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壽煥講述,樓桂芳采錄,流傳於浙江上虞縣)
《民間文學》2009年第5期
如來佛與四大金剛
劉鎮莊搜集整理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得道之後,駕著祥雲來到中國的一個小山村,正逢一戶姓張的人家剛剛生了一個小男孩。那小孩張口一哭,竟聲如雷鳴;手腳一動,居然將胖大的接生婆彈了一個四仰八叉。如來驚訝之餘,吹了一口氣,地麵旋即刮起一股狂風,把小孩的母親收去,僅留下一紙,上寫一偈雲:
失母莫悲哀,
哺兒有牛奶。
兒大欲尋母,
西天見如來。
於是,這戶人家便每天用牛奶精心喂養嬰兒。轉眼間小孩長大成人,生得魁梧粗壯,力大無窮,聞名遐邇,人皆稱異。因他排行第三,且是喝牛奶長大,人們便叫他“牛奶張三”。這天,牛奶張三忽然觸動一樁心事,扯住父親,苦討生身之母。父親見他已經長大,便把當年變故原原本本告訴了他。他當即打點行裝,告辭全家,毅然登上了西行之路。
當時正值盛夏,驕陽似火,酷熱難當。牛奶張三路經一片田野,看見田間一個鋤地的小夥子,因無鬥笠,曬得難耐,便隨手拔下路旁一株碗口粗的柳樹插在腰間遮涼。牛奶張三暗暗稱奇,便上前搭話,方知這小夥子原來父母早亡,從小無名無姓,平時靠為人幫傭過活。牛奶張三便口稱“腰別柳大哥”,讚歎他力大過人,他卻羞澀地答道:“我差遠啦,聽說有個牛奶張三,那才是天生神力呢!可惜我無緣拜識。”
牛奶張三又驚又喜,遂自報家門,並講述了自己西行的原委。腰別柳聽罷,把鋤頭一擲,慨然說:“張大哥如不嫌棄,我願隨你一塊兒去找那如來佛!”
兩人相偕向西走了一段時日,進入一片草原,正感到口幹舌燥,遇見一個放羊的小夥子,便上前討水喝。小夥子笑道:“水我倒沒帶著,但我可以給你們馬上打一口井。”說著,捋起袖子,猛一拳把大地杵了一個深洞,清清的地下水立刻泛了上來。牛奶張三和腰別柳暗自驚喜,不禁有意結識。經過一番交談,他們得知這個小夥子也是父母見背,無名無姓,靠給人家放羊度日。牛奶張三便稱他為“拳打井大哥”,連聲稱讚他力大超群,他卻不好意思地說:“我差多啦,聽說有個牛奶張三,那才是大力士呢!”
站在一邊的腰別柳忍不住插言道:“牛奶張三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位大哥便是。”腰別柳講了他們兩人的相識和西行的緣由。拳打井一聽,把牧羊鞭一折兩斷,決然說道:“我也願跟張大哥同去西天!”於是,牛奶張三又多了一個西行的夥伴。
他們不停地走了數日,一座高山擋住了去路。三人正在山前犯愁,來了一個年輕的樵夫,看他們這般模樣,便問:“你們是不是想過去,卻因沒有路犯愁?”三人連說:“是啊,是啊!這可怎麼辦?”那樵夫說:“那我就給你們開條路吧!”說話間,伸出兩隻大手,摳住山根,“嘿”一聲吼,竟把那座山掀得翻了一個個兒。三人一齊吃了一驚,不覺脫口稱讚:“好大的力氣啊!”那樵夫卻謙遜地說:“哪裏,哪裏。聽說有個牛奶張三,膂力過人,我是仰慕已久了。”
三人不由得會心一笑,便與對方攀談起來。原來這個樵夫也是自小無依無靠,沒名沒姓,靠打柴為生。當他問明了牛奶張三他們的事由,便斷然說:“我也要跟你們一同去找那如來佛!”牛奶張三大喜過望,稱他為“扳倒山大哥”,並提議道:“咱們四人萍水相逢,互相傾慕,索性結拜為兄弟,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知諸位意下如何?”腰別柳、拳打井和扳倒山齊聲稱好。正好不遠處有一座山神廟,他們便走過去撮土為香,序齒跪拜。
正在這時,忽然從廟後走出一個白胡子老頭,指著四人揶揄道:“你們自是力大,要去找如來討母,殊不知那如來佛神通廣大,法力無邊,隻怕你們奈何不得他呢!”四個人被激得暴跳如雷,哇哇直叫。白胡子老頭微微一笑,說:“你們既然不服氣,咱們就打個賭吧。我坐上你們的肩頭,你們如能扛起我來,我老漢便為你們引路尋找如來;倘若你們扛不起我,那就聽從我的調撥。怎麼樣?”
