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讓死者有那不朽的名(生與死)(2 / 2)

那是死者於這個世界最完美的謝幕。

在逝去的人離開的日子裏,生者要讓悲傷的情緒轉化為平靜的記憶,將眷戀的感覺轉化為淡定的懷念,繼續走下去。人生來心中便有一定的空間,逐漸會有一些人住進來,他們按照獨有的方式和風格設計裝修屬於自己的空間,就這樣心被慢慢的填充起來。在漫長的以後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意外——令人悲戚的還有令人無奈的——這些人中會有人逝去或以其他的方式離開,他們在他人心中建立的獨有的空間也會隨之定格並慢慢淡忘。淡忘並不是完全完全的遺忘,而是記憶的角落被時間貼上封條,逐漸淡化為一種無關事跡與細節的感覺。而後,生者還會認識新的朋友,收獲新的感情,心裏空空的感覺也會因新人的到來而得到撫慰,這般往複,是為“死者長已矣,來者猶可追”。

若真的將這種往複發揮到極致倒是一種難得的境界,而這種情境又似乎可以以一個不太好聽卻很貼切的詞來形容——“朝三暮四”,如此看來,竟不知道到底算是“多情”還是“薄情”了。事實上,人有著讓自己活得輕鬆快樂的本能——這種本能當然並不可恥,我們甚至可以稱之為自愛,恰恰是愛人的前提——麵對選擇的時候下意識做出的決定往往最能體現這種本能。離開的人即是永遠離開了,他無法察覺也就無從介意生者對他的執著或者淡忘。

選擇淡忘的是活著的人,使自己躲避憂傷的同時使死者得到安息,自我調節出淡定從容的心態。他們打著“離開的人也會希望看到我幸福”的名號,樂衷於尋求新的幸福。這樣的人心中所常駐的人更換相對頻繁,看上去健忘而冷漠。這樣的人一般習慣了身邊充斥著愛的感覺,有人離開時比較容易感動孤獨。也許有人會驚異於他們對曾經親近的人的淡忘速度,但是他們自己因善變而使身邊的愛從未缺失斷層,至少比不這樣選擇要快樂得多。

相反,選擇執著的也是活著的人,執意於意識中重塑逝者的形容,使其免於第二次死亡。他們癡妄地假設如若逝者並未離開會有怎樣的感受,在假設中將淡忘定義為背叛並深深鄙棄,寧可守著虛無的影子也不肯屈就他人。這樣的人淡忘與重新結交的周期相對長,長到一定程度時也許一生都來不及使心中空下的部分重新填滿。人們讚美他們的長情,他們自己也為自己的堅定而驕傲,被自己的專情所感動,由此獲得滿足的快感。

此二者,一者感情豐富一者感情純粹,一者自以為是一者自欺欺人,也算是各有千秋。似乎傳統意義上人們大多數推崇“從一而終”而鄙視“朝三暮四”,可是又有傳聞婚姻自由後越是感情恩愛的夫妻在一方去世之後另一方再婚的概率越高,由此也無從推測是哪一種人更多一些。淡忘還是執著,這個問題過於感性而無關道德,遂基本沒有對錯之分。無論是怎樣的決定,隻要不違背自己的內心,隻要能使自己快樂便是明智之舉。

以生者不朽的愛給予死者不朽的名,讓死者不朽的名成就生者不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