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孔子對辦私學的設想(2 / 2)

具體起來就是:不是一個科目一天教到晚,從頭教到尾,一直到學會了為止!不是!而是!一次教一點,一天之內教授多種科目。上午學這個科目,下午學那個科目。再或者!上午教兩個科目,下午教兩個科目。或者!靈活安排教學內容。

這就是分類教學法。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學長帶學弟!你是學長,你不是學會了老師教的知識了?好!你可以幫助先生來教你的學弟!另外!就是同學們之間相互學習。你沒有學懂,但你可以在平時的時候向其他同學學習。大家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這樣!就可以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一個老師就可以教無數學生了。

關於學費問題,具體收多少?

一個學生養活先生一個月圓,一年十二個月圓,隻要收十二個學生,老師的生活就不成問題了。要是收二十四個學生,老師就可以養活一個家人了。要是收三十六個學生,老師的收入就可以養活兩個家人了。

如此類推!

事實上!任何學生養活老師一個月,是不成問題的吧?養活半年,也不是問題。

古代上學年齡普遍晚,一般都是十歲左右差不多懂事了才上學的。不象現代,三四歲就上幼兒園,七歲正式上一年級。那時的孩子,一般都能幫爹娘做事了。比如說照顧弟妹,洗衣做飯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既然父母願意送兒子來上學,一般都是有那個能力的。不說養先生一個月了,就是養半年、一年,也不成問題。不就養一個人,一張嘴而已。

具體收費多少?孔子還沒有決定。因為!他也拿不準!要是收費高了,招不到生源,怎麼辦?要是收費低了,他這個先生白忙活了還不算,他還要養家啊?

你想普及教育,是個不錯地想法,可誰來養活你呢?

所以!你必須收費!

哪裏有辦私學不收費的呢?

手藝人、工匠帶個學徒,還要免費給師父做幾年。師父要是覺得虧了,教了一個搶自己飯碗的人出來了,他還不讓你出師,不讓你單幹。

正是因為怕徒弟搶了師父的飯碗,一般手藝人、工匠都是家傳,不傳外人的。要是傳外人,就得簽定“終身協議”或者是什麼協議。你得一生跟隨師父,免費給師父打工。等到師父死後,你才可以另立門戶,等等規定。

當然!跟隨師父幹一輩子,師父一般都是給你開工資的,讓你能養家糊口,或者是略有積餘。

孔子辦私學普及教育,還有另外一個想法,那就是勤工儉學。對於那些家庭困難的學生,或者是有特殊情況的學生,可以考慮讓他們“勤工儉學”。

比如說,跟他以前一樣,幹幹儒生,給別人辦理喪事吹吹喇叭之類的事,也是可以掙一些錢的。

當然!遠遠不止這一項事業。

比如說!給別人打短工之類的,或者是手工製作之類的事。反正!能掙錢就行!

實在不行,幫人做苦力還不行?比如說!農忙的時候去幫人做農活。或者!承接一些手工藝活,讓學生晚上幹。既可以學一門手工藝,又可以掙錢交學費,甚至是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