四個人哪裏把這個又矮又瘦的老人放在眼裏,立刻蹲下身,讓白胡子老頭坐在他們肩上。可沒料想,他們使盡了吃奶的力氣,硬是扛不起那老頭來,而且愈用力肩上愈沉重,最後個個被壓癱在地上了。
那白胡子老頭哈哈大笑,終於顯了本相,原來他就是西天如來佛。眾人人這才相信了佛法的高深博大,甘願皈依佛門。佛祖命接引菩薩把牛奶張三的父母都接到西天極樂世界享福,一家團聚。牛奶張三、腰別柳、拳打井、扳倒山都做了佛祖的近身侍從,成為有名的四大金剛。
《民間文學》2009年第4期
亞拉射月
靖一民搜集整理
從前,月亮比太陽還毒。乍出的時候,月亮有九個角八條棱,曬得人麵皮泛紅,莊稼苗焦掉,老百姓自然就沒法過日子了。有對獵人夫妻,女的叫妮娥,男的叫亞拉。夫妻倆替百姓擔憂,妮娥說:“你說這個月亮九角八棱的,曬得莊稼都死了!你是好射手,就不能把它射下來?”亞拉說:“天太高射不著。”妮娥說:“你早上站在大山頂上射呀!”
這天早晨,亞拉對準月亮,把箭就射出去了。射了一早晨,就是射不著月亮。亞拉正在犯愁,背後一座大山突然裂開了,走出來一個長胡子老爺爺,對亞拉說:“想射著月亮,逮住北山的猛虎和南山的大鹿,以鹿角做箭,以虎尾做弦,才能射得月亮團團轉。”說完以後,大山的裂縫又合上了,也不知長胡子老爺爺哪裏去了。
亞拉回到家,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跟妮娥說了:“我射了一早晨,白搭功。有一個長胡子老爺爺點化我,說誰想射月亮,得逮著北山的猛虎、南山的野鹿,以鹿角做箭、虎尾做弦,才能射得月亮團團轉。”妮娥說:“你是好射手,就把南山的大鹿、北山的猛虎射死不行嗎?”“你哪知道,那些動物日久年深,皮子厚了,射不動了。”“那怎麼辦?”“要想擒北山的猛虎和南山的鹿,就得結一個大網,堵住它們的去路,才能逮著。”“使什麼結網呢?”亞拉說:“我正犯愁。”妮娥說:“那就使我的頭發吧!”
夫妻倆一起結網,把妮娥的頭發扯了一把又一把,一個月的工夫結成了一張大網。拉開大網,北山擒猛虎,南山擒野鹿。亞拉又用鹿角刻成箭,用虎尾做成弦,對準月亮射出一箭。這個箭就跟刀似的,一氣兒就把月亮的九角八棱給射得滴溜圓,成了一個圓月亮。可月光還是把人曬得不輕。妮娥說:“這怎麼辦呢?”亞拉說:“要是有一塊大錦,綁在箭上射上去,把月亮蒙住,它就沒有這麼毒的亮光了。”妮娥說:“我正好織了一匹絲錦,還在織布機上呢,上邊織了一棵梭羅樹,一隻白兔,還有一群白羊,你拿去用吧!”
