起,發怒的浪濤咆哮著,卷起巨大的漩渦,木船東搖西晃,吃素老太們嚇得盤腿坐好,不停地念起了平安經。可是,菩薩並沒有理他們,風浪越來越大,眼看就要翻船了。有位老太突然想到,肯定是船上有個屠夫的緣故,他殺生太多,老天不讓他去拜菩薩。燈不點不亮,話不說不明,經她一點,大家想想覺得是這麼一回事,就都指責起張飛來了。

張飛當然不願因為自己連累別人,離“觀音回首”也不遠了,決定先下船,到時另想辦法去尋找她們。他把母親托付好後,讓船老大把船靠了岸。

張飛一躍跳了上去,一望,四周看不到房屋,天也快黑下來了,風雨一時還停不下來,他邁開腳步就走。走了好些路,終於見到山坳裏有戶孤伶伶的人家,就去借宿。

開門的是位少婦,她說,舅父做壽,男人喝壽酒去了,隻有她一個人在家,言外之意就是不能留宿陌生男子。

張飛道別後剛要離去,那少婦猶豫了一會兒說:“客官,風狂雨大,方圓數十裏內再無人煙,你暫住一宿吧。”

張飛安頓下來了。睡到半夜,他被隔壁房中少婦的呻吟聲驚醒,過了一會兒,已聽得出她在床上痛得打滾了。雖然有男女之別,可也不能見死不救啊。張飛穿好衣服,去敲了下少婦的房門,輕聲地問:“附近有沒有郎中,我去請。”

少婦掙紮著起了床,拔開了門閂,又回到床上說:“這裏荒涼僻壤,哪裏去尋醫找藥?”

張飛站在房門外沉思了一下又問:“你以前得過這種病嗎?”

少婦雙手緊捂著肚子說:“一年總有幾次。”

“以前是用什麼辦法治好的?”張飛接著問。

少婦紅著臉不好意思地說:“都是丈夫給揉摸後才止住疼痛的。”說著,又痛得冒出了黃豆大的汗珠。

救人要緊,張飛哆嗦著跨進了房間。疼痛到這種地步,少婦也無所顧忌了,見張飛進來,迫不及待地撩起了衣服,露出了晶瑩潔白的肚子。

張飛伸出手,剛要往她肚子上按,不禁又縮了回來,他怎能直接去觸摸這陌生女人白如凝霜的肌膚呢?但又不忍心看她被病魔折騰,就回到自己住的房間,取出包中忘記讓老母帶去的黃表紙,墊在少婦的肚子上,輕輕地揉撫起來。漸漸地,少婦的疼痛止住了,不一會兒,進入了夢鄉。張飛吹滅了燈,悄悄地退出房間,關好門,回去睡覺了。

第二天一早,張飛醒了,這時天已轉晴,太陽也露臉了。張飛擦擦眼睛一看,這裏哪有什麼房子,自己分明露宿在荒野。他活動了一下筋骨,順著小路往前走。中午,他看到江邊有個船埠頭,就去打聽有否去“觀音回首”的船,好順便搭個腳。忽然,他看到了母親她們坐的那條船。原來,張飛走後不久,那船撞上了江邊的石磯,船身開裂,勉強駛到碼頭才找到人修理。

木船終於修好了,他們一起來到“觀音回首”,朝拜觀音菩薩。張飛拿出了黃表紙想給母親,突然,他呆住了,一張張黃表紙上都印有觀音菩薩的畫像。他怎麼也不會想到,昨晚那位少婦是觀音菩薩化的。

吃素老太們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後,一個個目瞪口呆,她們吃素念佛幾十年,竟不如一個殺豬屠夫,他見到了活觀音。看來,隻要心誠,沒有邪念,不管做什麼行當,菩薩都是能夠寬容的。從此以後,她們再也不會看不起張飛了。

《民間文學(經典)》2008年第4期

文成公主的故事

王文成、祁連體搜集整理

很早很早以前,西藏有一個藏王叫鬆讚幹布。藏王鬆讚幹布那時候,西藏還沒有家種的五穀,吃的是一種野生的燕麥,老百姓的生活非常苦。藏王鬆讚幹布聽人說,內地漢區的光景很好,吃的,穿的啥也不用愁;還聽說內地有個文成公主,人年輕,又長得漂亮。他心裏就想:內地的漢人真能幹呀!要是把這個文成公主娶來,內地一定會派很多人來幫助西藏。這樣,老百姓的日子就好過了。

