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稟客官,村婦祖居對聯村”船婦一邊搖櫓一邊回答。
遠處.木塔的倒影映在水裏,康熙說:“既然家住對聯村,想必善對,我這裏有一聯.願對否?”
船婦說:“客官請。”
康熙說:“一塔巍峨,七層四麵八方”
船婦搖了搖手.複又笑了笑,繼續一聲不響地搖她的櫓。
康熙不解:“嗯,不能對?”
船婦又搖了搖手,說:“客官,村婦對出來了呀!”
“可不是‘隻手輕搖.五指三長兩短’嗎?!”康熙猛省之餘心裏暗暗提醒自己:對聯村十分了得,上岸後須多聽、多看、多問、多留心,免得丟麵子。
上得岸來.村口幾個十三四歲的小孩在路口結伴玩耍.康熙上前問:“你們這是在幹什麼呀?”
其中一位大一點的孩子回答說:“我們是‘站街頭數一數二。出門去蓋地遮天’,橫批為‘先斬後奏’。”
康熙大為驚駭:“出口就是對聯呀!你叫什麼名字?”
“田地長!”
“誰教的?”
“爹爹、姆媽、爺爺、奶奶。”
“爹媽是幹什麼的?”
“父在外,肩挑日月;母在家,扭轉乾坤。”
“什麼意思?”
“爹爹賣豆腐,姆媽磨豆腐。”
“爺爺奶奶幹什麼?”
“玉甑蒸開天地眼,金錘敲動帝王心。”
“好!”康熙差點叫起來,“那又是什麼意思呢?”
田地長笑笑:“爺爺乃釀酒師傅,奶奶是彈棉花高手”
康熙又問:“站街頭數一數二,出門去蓋地遮天‘,還要’先斬後奏‘,所指何事?”
“我大叔是賣糧食的.在街麵上用升、鬥給人家量苞米、赤豆的時候,總是’一二-二‘地喊著.這會兒我正’一二-二‘地學著腔調呢,這叫’站街頭數一數二‘:我二叔是個搭茅草棚蓋屋頂的工匠.常給人家搭棚蓋屋,我二弟常去當幫工,這會兒學著在搭棚蓋頇兒,當然就是’蓋地運天‘了!這個’先斬後奏‘嘛,喏,今天我家殺雞待客湊滿六道萊.我小弟這就去買作料,自然是’先斬後奏(湊)‘嘍!”
“哈.對聯村名不虛傳啊!”康熙笑出聲來,“村裏像你這樣的孩子多嗎?”
田地長脫口而出:“天生一人又一人,三四五六七八人:加減乘除加乘加,不多不少一百人。”
這是數學順口溜,方法上采用“加、減、乘、除”中的“加”和“乘”,次序上先加後乘再加:一加一等於二,三乘四等於十二,五乘六等於三十.七乘八等於五十六,然後將這些加好了乘好了的幾個數字再加起來,二加十二加三十加五十六,正好等於“一百人”。真可謂寓巧於拙,大拙大巧!
康熙大喜,說:“大年三十晚上你們仍在此地.到時再對出我的對子,我就資助你們入學念書.隻要用功,推薦你們去京城考狀元,如何?”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就這麼定了!”田地長高興得跳起來。
到了年三十晚上,康熙命人提著燈籠,依約在老地方會麵.出聯:“除夕月無光,點數盞燈,為乾坤增色。”
村口大樹杈裏懸著一麵鼓,那年又是在年內立的春.田地長舉起棒槌擂起鼓,就此接對:“新春雷未動,擊一聲鼓,替天地揚威。”
康熙龍顏大悅,他沒有食言,果真讓田地長等孩子進了縣學,若幹年後,殿試時還真的點田地長為狀元.而且,因為沾對聯村的光,通州城此後還出了不少進士和舉人。
《讀者》(鄉土人文版)2008年第11期
針線格格
湯娜
有一年,雍正令六王爺為督法禦史,巡視揚州。六王爺見了聖旨,不敢有半點耽擱,馬上收拾行裝,帶著家眷,坐船直下揚州。
這天,官船浩浩蕩蕩來到江蘇境內,剛要繼續前行,不知從哪殺出了一隻船,攔住了去路。六王爺的管家厲聲喝道:“來者是誰?為何擋住我們的去路?”