亞拉在織布機上割下大錦,綁在箭上,“唰”的一聲,射到月亮上,就把月亮給蒙住了。從此,月亮上就有了棵梭羅樹,樹下有了白兔和白羊。誰知,月亮升上天空的時候,妮娥朝月亮裏一望,自己竟飄飄搖搖地飛到月亮上去了。亞拉急了,從東山跑到西山,望著月亮也上不去,急得他“哇哇”直哭。這一哭呢,妮娥就聽見了,她把頭發解開,朝下一扔,頭發就耷拉到地上,亞拉抓住頭發爬了上去。
後來呢,妮娥就在月亮上織錦,亞拉放白羊、養白兔。夫妻倆在月亮上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地上的人也覺得月光比以前柔和多了。
(胡懷梅講述,流傳於山東省臨沭縣)
《民間文學(經典)》2009年第9期
女媧定壽限
劉勝鬆、鳳必陽收集整理
盤古開天地,女媧造生靈。各種動物,都要靠女媧來定壽限。
先是人去問女媧:“請問聖母,我們人過多大歲數呢?”
“人啊,過二十年噢。”
人心裏想:二十年太少了,就問道:“那吃什麼做什麼呢啊?”
女媧說:“你想吃什麼呢就吃什麼呢,想做什麼呢就做什麼呢。”
而後,馬來請問女媧:“聖母啊!我們馬過多大歲數?”
“你們馬嗎?四十年。”
“那我們吃什麼呢?做什麼呢?”
“你們吃料啊!替人拉車,把人騎。”
馬想:歲數四十年倒不少,隻是吃的差,做的苦,受不了,還不如少要點壽限少受罪。於是對女媧說:“我不要四十年,我要二十年就夠了。”
人一聽,連忙對馬說:“馬哎,好死不如惡活,二十年你不要,給我吧!”
“那你去問聖母啊!”
人就去問女媧。女媧回答說:“隻要馬同意,二十年就給你吧。”
第三個,牛去問女媧:“聖母啊,我們牛過多大歲數?吃什麼呢?做什麼呢?”
“你們呢牛啊,過四十年,但吃嗎--飯給人吃了,料給馬吃了。你們吃草吧!終年給人耕地、拉車。”
“乖乖!這多苦啊,我不要四十年,隻要二十年就行了。”
人說:“牛啊,你二十年不要,也給我們人吧!”
“那你去問聖母。”
人去問女媧。女媧說:“隻要牛同意,人就多過二十年吧。”
第四個,狗也去問女媧,能讓它過多大歲數,吃什麼呢,做什麼呢?
女媧回答說:“你們夠能過二十年,人吃飯,馬吃料,牛吃草,你們隻有吃屎了。沒有大事給你們做,就給人看門吧。”
狗想:做的事蠻舒服,隻是吃的太差,於是對女媧說:“我不要二十年,十年就夠了。”
人在一旁聽了,就向女媧要求,把狗的十年也給他。女媧說:“狗不要了,就給你吧!”
最後雞子又去請示女媧賜多大歲數,吃什麼,做什麼。
女媧說:“你啊,把你過十年已經沒有什麼東西給你吃了,你自己找到什麼吃什麼。沒有大事,每天雄的五更替人叫明,雌的替人下蛋。”
雞說:“聖母太不公平了,人有飯吃,馬有料吃,牛有草吃,狗有屎吃,叫我們自己找食。我們不要十年,就要五年吧!”