藏王頌讚幹部要派人到堤內去求婚。他手下有個大臣叫嘎瓦,聰明能幹辦法多,又到內地去學過木匠和鐵匠,藏王就把他派去了。大臣嘎瓦動身的時候,藏王叫他帶了許許多多的禮物,又是金銀,又是珠寶,又是大象,又是駿馬,盡是些貴重的東西。

當時,不光是西藏派人去了,就在大臣嘎瓦到內地的時候,印度、波斯等好些國家也派了使臣到內地求婚。

使臣們到內地以後,朝見了皇帝。皇帝對他們說:

“你們這些國家都要求娶公主,我隻有這一個公主,我不能讓她遠遠離開爹娘,嫁到你們那去啊!”

後來,皇帝決定讓求婚的使臣們比賽智慧,說:“哪個最聰明,就把公主許配到他們那裏去。”

第一次,皇帝派人牽來一百匹馬駒,一百匹母馬駒,叫使臣們找出馬駒的媽媽,看哪匹馬駒是哪匹母馬生的。別個使臣都搶先跑去,他們把毛色相同的分在一塊,隻當是黃色的馬駒就是黃色的母馬生的,結果都分錯了。西藏使臣嘎瓦是最後去分的。他先把馬駒同母馬分開關起來,隔了一夜才把母馬一匹匹地放到馬駒當中去,馬駒一看自己的媽媽來了,忙去吃奶。就這麼一匹匹地放,一匹匹地找,不一會全分出來了。

嘎瓦雖是成功了,可皇帝說,光是這一次不行。又派人找來一百隻小雞,一百隻母雞,叫使臣們把哪隻小雞是哪隻母雞孵的,都給認出來。別個使臣都覺得頭疼,有的說:

“這件事兒很難辦,小雞又不是我孵的,我怎麼認得出來啊!”

另一些使臣也是直歎氣。他們硬著頭皮到雞群裏麵胡亂認了一陣,沒有一個人對頭的。嘎瓦喂過雞,他曉得吃食物時,小雞愛跟著母雞在一起。於是先把小雞,母雞分開,到喂雞食的時候,把母雞一隻隻叫道小雞群中,小雞一見母雞,就跟著啄食去了。不到半天功夫,全認出來了。

皇帝又出了個難題,要各個使臣在一天內把一隻羊的肉全吃光,皮子鞣出來,還要喝一壇酒,自個走回住處去。到時候,別的使臣連半個羊也沒吃完,連半壇酒也沒喝完,就脹的脹倒,醉的醉倒,一個個都不行了。嘎瓦去的時候那一團線,把一頭拴在住處的門閂上,邊走邊鬆放著線團到皇宮去。他邊喝酒吃肉,邊鞣羊皮,不知不覺就把羊肉吃完了,羊皮鞣出來了,酒也喝光了。他也有些醉了,可是他邊走邊纏線團,還是走回去了。這還不算,嘎瓦回去以後,又故意打了一壺酒來慢慢喝。皇帝派人來看嘎瓦,瞧見他還在喝酒,十分驚訝,趕忙跑去對皇帝講:

“了不得,了不得!別人都醉得不省人事,我去看那個西藏使臣呀,走回去了還在喝咧!”

皇帝一聽,也非常詫異。

第二天,皇帝又把各個使臣叫去,給了一塊很大的玉石,要他們把上邊的一個洞眼用線穿起來。這個洞眼呀,很小很小,從這麵到那麵,要經過一條曲曲彎彎的孔道,很長很長。那些使臣一位好穿,都爭著去要,可是任他怎麼穿也穿不好,時間長了,有的把老閉著的一隻眼睛都眯得睜不開了,有的把脖子也給弄歪了。嘎瓦可有些為難他,他沒有同他們搶,悄悄坐在一棵大樹底下想辦法。他忽然看見一隻螞蟻從小洞裏爬出來,靈機一動,就想出一個好辦法。輪到西藏使臣穿玉石時,嘎瓦把絲線拴在一隻螞蟻的腰上,然後把它放到洞眼上去慢慢吹氣,螞蟻一步步地往裏爬,整整四天功夫才從那一個洞眼爬出來。現在,螞蟻的腰為啥很細呀,就是那個時候穿洞眼給勒細的。螞蟻替嘎瓦把玉石穿通了,功勞很大。後來嘎瓦回西藏的時候就從內地帶了好些螞蟻回來。從那時起,西藏就有螞蟻了。