船上立著一個人,嘿嘿一笑:“大爺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水上蛇何良是也!”
管家一聽,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原來他們碰到了京杭大運河上最有名的水賊“漕幫”,水上蛇正是他們的頭目。他向水上蛇拱了拱手,說:“俠±,且慢動手,容我去稟報老爺。”說罷,轉身即找六王爺商量去了。
六王爺這幾天偶感風寒,不能出來應敵,不得已,就讓針線格格女扮男裝出來應敵。這針線格格,是六王爺的獨生女兒,本名叫淑玉格格,因針線活兒鬼斧神工,技藝超群,就連
皇太後有時都要請她到後宮指點宮妃的針線,久而久之,人們就不叫她本名了,而稱她為“針線格格”。在京城,針線格格比她爸爸名氣還響。
卻說針線格格上了船頭,迎風而立,剛要開口說話,那水上蛇卻搶先說道:“官爺來到我的地盤,小的看見官爺的船吃水頗深,在下能否替你分擔一些物品?”
所謂“吃水深”,是指船裏有很多值錢的東西,而“分擔”其實就是打劫。
針線格格道:“我家老爺兩袖清風,帶的隻是一些家常用品,所以船才吃水深,還望俠士高抬貴手!”
這水上蛇哪裏肯聽,冷笑一聲:“既然閣下敬酒不吃吃罰酒,那也休怪我水上蛇不客氣了,得罪了!”當下即做了個手勢,開始“鑿船”。
水上蛇的手下早沉不住氣,一個浪裏白條躍入水中,潛到官船的船底,揮動利器,乒乒乓乓開始鑿了起來。
針線格格聽到船底下有動靜,嚇了一跳,知道水上蛇要把官船鑿沉,她忙命令家丁如此這般,開始行動起來……
水上蛇坐在自己的船上喝酒聽曲,單等著看好戲了。可等了半天,六王爺的船還是穩穩前行,他忙派人下水一看,才發現所鑿的洞都被“密緞”給釘住了。
原來,針線格格在船底鋪上了五寸長、四寸寬的密緞。這種密緞,底三層、麵三層,橫豎經緯再三層,針腳密線頭細,前後花了使女們半個月的時間才繡成功!
水上蛇哪受過這樣的氣,他站立船頭,朝官船大聲喊道:“前方船隻,莫逃!待我追上有你好看!”
針線格格倒也不氣不惱,招呼家丁給官船換上她帶來的“風緞”,掛上桅杆,頓時風力大增,官船如離弦之箭迅速前行。
針線格格早就聽說江南的繡工甲天下,帶這些綢緞是為了求師訪友的,不料今天卻派上了大用場。這不,水上蛇一看那鼓足了氣的風緞,眼睛都瞪圓了。
這水上蛇本也是江南的“三針”世家。在江南一帶,何家的針織功夫如雷貫耳,祖傳有“一針繡人,二針畫形,三針描神”的“三針”秘訣,隻是因為清朝入關家道中落,這才落草為寇。
此時,水上蛇心裏也有了見識一下針線格格的念頭。他傳令手下放下白帆,然後從船艙裏拿出了幾匹緞子。這些都是何家的傳家之寶“三針織錦”織出來的綢緞,一成絲線,一成粗布,八成是中空的大麻,絲線與粗布遇風長勁,而中空更是借風無窮。
掛上了“三針織錦”,水上蛇的船頓時劈浪前行,沒用半盞茶的工夫,他就追上了針線格格的官船。等到他把船靠近官船,卻是嚇了一跳,隻見官船的甲板上赫然站著好幾十個威武的官兵,手持弓箭,英氣逼人,水上蛇的手下絕對不是這些官兵的對手。
水上蛇心下一涼,暗叫一聲:“不好,今天碰上硬家夥了。”水上蛇命令自己的船趕快下帆減速,隻求能避開官船,那些官兵倒也沒有追上來射箭。
等把船停下來了,水上蛇細細琢磨,覺得不對勁,那些官兵站在甲板上為什麼衣角都不隨風飄動?難道……水上蛇歎道:“上當了,那些官兵竟是繡在綢緞上的圖案,佩服,佩服……”水上蛇當即命令手下掛上帆繼續追趕,大運河上兩隻船你追我趕。
很快,水上蛇的船就追上了官船,這次他終於看清楚了,那些彎弓射箭的官兵果然是繡在一張巨大的綢緞上,但出乎意料的是,現在他們的衣角卻隨風飄動,手中的弓箭也在緩緩拉開……眾嘍羅嚇得躲進了船艙,可水上蛇卻縱身一躍,跳上了官船……
忽然,宮船上傳來一聲嬌喝:“下帆!”
