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耐得住寂寞,才能保持一個人的平常之心,方可在生動活潑、變幻多姿的社會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坐標和實現自我價值的著力點,才能一展自己的才華,才能蓄勢待發,最終躍出平凡,成就不朽功業。
若不能守住寂寞,就會這也看不慣,那也不順眼,怨天尤人,牢騷滿腹:或悲歎命運之苦,空懷憤世嫉俗之心,最終依然一無所有;或急功近利,妄自尊大,誇誇其談,不可一世,結果遇到重挫,就失去了銳氣、元氣而一蹶不振。
孤獨,並不是淒涼,更不是悲哀。農夫在孤獨中耕耘才有好的收成。十年寒窗的儒生,也一定是孤獨的。把生命和精力花在嘩眾取寵的閑聊和茶樓酒館的應酬,那才是真正的悲哀。有人說,孤獨,就是將最後的生命,生命中最後的力量留給自己,留給創造,在孤獨中尋求自我的價值,實現自我的價值。
善於孤獨,即能在心靈上找到一處“世外桃源”。它也是一種養生妙法。美國科學家作了長時間的調查發現,能忍受孤獨的人,往往能承受住生活的衝擊和磨難,並且患心髒病、高血壓病和癌症等與精神有關的疾病的幾率比一般人要少30%左右。
孤獨還利於自我設計自我塑造。可以說,孤獨既是生活中的一個“危機”,也是自我深思、自我完善的一個良機。因為,超越自我,超越時空的局限,投身於人類科學和文化創造,就會體驗到一種深刻的、高尚的、永恒的充實和快樂,就能進入幸福的美好境界。
堅實的功底、雄厚的實力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吹肥皂泡那樣輕而易舉地吹出來的,它是含辛茹苦的搏擊,是耐得寂寞的攀登,是汗水、精力、心血的凝聚。它是集中力量、傾心投入、超常努力、艱辛奮鬥後的饋贈。它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生命之光的折射和升華。
一往情深、勤苦專注於求知、增強自己的功底和才華,是人生交響樂中最可貴、最震人心弦的華美篇章。
人才是由社會培養出來的,天才則是由孤獨造就的。
當一個人靜靜的、不為外界的噪音所侵擾時,世界就會變得潔淨。在這種環境下,你可以遐思萬千,為構思的文章潤色,為創造的大廈添磚……你完全不用為瑣事雜務勞神,不用為人間不平而憂心,若能進入這種境界,你就能如在領略蘭花的幽香、菊花的高雅、荷花的純潔一般,尋覓到一個真實的自我。
有些名流,在取得某項優秀成果後,就耐不住寂寞了。有的人並不是用更多的時間做新的創造,去完善自己的建樹和學術體係,而是熱衷於編叢書、做顧問、當評委、忙應酬,盡管他們比當年奮鬥的條件優越得多,但其學術成就再也沒有隨之提高。
畫家劉海粟對一些喜歡湊熱鬧、“不甘寂寞”的人提出了忠告:“越怕寂寞的人,將來就會很寂寞。因為你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熱鬧場所,沒有時間讀書,沒有時間研究自己的學問,在熱鬧場中混到老,什麼成就也沒有。最後,社會不承認你,而且越老越寂寞,以後死得也寂寞。死後煙消雲散,誰又記得你這個不甘寂寞的人呢?”“許多卓越的書畫家,都是不寂寞的。很多在平時卻甘於寂寞,謝絕應酬,時間和精力都用在應該用的地方。”
在奮鬥者的心目中,孤獨,是一種美,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它與交際並不矛盾,兩者共同構成了現代人的兩大素質係統。如果說在人際交往中,能撿到佳美的貝殼和卵石,那麼在孤獨沉思中,就能真正獲得深藏於大海的瑰寶。
我們所說的孤獨、寂寞,並非消極的遁世之法,而是積極的人世之道。我們並非拒人於千裏之外,將自己囿於狹小的“螺絲殼”中,搞自我封閉、自我陶醉,而是放棄那些耗費青春和生命的繁文縟節,那些無聊的應酬和空費時光的閑扯及過度的娛樂,以集中精力,凝聚活力,專注於自己所鍾情的事業。
能進入孤獨境界的人,才有機會免於繁花鬧林的喧擾,沉潛思考,進入創造。能忍受寂寞的人,才有無限遼闊的精神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