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圭山高興極了,跟老人來到山塢裏一看,這裏的紫竹果真長得特別高。他挖了一株,砍掉竹椏、竹梢,剛好三丈三尺長。孫圭山高興極了,就拿出銀子要付竹錢。老人說什麼也不肯收下,還請孫圭山到自己家裏吃了中飯。
吃過午飯後,孫圭山辭別老人,背著紫竹回家了。
孫圭山是傍晚才回到家的,村裏人看他采來了這麼長的紫竹,都非常高興。第二天一早,大家跟著孫圭山向龍王廟而去。因為紫竹太長了,在村裏弄堂轉彎處,紫竹在牆角上別了一下,竹竿中間竟斷裂了。按說竹竿這麼輕輕一別是不會損壞的,這其中肯定有鬼,孫圭山把紫竹放到地上,看到竹節處被人鋸開了。
事到如今,孫圭山隻好再去陸家村向老人要了一株。因為紫竹太長,屋裏放不下,隻得仍舊靠在屋外的牆上。
前一株紫竹斷掉正是錢百貴做的手腳,他見孫圭山又采來一株,又想如法炮製。三更時分,錢百貴又悄悄地去了。他把竹竿輕輕地橫放在地上,拿出一把小鋸,剛要動手,猛地聽到一陣“捉賊”的叫喊聲。錢百貴還沒有反應過來,已被等候多時的孫圭山和另外幾個小夥子抓住了,那些人也沒有用照火照一下來人是誰,揮起拳頭就打,痛打一頓後,有意賣了個破綻,讓錢百貴跑了。原來,孫圭山想到錢百貴不讓他去捅龍潭的事,就猜想到紫竹肯定是他鋸的,於是暗暗地躲藏起來等著。看到身形和走路的姿態,孫圭山就知道來人是錢百貴。他有財有勢,抓住他送到官府,也不起什麼作用,還不如打一頓。
挨了打的錢百貴正是賊給狗咬,吃了苦頭還說不出,回家後,在床上整整躺了七天七夜,一隻腳還被打斷了,以後出門必須拄拐。
太陽出來後,孫圭山背起紫竹,後麵跟著全村的男女老少,浩浩蕩蕩地去龍王廟了。
來到廟後的龍潭,孫圭山看到,水麵上有股氣在往上冒,曉得老龍在裏麵打呼嚕,就對著那個深潭大聲地說:“身為神仙,應該以民福為福,以民禍為禍。你不顧百姓死活,隻顧睡大覺,我今天就要捅醒你。”說著,舉起竹竿,用力紮進了深潭。
那老龍正睡得香,忽然頭上被捅了一下,立刻醒了過來,剛想起身,身上又被狠狠地戳了兩下,幾片龍鱗也被捅下來。老龍怒氣衝衝,騰地躍出龍潭。
這時,孫圭山早已從深潭中抽出了竹竿,緊緊地握在手中。
老龍發現了孫圭山,哈哈一笑說:“原來搗我龍潭,打我龍身的是你,讓我給你點顏色看看吧。”於是,它穩住身子,伸出前爪,向孫圭山抓去,可還沒有碰到他,就縮了回來,再用尾巴向孫圭山掃去,但又是沒有近身就連忙閃開了。
原來,送給孫圭山紫竹的老人是觀世音菩薩變的,這紫竹沾了仙氣,孫圭山握著它,老龍自然對他沒有一點辦法了。
老龍被降服了,隻得乖乖地往天上飛去。霎時,烏雲翻滾,雷聲隆隆,天空好像一下子裂開了似的,大雨“嘩嘩”地下了起來。幹涸的大地吸足了雨水,那些快要枯死的稻苗又返青轉綠了。
孫圭山捅龍潭這天正巧是農曆七月半,這以後,老龍長了記性,為了避免被紫竹竿捅,每年的七月半前夕一定會醒來,到天空遊一圈,下一場雨。所以,民間就留下了“大旱不過七月半”的典故。
《民間文學(經典)》2009年第9期
日爆雨
陳誌榮
很早的時候,富春江畔有戶人家,丈夫在兒子三歲時去世,妻子含辛茹苦地把兒子陸阿木扶養長大。陸阿木成人後竟是個不孝的孽子。有一天,陸阿木回家見飯還沒有燒好,隨手拿起鍋鏟,把鍋搗了個洞。飯燒不成了,老母親哭了起來。這一哭,又惹怒了陸阿木。他一把抓住母親的頭發,伸手就打,打得老人止住了哭聲才罷休。
對孽子虐待母親的事,鄉親們敢怒不敢言,但都看不過去,就聯名用黃紙寫了張狀子,在村口燒了,告了天狀。
人世間竟還有這種不孝之子,玉帝大怒,命雷神劈打陸阿木。頓時,富春江畔昏天黑地。
陸母知道鄉親們告天狀的事,覺得兒子雖然不孝,但總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兒子要遭天譴,她於心不忍,看到老天變了臉,連忙呼喊:“兒,快回家躲一躲。”