隨後,針線格格從綢緞中緩緩走了出來,她恢複了女裝,扶著一個年邁的老人來到了甲板上。水上蛇仰天長歎:“姑娘,綢緞上的圖案是你繡的嗎?”
針線格格扶著老人在太師椅上坐定,然後笑道:“何織造,此幅綢緞正是小女所繡,在您麵前獻醜了!”
水上蛇心下更是驚訝無比,這女子居然知道自己在前朝所任的官職,那時水上蛇擔任的正是“織造”一職。
水上蛇抱拳施禮道:“在下正是前朝織造,敢問姑娘是何方人士?”
這時,針線格格笑了起來,她也不回答,而是回頭對老人道:“父王,現在該您向何織造交代了!”水上蛇看見了老人身上的官服,上麵有紫色的王字,不禁失聲道:“難道您就是當朝的六王爺?在下多有得罪,還望王爺原諒!”
六王爺捋著胡須笑了起來,道:“小女班門弄斧,讓您見笑了,何織造不必客氣!”
水上蛇指著那些呼之欲出的官兵,對針線格格道:“敢問姑娘,這些都出自姑娘之手?望能指教一二……”這麼一說,針線格格倒不好意思了,道:“這是我獨創的雙麵繡織法,待風吹拂時,外層可迎風而舞,裏層卻能保持不動!”水上蛇這才恍然大悟。
六王爺笑道:“其實,老夫此行早就吩咐在船中帶上幾塊大石頭,以造成假象,讓何織造盯上我們的官船……”“為什麼?”水上蛇聽了此言似有不解。
六王爺吩咐管家拿來火折子,把雙麵繡的綢緞“騰”的點著了,水上蛇見了大驚,六王爺正色道:“小女的雙麵繡固然精巧,可真正稱得上國寶的,是何家的’三針織錦‘啊!想當年揚州如何的繁華,可眼下民不聊生,老百姓所缺的,是抵禦風寒的衣服,而不是那華而不實的雙麵繡!老朽望請何織造看在揚州百姓的份上,與老朽一起重振揚州織業!”
水上蛇一聽,“撲通”一聲跪在甲板上,含淚道:“小民願聽王爺教誨,獻一技之長,為民造福。”
水上蛇當下便宣布解散“漕幫”,跟隨六王爺下了江南……
《故事會》2006年5月下半月刊·綠版
乾隆皇帝買“四時”
楊友
乾隆微服私訪,來到京東永平府的灤陽城,灤陽城雖然不大,城內店鋪卻一家挨著一家,一派繁榮景象。乾隆漫步街頭,被一家商鋪廊簷下的牌匾吸引住了。牌匾上書寫著“天盛商行”幾個大字,字體端正,遒勁有力,頗見書寫者的功夫。乾隆皇帝酷愛書法,看到這樣的好字,當然不能輕易放過。他來到“天盛商行”門口時,又發現兩邊的廊柱上還掛著一副楹聯:
綾羅綢緞醬醋茶糖四時應有皆有
士農工商東西南北八方客來盡來
乾隆見這副楹聯不僅字寫得好,而且文意貼切,便立刻興致大發,邁步走進店鋪。站櫃台的是一位年輕小夥計,見來了顧客,便笑臉相迎。
乾隆道:“我要買幾樣東西,不知櫃上有沒有現貨?”