嘎瓦把穿好的玉石送去給皇帝看了。皇帝說,還不行。沒有等幾天,皇帝又把各個使臣叫在一起,對大家說:

“過兩天,我叫五百個姑娘來,文成公主也在裏麵,大家都去挑選好了,哪個認得出來,就一定把公主嫁到哪一國去。”

嘎瓦回去以後,心裏很著急,覺得這件事真是難辦,你想吧,他從前雖說到過內地,可從來沒有見過文成公主,怎麼有把握認得出來呢!後來,他找到一個鄰居的漢族老媽媽。嘎瓦對老媽媽說:

“過兩天,皇帝爺就要叫我們去認文成公主啦!那裏共有五百個穿戴一樣的姑娘在一起,我從來也沒有見過公主,怎麼認得出來呢!阿媽,請您幫幫忙吧。”

老媽媽很樂意幫助嘎瓦。她的女兒在宮裏當侍女,她也知道這件事情,就悄悄告訴嘎瓦:

“一半姑娘在前邊,一半姑娘在後邊,文成公主在中間。公主的臉色不太白,牙齒非常整齊,公主的頭上有兩隻蜜蜂在繞圈,一隻是金蜂,一隻是玉蜂。”臨挑選的頭一天晚上,別的使臣到處打聽文成公主是什麼樣兒,忙得連覺也沒有睡,結果半點風聲也沒有打聽到。

第二天,挑選的時候到了。宮殿上站著五百個姑娘。五百個姑娘的穿戴都一模一樣,每個使臣的手裏都拿了一杆小旗,要選中哪個姑娘,就把小旗插在她的背上,別的使臣都搶先挑選,每個人都找了一個姑娘,後來一看都不是文成公主。嘎瓦拿著小旗在姑娘們身邊走來走去,裝著決定不了的樣子,可是他早看見有兩隻蜜蜂在一個姑娘的頭上繞著,他認出是文成公主。就走到公主身邊把小旗插上。

所有的難題都一個個被西藏使臣解開了,皇帝暗暗稱讚嘎瓦。

他想一個使臣都這麼聰明能幹,不用說,藏王就更聰明能幹了。想來想去都覺得很不錯,就答應把公主嫁到西藏去。

文成公主快要動身了,內地有一個大臣對皇帝說:

“讓公主先走吧,最好把西藏的使臣留下來,他很聰明能幹,辦法多,有什麼事辦不了就可以找他。”

皇帝覺得很有道理,就把嘎瓦留下了。

文成公主先出發到西藏來了。她從內地帶了青稞、豌豆、油菜籽、小麥、蕎麥等五種糧食種子,帶了耕牛和奶牛,帶了白的、黑的、藍的、黃的、綠的五種顏色的羊,還有許多內地的鐵匠、木匠、石匠,也跟著文成公主一起進了西藏,就從這個時候起,西藏才有了五穀,老百姓才學會了耕種和工藝。

半路上,文成公主過一條大河時,正好碰上漲大水,把羊給衝跑了。公主很著急,直叫“白羊、黑羊快回來!”把那三種羊給忘了。結果那三種羊被衝跑了,一直沒有回來,所以現在西藏隻有黑白兩種顏色的羊。

進西藏境內以後,文成公主到了工布。在工布一個叫“路納”的地方,遇見一條小河,過不去。公主找了一根樹幹橫在上麵,搭了一座橋過去了。後來,我們老百姓就把公主親手搭的這座橋叫做“甲納桑巴”(“漢橋”)。

過河以後,一隻小鳥飛來說:

“公主,公主,這兒過不去!”

文成公主聽了,馬上拔一把羊毛撒在大地上,就走過去了。大家說因為文成公主撒了這把羊毛,所以路納地方的牛羊,一直都長得又肥又壯。

文成公主又過了一座大山。後來,我們老百姓就把這座山叫做“甲惹”(“公主山”)。

文成公主到了“達尤龍真”地方的時候,可惡的烏鴉飛來說了壞話,它問:

“公主,公主,你要到哪兒去呀?”

