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獲得充滿魅力的演講口才(6)(1 / 3)

如果你使用比較奇特的名字,而這是詢問得知的,你必須確定它們是否正確無誤的,必須確實了解自己使用這些名字的原因,而且隻能以一種友好的方式來提到它們,當然還應該有節製。

另外,就是你最好在演講中多使用“我們”、“你”,而不要使用第三人稱“他”、“他們”。這可以讓聽眾感覺是在親身參與,使聽眾維持在自我感覺的狀態中。我們在前麵已經指出,演講者如果想抓住聽眾的注意和興趣,這是不能忽視的一點。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用“你”這一稱呼。美國醫藥協會的健康教育組組長鮑爾博士一直很受聽眾的歡迎,他在無線電和電視演講中就常常采用這個技巧。有一次,他這樣對聽眾說:“我們都很想知道怎樣去選個好醫生,獲得最好的服務。那麼,既然我們都想從醫生那裏獲得最佳服務,是否我們也應該知道怎樣才能做個好病人?”

這短短幾句話,就把聽眾們惹惱了,誰想莫名其妙地成為一個病人?所以一旦使用不當,不僅不能幫助自己同聽眾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梁,還有可能造成分裂。

其實我們在演講的時候,如果能先找到一個與各位聽眾的共同點,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說服性的演講中,林肯就能找到與聽眾共同的讚同點,甚至在討論高度火爆的奴隸問題時,他也能找到這種共同的讚同點。一家中立的報紙在報道一場他的演講時這樣說道:“在一開始的半個小時裏,他的反對者同意他所說的每一個觀點。他便從那一點開始往前走,一點一點地,直到最後他幾乎把他們全都引入自己的欄圈裏了。”

在各種爭議中,不論分歧有多大,問題有多尖銳,總是會有某一共同點是能讓演講者和聽眾都產生心靈共鳴的。

大不列顛首相馬克米蘭向南非聯邦國會的兩院發表演講的時候,南非當局主張的是種族隔離政策,而他卻又不得不在立法團體之前陳述英國無種族歧視的觀點。他在一開始並沒有對這種基本歧異進行展望,而是一開始先強調南非在經濟上有了不起的成就,對世界有重大的貢獻,然後機智巧妙地提出個人觀點,而這個觀點是根據真誠的信念而來的。

當時他說:“身為不列顛國的一位普通公民,我渴望給予南非最大的支持和鼓勵,不過希望各位不要介意我的直言不諱:在我們領土上,我們正設法給予自由人政治前途。這是我們堅定的信念,我們無法在支持和鼓勵各位的時候不違反自己的信念。我認為,我們應當像朋友,不論誰是誰非,共同麵對一個事實,那就是當今之世,我們之間存在分歧。”

由此可見,不管一個人多麼堅決地想和演講者意見相左,像這樣的陳述,也會使他確信演講的開誠布公。要想使別人肯定你的演講,肯定你的說法,就要在演講中有真誠的感情和良好的性格,用真誠和魅力來感動別人。

羅馬著名的雄辯家昆提連說:“演講家是精於講話的好人。”他說的“好人”便是真誠與性格。

摩根也說,性格是獲取聽眾信任的最佳途徑,同時也是獲取聽眾信心的最佳途徑。

有技巧的演講者,一開始便能獲得許多認同的反應。他為聽眾設下心理的認同過程,使他們朝讚同的方向前進。就像撞球戲裏的彈子,將它往一個方向推動後,若欲使它偏斜,便須費些力量;但欲將它推回相反的方向,則要費更大的力量。

心理的形態在這方麵表現得非常明顯。當一個人真心說“不”時,他所做的不僅僅是他所說的這個字。他整個人都會收縮起來,進入抗拒的狀態。通常,他會有微小程度的身體上的撤退,或撤退的準備,有時甚至顯而易見:他的整個神經、肌肉係統都戒備起來,要抗拒接受。

但是,如果一個人說“是”時,是絕無撤退行為發生的。他的整個身體處在一種前進、接納、開敞的狀態中。因而,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能誘發聽眾說“是”,便有可能成功地捕獲住聽眾的注意力。

獲取“是”的讚同態度,是非常簡單的誘使他人的信服的技巧,然而,卻經常被人們忽視。人們常常理所當然地以為,如果一開始不采取敵對的態度,就不足以顯出自己的重要性,於是當激進派與保守派在一起開會時,一會兒工夫就會讓對方火冒三丈了。

所以,當你一開始便強調那些聽眾與你都相信的事情,然後再舉出一個恰當的問題,讓聽眾願聞其詳,接著再引導聽眾一起去尋找答案,這樣反而會更有利。在尋找的過程中,將你所見的清楚的事實,舉出陳列在他們的麵前,他們便會被你所引導,進而接受你的高論。而對於這種他們自己所發現的事實,他們更能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