小夥計說:“老先生,您沒看見門口那副對聯嗎?您老想買什麼隻管講吧。”
乾隆微微一笑說:“貴店門口的對聯上說’四時皆有‘,我就想買’四時‘……”
小夥計一聽這位老先生是難為人來了,商號賣的是吃、喝、穿、用的東西,哪有賣什麼“四時”的?可是,任憑他怎麼解釋,乾隆卻一口咬定就要買“四時”。小夥計沒轍了,隻好去找掌櫃。掌櫃姓吳名天盛,四十剛出頭,出身秀才,因屢試不第,心灰意冷,才棄文經商。店門口懸掛的牌匾和門口廊柱上的楹聯都是他親筆所寫。吳掌櫃正在屋裏盤點賬目,聽了小夥計的話不免有些吃驚,想來這位客人一定有些來頭,當即放下賬目來到櫃台上,對乾隆抱拳一揖道:“老先生,晚生這廂有禮了……”
乾隆道:“想來你一定是掌櫃了?”
吳掌櫃道:“不敢,在下吳天盛,初學經商,少見寡識,還望老人家多多指教……”
乾隆道:“豈敢豈敢!小老兒見貴店’四時‘皆有,今天正好遇上了,我就想買下’四時‘……”
吳掌櫃道:“’四時‘者,春、夏、秋、冬也,老先生要買哪一時?”
乾隆道:“你說的’四時‘我全都不買,我買的是’時運四時‘--一買’早得時‘,二買’晚得時‘,三買’正得時‘,四買’不得時‘!”
吳掌櫃一聽,心中暗想這位老者一定大有來頭,若是應對不上來可要出醜了,日後就會在灤陽城留下笑柄,個人聲譽和經營都要受損……略作沉思後,麵帶微笑地說:“老先生,對不起了,您老晚來了一步,這第一個’早得時‘已被幹羅買走了,故幹羅十二歲為上卿……”
“那我就買’晚得時‘吧。”
吳掌櫃又拱手道:“’晚得時‘被梁灝買走了,故而梁灝八十二歲中了狀元……”
“那麼,就買’正得時‘吧。”
吳掌櫃說:“老人家,我看您老相貌不凡,氣宇軒昂,必是有福之人,’正得時‘早已被您老占了……”
乾隆聽了哈哈大笑道:“說得好,說得好!可是,我還要買那個’不得時‘!”