人聽了,又向女媧要這五年。
所以現在人可以過到七十多歲,馬過二十年,牛過二十年,狗過十年左右,雞子最多隻能過五六年。
二十歲,是人的本分歲數,這一段跟娘老子生活,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各事不問,隨心所欲;二十歲到四十歲,是過馬的壽限,是人的興旺時期,所以好像一匹野馬到處奔跑;四十歲到六十歲,是過牛的壽限,所以穩穩重重,勤懇踏實,好像一頭老牛一樣;六十到七十人已逐漸耳聾眼花,年老力衰了,各事都由兒女去應付,自己隻能在家看看門,盡狗的本分;七十向外,終日無事,帶著孩子,夜裏睡不著,每天五更就喊女兒起來燒飯做活,起了雞的本分。
濱海縣農民李維波講述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蘇州卷》
驪山老母
丁耀祖、宏濤采錄
很早的時候,有一天,突然聽得轟隆隆一陣巨響,天崩地裂,天的一角塌了下來,日月星辰也都失去了光亮。好好的人間,一下子變成了晝夜難分,混混濁濁的一片。
有個女神,想拯救受難的人們,她想出了個煉石補天的辦法,就離開天宮來到人間。她跟前有兩個女兒,都很聰明能幹。她們聽說母親到了人間,也追了下來,幫著從各處大江大河裏撿來了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彩色石子,放在臨潼這個地方煉了起來。一直煉了七七四十九天,有的石子都煉成了石漿,她們又把煉好的石漿擀成一個個薄薄的石餅,然後再趁熱一片一片地補到天上去。小女兒為了減輕母親和姐姐的勞累,變成一匹飛馬,馱著母親和姐姐,把擀好的石餅飛快得補到天上去,天又變得和原來一樣好看。
她們心裏高興,就隨地躺了下來,準備歇息一會兒,這一歇息就都睡著了。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當她們醒過來時,向四周一看,隻見大地上白茫茫一片,什麼也分辨不清楚。原來天沒有完全補嚴,還有一些縫子,那些飛飛揚揚的雪花,就從那些縫子裏鑽了出來,一急之下,她們就地挖起一把把的雪,攥成雪球,又騎著飛馬,向著沒補嚴的縫子,使勁地扔去。她們不斷地攥著、扔著,又費了好大的力氣,總算把天補嚴了。她們確實太勞累了,又倒下來睡著了。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突然,她們又被一陣巨大的怪叫聲驚醒了。睜眼一看,隻見遍地洪水滔天,發出陣陣怪叫聲。原來天的一角塌下時,把地的一角也給壓壞了。地下的水,便從這些塌壞了的地方湧了上來,有一條凶猛的黑龍也跑了出來,行凶作惡。女神和她的女兒又和這條黑龍展開搏鬥,由水裏一直打到天上,又由天上打到水裏。女神又請來了天兵天將助陣,才把這條黑龍降服。降服了黑龍,飛馬又從水裏把還活著的人一個一個馱到地勢高的地方,給他們找來東西吃。接著她們又把煉石子剩下來的灰燼,一掬一掬的向著地上塌了的地方填去。灰燼填完了,她們就按照補天的辦法,又撿來無色石子,照樣把石漿擀成石餅,由飛馬馱著,一片一片趁熱補到地上去。煉好的石漿擀完補完了,地仍然沒有補好,水仍然在不斷地向上湧。大女兒一急之下,把身子躺了下去,化成一條長堤,擋住了洪水。飛馬看見姐姐躺了下去,還以為是姐姐疲勞歇息了,便也躺在地上歇息起來,這一歇息就又睡著了。女神知道女兒太疲勞了,想叫她多歇息一會兒,不願意叫醒她,飛馬醒來睜眼向四麵一看,隻見大地上山清水秀,花紅柳綠,風和日麗,鳥語獸鳴,再也不願意回天宮去了,就一直躺在這裏。天長日久,就化成一座大山。由於這座山是由漂亮的飛馬變成的,人們就把這座山叫做“驪山”。
女神補好了天,補好了地,拯救了人間,人們便把她叫做“驪山老母”。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她,便在驪山的西繡嶺上,修起了一座“老母殿”,在廟內塑了她的金身。直到現在,驪山附近的農村,還流傳著一種習俗:每年農曆正月二十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蒸餅。餅子蒸好以後,先給房上扔一片,再給地上扔一片,叫做“補天補地”。
穆相金講述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陝西卷》
石磨合婚
張之冰采錄
從前,有姐妹哥兩人,阿哥在學堂讀書,阿妹日日送飯。從他們家到學堂要過一座牌坊,牌坊下遊一頭大石獅。
有一次,阿妹送飯送到牌坊,看見石獅張著口,好像想吃東西。她覺得蠻有意思,捏了一丸飯焦放進石獅口裏。石獅像活得一樣,一口酒把飯焦吞下去。
從那以後阿妹日日送飯時都帶一丸飯焦給石獅吃。時間過去一年光景。
一日,阿妹把飯焦塞到石獅口裏,抬頭看見一個頭發白蔥根的老太婆站在麵前。老太婆對阿妹說:“姑娘,今年八月十五那日會作冒天大水,你看見這頭石獅眼瞪起,口張開畚鬥那麼大,要趕緊鑽進去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