文成公主說:

“我要去找藏王鬆讚幹布”。

“哎呀,藏王已經死了,你還去幹什麼?”

公主聽說藏王已經死了,心裏說不出的難過。就在達尤龍真這兒修了一座石屋子住下來,還咬破了指頭,在石壁上寫了血書來紀念藏王。文成公主心裏難過極了,沒有心思梳妝,右邊的頭發散了也沒管它。因此,這塊地方雅魯藏布江北岸的樹木稀,南岸的樹木密,兩邊長的不一樣。

過了好些日子,文成公主心裏想:“就是藏王真死了,我也應該去看看呀!”碰巧這個時候,神鳥天鵝從遠方飛來說:

“公主,公主,不要難過,快到拉薩去吧,藏王的身體很健康!公主,公主,不要住在這兒,請到拉薩去吧,一切都會吉祥如意!”

文成公主聽了,十分感激神鳥天鵝,馬上就動身往拉薩趕去。

走著走著,乃巴山把路給擋住了,大夥走起來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動手把乃巴山背到旁邊去了。背山的那個時候,一隻狗向文成公主咬來,知道現在,乃巴山下邊還留有文成公主的腳印和狗爪印。

林芝縣幫納鄉達瓦措姆等講述

《西藏民間故事選》

蘇東坡與佛印

王世鵬

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次二人同船遊覽長江,蘇東坡看到岸上有隻狗在啃骨頭,他又看了一下佛印,便捧腹大笑起來。佛印被笑得莫名奇妙,便問其緣故。蘇東坡指了指岸上的那隻啃骨頭的狗,佛印立刻明白了,但他也不生氣,從懷裏掏出把扇子來,扇子上有蘇東坡題的詩。佛印把扇子扔進水裏,任其漂流。二人對望一眼,都大笑起來。原來蘇東坡笑的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則來了個“水流東坡屍(詩)”。

佛印雖是和尚,卻不戒酒肉。一次他在家燉了魚,忽見蘇東坡來了,便把魚藏到了倒放的磬中。蘇東坡早已聞到魚香了,但又不見魚,一轉頭看見倒放的磬,心裏就明白了。他對佛印說:“那首詩怎麼說的?向陽門第春長在,積善人家……”蘇東坡故意裝作想不起來的樣子說,“下麵什麼來著?”佛印脫口道:“慶有餘。”蘇東坡趕緊說:“什麼?磬有魚!有魚還不趕快拿出來吃!”說罷便把磬翻了過來。“呀!果真有魚。”佛印也笑了,暗想,這個學士,真夠機靈。

又有一次,蘇東坡在家吃魚,從窗子看到佛印來了,便把魚放到書架上。佛印進屋時早看到了,便笑著問:“今天有個字向先生請教。”蘇東坡道:“不知何字?”佛印道:“就是尊姓蘇(繁體作”蘇“),有幾種寫法?”蘇東坡:“就楷書而言,有兩種:一種是草字頭下,魚在左,禾在右;另一種草字頭下,魚在右,禾在左。”佛印接著問:“那魚放在上麵行不行?”蘇東坡答:“當然不行!”佛印笑道:“既然放在上麵不行,何不取下來我們吃掉?”蘇東坡這才發覺中了佛印的計,便笑著拿下魚來,與佛印開懷暢飲起來。

《民間文學(經典)》2007年第3期

“鈔票之父”張詠

陳雄

張詠是北宋名臣,關於他的許多傳說也很有趣。他給中國文化貢獻了“水滴石穿”和“不學無術”兩個成語。還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張詠的脾氣很怪,他喜歡意氣用事、和人鬥氣,不過他很正直。有時做得雖然過分,也能贏得讚譽。

他在湖北當縣令的時候,發現一個管錢的小吏偷了一枚錢.藏在頭巾裏帶出庫房.於是將他打板子作為懲戒。小吏不滿.嚷道:“我不過是偷了一文錢.你竟然因此打我,但你能夠殺我嗎?”這種激將法對張詠倒是管用,張詠寫了四句判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隨即拔劍殺了他。此事震動全縣,從此當地治安大為好轉。今天換個角度來看,“水滴石穿”這個成語其實是用一個狂妄小吏的性命換來的。

張詠不僅喜歡和人鬥氣,還喜歡和物鬥氣。他性子急,在四川任職時,有一次吃餛飩。頭巾上的帶子幾次掉到碗裏,他竟遷怒於頭巾,把頭巾丟到餛飩碗裏,大叫道:“你自己吃個夠吧,老子不吃了!”