吳掌櫃道:“老人家,您老一個’正得時‘就夠了,那個倒黴的’不得時‘就留給我吧--我吳天盛苦讀詩書十數年,幾度進京科考始終是榜上無名,真正是’不得時‘呀,萬不得已才開了這個商號做生意……”
乾隆把吳掌櫃上上下下好一番打量,然後說:“吳掌櫃,不要灰心。我看你麵相上帶著福氣,又見你對答自如,可見才學不淺,說不定有一天就要時來運轉。小老兒今日與大掌櫃結識是你我的緣分,我想幫幫你的忙。實不相瞞,永平府的知府李大人是小老兒的至親。五天後你到永平府衙門去一趟,我在那裏等候你,小老兒當麵薦舉,要他幫你找個差事做……”吳掌櫃躬身施禮道:“老人家與天盛無親無故,如此厚愛,吳天盛沒齒難忘,請教老先生貴姓高名、府居何處,日後天盛也好上門叩謝……”
乾隆道:“相逢何必曾相識,緣分乃是天定,吳掌櫃不必過謙,等到李知府那裏再談吧……”說罷便轉身離去。
五日後,吳掌櫃來到永平府衙門,才知道這個“有來頭”的老者是當今皇上!乾隆皇帝訪得賢才心裏十分高興,欽點吳天盛做了陝西某縣知縣。吳天盛感激皇恩浩蕩,一生為官清正廉潔,頗有政績,深受百姓愛戴。乾隆皇帝買“四時”訪賢的故事也成了人們傳誦的佳話。
《民間文學(經典)》2007年第1期
紀曉嵐對聯軼事
李誌明
(一)對聯神童
紀曉嵐自幼聰明好學,被譽為“神童”。少年時代,紀曉嵐參加童子試。主考官是一位青年才俊,登科僅三年。他聽說紀曉嵐有“神童”美譽,就想設計刁難刁難,於是給紀曉嵐出了一個上聯:十歲兒童,豈有登科大誌。
紀曉嵐聽出主考官是在譏笑自己年紀輕、學識不夠,也知道眼前這個主考官是三年前登科的才俊,立刻回答:“三年經曆,料無報國雄心。”
主考官一聽,這少年還有點能耐。一抬頭,他看見大門上貼著的門神,又生出一計,說:“門上將軍,兩腳不曾著地。”
紀曉嵐隨口應道:“朝中宰相,一手可以托天。”
主考官不由得開始佩服他了,可有點不甘心,看見對麵有一座七層的寶塔,沉吟道:“寶塔六七層,四麵東西南北。”
紀曉嵐爽快地答道:“通書十二月,一年春夏秋冬。”
一番比試後,主考官始終未占上風,也不得不放下架子,歎服紀曉嵐的才華。
從此,紀曉嵐“神童”之名家喻戶曉。
(二)對聯娶親
紀曉嵐十七歲時,父親覺得他已經到了娶妻的年紀,於是托媒婆找到了東光縣馬永圖的女兒。馬姑娘名叫月芳,今年十八歲,不但人長得漂亮,才華更是出眾。她對絡繹不絕的求婚者有個要求,就是必須對出她所出的對聯。
紀曉嵐跟著父親到馬家後,馬月芳的貼身丫環立即呈上一個字跡娟秀的上聯: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這上聯已經令許多求婚者知難而退,紀曉嵐的父親看到後不免也替兒子擔心起來。
紀曉嵐卻從容不迫,思索片刻,提筆寫道:
鸞九聲,鳳九聲,九九八十一聲,聲聲鸞鳳和鳴。
馬月芳看到紀曉嵐的下聯後,暗自佩服紀曉嵐的才能,芳心暗許,決定嫁給他,成就了一段姻緣佳話。
(三)對聯助人
有一次,紀曉嵐外出遊玩,途經一個鐵匠鋪子,聽到鋪子裏傳來叮叮當當的打鐵聲。他走進去看了看,隻見一個彪形大漢正掄著鐵錘在工作。紀曉嵐便與他攀談起來,這才知道,這家鋪子生意並不好,地處偏僻,少有人光顧,境況十分窘困,全家人住在一間破舊的茅草屋裏。紀曉嵐不由得心生憐憫,對鐵匠說:“師傅,我看你手藝精湛,想給你寫副對聯,你看如何?”