天空中電閃雷鳴,陸阿木曉得,今日是罪責難逃了,聽到老母的召喚,他也沒有什麼顧忌了,連忙跑回了家。
轟隆一聲,一串夾雜著火球的霹靂在房子上方爆響。陸阿木大叫一聲,昏了過去。
雷雨過後,陸母抱起昏迷的兒子,叫喚了好一會兒,陸阿木才醒過來。陸阿木知道這是母親救了他,但是,他發現自己的腳被雷劈爛了。
他從早到晚鑽心地痛,四處求醫也無濟於事。一天,村裏來了位老郎中,陸母又去把他請到了家。老郎中診療後,開了張方子,其中還有一味特殊的藥引子,竟是人肉。
陸阿木清楚,這位郎中也看不好自己的病,因顧及名聲,才故意弄出這采不到的人肉作藥引。可他想不到老母竟拿來了一塊血淋淋的人肉,又看到母親手臂上包著一塊布,上麵滲著血跡。陸阿木什麼都明白了……
陸阿木的腳慢慢地好了。他深知,不孝敬母親是要受到老天懲罰的,而老母為了救自己而不顧一切甚至身上割肉……陸阿木變了,對母親孝順了,人也勤快了。
陸阿木家的房子低矮悶熱。三伏天,母親一個人在屋裏既熱又悶得慌,陸阿木到離村子不遠的地裏幹農活,就把母親也帶去,讓她坐在地邊的樹陰下乘涼,不時地和她說說話兒。稻穀收割了,在曬場上曬穀,他也讓母親坐在陰涼的樹底下。陸母是個閑不住的人,拿了根細竹竿,看到雞鴨麻雀過來吃穀子,就搖動竹竿把它們趕走。
得知陸阿木沒有被雷劈死,玉帝很生氣,想責怪雷神辦事不力,忽然聽到陸阿木變好了,也就不去責罰雷神了。
陸阿木對娘孝順了,到底是否真心呢?玉皇大帝有意去試一試。
這天下午,烈日高照,玉帝令雨神下暴雨。正在曬場裏搶收穀子的陸阿木看到老母因腳小跑不快,馬上放下手中的活兒,把她背起送到屋裏後才去收穀。玉帝不想把陸阿木正曬著的稻穀衝走,於是忙命雨神停止了下雨。
陸阿木變得這麼孝順懂事,玉帝總懷疑是否能夠長久,忍不住還要去觀察。一段時間的陰雨後,天開始放晴,陸阿木又在翻曬稻穀了。玉帝遠遠看到陸母坐在曬場邊的樹陰下,就再讓雨神下一場陣雨。可不知為什麼,這次,陸阿木並沒有先背走娘,而是顧自己收稻穀。玉帝非常氣憤,派了個小神下凡一查才真相大白。這天,陸母去鄰居家串門了,並不在曬穀場,樹陰下是披著她那件破衣服的稻草人。這以後,玉帝才放心了,再也不去管陸阿木家的事情了。
可是,玉帝幾次平白無故地讓雨神在下午太陽正烈時下陣雨,雨神並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又不便打聽,不知就裏的他,還以為玉帝又製定了一種在有太陽時下雨的新天氣。後來,即使沒有玉帝的吩咐,雨神也常常在夏天午後太陽高照時灑下一場陣雨。
《民間文學(經典)》2008年第9期
冬天為什麼下雪
彭堯欽、陳扣升搜集整理
古時候,地裏長的莊稼特別好,麥子從根到稍結滿穗頭,稖頭秕上上下下都是稖拐,其它稻穀莊稼也是全身長種子,沒有長空秕的。長出的糧食,多得地上人無法收。天上的玉皇就派天兵天將下來把糧食收上去,用神磨磨成幹麵,到了冬天再撒下人間,人們把天上撒下來的幹麵掃起來就夠吃一年了。所以家家敬神,感謝玉皇大帝。每到臘月二十三送灶神爺上天回報的時候,家家都熬點祭灶堂,把灶神爺的嘴粘起來,不讓他說壞話。所以,灶君府的對子傳到現在還是那兩句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玉皇大帝年年聽到灶神爺回報的都是:下界百姓人人安分守己,敬神拜佛,就是沒聽到一個壞人壞事。他不大相信,就派南海觀音菩薩下凡私訪。觀音變成一個要飯的老太婆來到凡間,見一家女人正在給圍在窩籃裏的孩子換尿布。觀音菩薩一看,大吃一驚,原來小孩子墊屁股換下來的是粘上尿屎的白麵餅。
觀音口中念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轉念又想看看這家女人心腸如何,就叫道:“嫂子,可憐可憐我窮老太婆,給點餅給我充充饑,我要餓死了。”不料這個女人把眼一瞪“趕緊給我滾,一大早晦氣,哪來餅給你吃,我家小孩墊屁股還不夠呢!”