看上述表現。張詠好像是一介武夫、粗人或者酷吏,其實不然,他愛讀書,時人稱他“不事產業聚典籍”。他的官俸幾乎都用來買了書,久而久之.他的藏書達到近萬卷。他自恃書讀得多。連當時在“澶淵之盟”中大出風頭的寇準也敢嘲笑,當然這種嘲笑是善意的。

有一次,他去拜訪寇準,寇準設宴款待,二人將別時,寇準向他請教:“何以教準?”張詠說:“《霍光傳》不可不讀。”寇準一頭霧水,直到寇準後來讀《霍光傳》時,發現書中有“光不學無術”一句。才明白張詠是在說他“不學無術”。

今天看來,張詠最大的貢獻是發明了鈔票。他治理四川時.創立了“交子”製度.一張鈔票抵一千文銅錢,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世人都知道電燈是愛迪生發明的,但很少有人知道鈔票的發明者是一千多年前的張詠。不過,倫敦的英格蘭銀行倒沒有忘掉紀念這段金融曆史。據到過這家銀行的人說,英格蘭銀行中央的一個天井裏,種著一棵在英國少見的中國桑樹,因為張詠發明的“交子”的原材料就是桑樹葉。可惜那時候沒法申請知識產權,否則,英格蘭銀行中央的天井裏豎立的可能就是張詠的雕像。

《讀者》(鄉土人文版)2008年7月

寇準買雞

郎奠祖搜集整理

寇準原來家裏很貧寒,靠在街上賣字賣文為生,過著吃上頓等下頓的日子,他的妻子非常賢惠,省吃儉用,盼望丈夫能有個身轉。

那年過年,寇準用賣字的錢從街上買回一隻大白花公雞,妻子把雞殺了燉在鍋裏等丈夫回來吃,自己連口雞湯都沒舍得喝。

就在這天,本村的員外從寇準家門前過,看到路旁倒的白雞毛,又聞到屋裏燉雞的香味,心裏想:這窮書生日子都過不去,哪還有錢買雞吃?是不是把我家的白花公雞偷來了?他忙回家一看,果然他的雞不見了,便派了兩個家丁道寇準家臭罵了一頓,又從鍋裏把燉熟的雞拿走了。寇準的妻子有口難辯,知道自己丈夫不會幹這種缺德丟人的事,把一切委屈都咽到肚裏。

寇準回家後,妻子沒有把事情告訴他,舀了半碗雞湯端給寇準,說:“你喝點湯吧,雞肉還沒燉爛呢。”晚上寇準要雞肉吃,妻子仍舀了半碗雞湯端給丈夫,說:“先喝點湯,明天過新年再吃肉。”寇準聽了妻子的話,再沒要雞肉吃。

家丁把雞提回家,美滋滋地下了頓酒,打算第二天找寇準算賬。五更天員外家裏的雞叫起鳴來,員外跑去一看,正是他家的大白花公雞,才明白寇準沒偷他家的雞,冤屈了好人,忙叫家丁把雞殺了燉熟,並且準備了一些酒肉。

第二天早晨,寇準等著吃雞肉,妻子把財主搶雞的事說了一遍,勸丈夫不要生氣,從箱子拿出自己僅有的一件心愛的嫁妝說:“你把這件衣服拿到當鋪裏當幾個錢,再買一隻公雞來我們過年。”寇準感動地說:“這件衣服穿都舍不得,哪能去當,還是我去賣字吧。”

正在這時,員外提著燉熟的雞,兩個家丁抬著一席酒肉到寇準家向寇準賠情,寇準夫妻兩人也沒說什麼閑話。

員外看到寇準夫妻忠厚,不讓寇準上街賣字了,拿著銀兩幫助寇準上京趕考,家庭生活有員外照顧。

寇準沒有多日,就考中了,當了縣令。

李青山講述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寧夏卷》

康熙私訪對聯村

張凱

康熙皇帝聽說有個“對聯村”村裏的男女老少擅長對對聯,於是決定微服私訪,一探究竟。

對聯村在通州東南,四麵環水.需擺渡才能到達。擺渡的是一位中年婦女,登舟站穩後.康熙問:“這位大嫂,請問你是是哪裏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