鐵匠見紀曉嵐氣宇非凡,想想也不是壞事,便滿心歡喜地答應了。
紀曉嵐提起手筆寫到:三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千錘百煉人。
後來,人們聽說紀曉嵐親自為鐵匠鋪寫對聯,紛紛慕名前來。從此,鐵匠鋪的生意便紅火起來。
(四)對聯賀壽
紀曉嵐的聰明才智深得乾隆皇帝的賞識。有一年元宵節,乾隆命滿朝文武大臣獻燈謎,懸掛在紫禁城,用來增添節日氣氛。
其中,紀曉嵐所獻燈謎為一副謎聯。
上聯為: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下聯為: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是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看到此謎聯,絞盡腦汁也沒猜出來,於是把紀曉嵐找來詢問謎底。紀曉嵐恭敬地回答:“萬歲爺,臣出的這副對聯,為字的偏旁謎,即’猜謎‘二字。”乾隆皇帝一聽,頻頻稱讚,對紀曉嵐大加讚賞。
乾隆年間,有一老翁高壽,已一百四十一歲,身體健康,口齒清楚。他大壽之日,乾隆為體現皇恩浩蕩,親率文武百官前去賀壽。壽宴期間,乾隆道:“為祝賀老人家高壽,朕出一上聯讓各位愛卿對,此上聯是:花甲重逢,再加三七歲月。”
“花甲”指六十歲,“花甲重逢”則是一百二十歲,再加上三七二十一個歲月,剛好是一百四十一歲。此聯巧妙地把老翁一百四十一歲的年齡融入其中,堪稱奇對,乾隆皇帝自己也頗為得意。
在座大臣冥思苦想,無人能對出下聯,紀曉嵐沉思片刻,道:“啟奏皇上,臣有一下聯。”
乾隆皇帝大悅,說:“紀愛卿請講。”
紀曉嵐回答說:“古稀雙慶,又度一個春秋。”
“古稀”即七十歲,“古稀雙慶”就是一百四十歲,再添一個春秋也正好是一百四十一歲。同樣把老翁的年齡巧妙地融入到對聯裏,與上聯對仗工整,相得益彰。
聽此下聯,群臣無不對紀曉嵐佩服得五體投地,乾隆更是龍顏大悅,壽宴的氣氛則變得更加歡快活躍。
(五)巧用對聯鬥和珅
有一年,乾隆派紀曉嵐和和珅一起去主持江南科考。和珅與當地三位官員勾結,準備在科考中撈一筆橫財。紀曉嵐發現了此事,又苦於沒有足夠的證據,於是想借對聯嘲笑一下和珅與他的三個同黨。
一天,紀曉嵐和和珅兩個人坐在一起品茗,很是悠閑。紀曉嵐說:“和大人,我這有一上聯,不知和大人有沒興致一對?”
和珅以為紀曉嵐想在自己麵前賣弄文采,不屑地說:“紀大人盡管出題,我和某願意奉陪到底。”
紀曉嵐笑道:“和大人聽好了!我這上聯是: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角。”
和珅一聽,大笑道:“我還以為堂堂紀大學士能出什麼對子來刁難和某,原來不過是拾人牙慧,聽我給你對來。”
紀曉嵐微笑說:“原聞其詳。”
和珅回答:“下聯是,魑魅魍魎,四小鬼各樣心腸。”
紀曉嵐哈哈大笑,說:“對得好!對得好!”
和珅被紀曉嵐笑得莫名其妙,不解地問:“紀大人笑什麼?”
紀曉嵐微笑著點了點頭,然後伸出四根手指,“四小鬼!”