菩薩一聽,氣得渾身發抖,轉身就走。一帶眼看見一條小狗銜起換下的屎餅在吃,歎息一聲:“人不如狗。”
觀音見了玉帝,指長道短述說了一遍,玉帝一聽,氣得哇哇大叫。忙命天兵天將將地上的所有的莊稼砍光,再也不下幹麵。觀音連忙奏本,說狗怕浪費,比人知好歹,如果天下無收,不但餓死有罪的人,無罪的畜生也會被餓死,不是賞罰不分了嗎?玉帝一想也對,就叫觀音與天兵天將一同下凡,根據畜生要求留下多少長多少。
觀音和天兵天將來到凡間,驚動了地上所有的生靈,原來,灶老爺雖知情不舉挨了處分,但他念人間常年供養他的人情,早透了消息。地上一片驚慌,人得罪了菩薩,畜生紛紛前來向觀音哀求。
菩薩問牛:“稖頭你要多大?”牛晃晃頭。“噢,稖拐牛角大。”天將把稖拐一捋,留下牛角大的一個稖拐;捋到穀子,狗跑上來的把尾巴一豎。菩薩叫把穀子留下尾巴大;捋到稻子,公雞把翅膀拍拍,尾巴抖抖,菩薩說明白了,稻子留下雞尾巴大;捋到麥子,兔子上來一求,又伸了個小尾巴,就留下兔尾巴大;
捋到山芋,菩薩問烏龜,烏龜向來怕人,見天兵天將一個個麵貌凶狠,嚇得鑽到地下泥裏去了,菩薩哈哈一笑:“山芋就長烏龜大,埋在地下。”
黃豆原來渾身是角子,見菩薩為一個人不良,害的天下人受苦,氣得角子鼓鼓的,角尖硬硬的,天兵天將伸手一捋,戳得手上鮮血直流,忙請示菩薩,菩薩說:“黃豆倒有些氣性,留它長,隻要不氣炸了肚子就罷。”直到現在,隻有黃豆角子還是從根結到稍,成熟的時候,隻要人收遲了,就會氣炸肚皮掉粒子。
從此,冬天再也不下幹麵了,代替幹麵下來的卻是不能吃的雪。人們直到現在還在罵那個喪盡天良的女人哩。
戴芝蓮講述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蘇州卷》
月亮為什麼有圓缺
葉誌文、蘭茂林、楊風軍采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小村莊裏的人得了一種傳染病,有個人病得很重,村裏的人就把他抬著放到一個很遠的山洞裏,又給洞裏放了很多食物。
一天,兩條蛇突然闖進這個山洞。這人病有點好轉,他坐著看見蛇進來了,趕忙拿著身邊的刀去砍。他一刀下去砍斷了一條蛇,另一條蛇用一根草在被砍的蛇身上一繞,這條蛇接上又複活了。他感到驚奇,就用刀把這兩條蛇都砍死,得到了這根草。原來這草名叫夏活草,他用這根草除了自己的病。
後來,這根複活草被月亮神搶走了。這個人就用麻杆做了個梯子,一直伸到天上,帶著一條狗上天去追。狗剛上去,他準備上時,梯子斷了,這人也被摔死了。狗上天後,為了給主人報仇,就經常出來咬月亮。咬一嘴,月亮就缺了。但月神得到了複活草,用草一繞,月亮就又圓了。
葉旭講述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寧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