和珅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剛剛是在自己罵自己。
(六)“聯”逢對手
有一次,紀曉嵐到福州赴任,一路順江南下。一天,他正在船上欣賞江邊美景,後麵一艘大船揚帆追了上來,兩船並排而行。
這時,對麵船上一老者對紀曉嵐抱拳拱手道:“閣下一定是文人雅士,我有一上聯,閣下若能對出,我這船自當退避三舍,讓閣下的船先行;可如果閣下對不出,那就隻好委屈閣下隨後而行了。”
紀曉嵐一聽,覺得新鮮,他對自己對對子的功夫還是挺自信的,便答應說:“在下願聞其詳,老先生請賜教。”
老者微笑著說:“閣下聽好啦,這上聯是:兩舟並行,櫓速不如帆快。”
這是一幅語意雙關的對聯,“櫓速”意指“魯肅”,“帆快”意指“樊噲”,一文一武,表麵意思是說櫓不如帆快,實際上則是譏笑文不如武。
紀曉嵐皺起眉頭,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個合適的對子出來。老者見他半天沒說話,哈哈大笑,駕著船揚帆而去。紀曉嵐想自己從小對上的對聯無數,今天卻載在一個老者手上,心裏很不是滋味。
抵達福州後,紀曉嵐主持院試的論才大典,樂聲和鳴,簫笛齊奏。紀曉嵐心中暗喜,老者的下聯對出來了,就是:八音齊奏,笛清怎比簫和。“笛清”意指“狄青”。“簫和”意指“蕭何”,也是一語雙關,而且也是一文一武,並寓意文能勝武,剛好反駁上聯的武勝文,可謂是天衣無縫。
對出了這個下聯,紀曉嵐心中壓著的石頭終於落地了。
《民間文學(經典)》2007年第2期
鄭板橋妙斷偷情案
古代地方官斷案的判詞,大多墨守成規、刻板冗瑣,但也有詼諧幽默的。相傳清代,在山東濰縣當縣令的鄭板橋,判詞就與眾不同。他在斷三起偷情案時,判詞妙趣橫生,無不使人拍手稱妙。
一
石佛寺的和尚與天月庵的尼姑是同村人,青梅竹馬私定了終身。但女方父母卻把女兒許配給鄰村一個老財主做妾,女兒誓死不從,離家到庵中削發為尼,男子也憤而出家。後來在濰縣風箏會上,他二人又見麵了,於是在入夜時幽會談情。不料被一鄉紳抓住,認為他倆傷風敗俗,扭送到縣衙問罪。鄭板橋了解原委後,大筆一揮,判他倆還俗完婚。八句判詞讓人讀後回味無窮:
一半葫蘆一半瓢,合在一起好成桃。
從今入定風波寂,此後敲門月影搖。
鳥性悅時空即色,蓮花落後靜偏嬌。
是誰勾卻風流案?記取當堂鄭板橋。
二
一書生翻牆到少女房間偷情,被發現後押到縣衙。鄭縣令問過案情後,出題《逾牆摟處子詩》,對書生進行麵試。書生秉筆即書:“花柳平生債,風流一段愁。逾牆乘興下,處子有心摟。謝砌應潛越,韓香許暗偷。有情生愛欲,無語強嬌羞。不負秦樓約,安知漳漢獄囚。玉顏麗如此,何用讀書求。”鄭縣令看後大加讚賞,不但不問罪,反填一首《減字木蘭花》詞,判二人結婚。詞曰:
多情多愛,還了生平花柳債。好個檀郎,室女為妻也不妨。捷才高作,聊贈青蚨三百索。燭影搖紅,記取媒人是鄭公。
三
又一次,姓張的書生與姓金的女子私通,被金家捉奸成雙,將張押送大堂,金小姐也跑來縣衙。鄭縣令看二人外貌都慈眉善眼,舉止文雅,不像放蕩奸邪之流,便又想成人之美,問道:“你倆會作詩嗎?”他倆點頭作答。鄭縣令便指著堂前簷下蜘蛛網懸著的一隻蝴蝶,對張生說:“如能以此為詩,本縣便免你之罪。”書生定神略一想,高聲吟道:
隻因愛采太癲狂,遊遍花叢覓異香。
不幸誤投羅網裏,脫身還藉探花郎。
鄭板橋雖不是探花,卻也是著名詩人。聽後認為書生才思敏捷,而且詩中有悔過之意。便又指著門上掛的竹簾子對金小姐說:“你能以它為題賦首詩嗎?”金小姐略加思索,說了聲“小女獻醜了”,隨口吟道:
綠筠劈成條條直,紅線相連眼眼齊。
隻為如花成片斷,遂令失節門前低。
鄭板橋聽了連聲誇讚:“高才,高才!”隨即揮筆寫判詞:
佳人才子兩相宜,致福端由禍所基。
判作夫妻百年好,不勞鑽穴隙相窺。
小姐書生磕頭拜謝。金家見生米已做成熟飯,隻好作罷。他二人很快完婚,這事被後人傳為美談。
《民間文學(經典)》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