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興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大意)孔子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就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裏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就不要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做到舉一反三,就不要再反複地給他舉例了。”
如果你是教師,就應該分析學生的不同資質,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這就叫因材施教。
如果你是學者,就應該選擇學術探討的對手,掌握談話的難易深淺,以免對牛彈琴,使對方不知所雲。
如果你是家長,就應該分析孩子的潛質,並善加引導,盡量將其引上一條適合其自身的道路,而不是一味強調大學、知識,雖然這些也很重要。
世紀之交的社會轉型必然帶動升學、就業和生存方式的轉變,跨世紀的一代麵臨的是複雜的人際關係、劇烈的生存競爭、頻繁的職業變動、下崗失業的威脅等現實問題,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規律,要求現代家庭首先要將孩子培養成一個能獨立生存的人,再努力將他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為藝術大師、專家學者、政壇新秀或世界冠軍,因材施教才能更符合人的成長規律,因此學會放棄在許多時候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也就是說,教育子女必須重視情商的培養。情商又稱情緒商數,它表達的是一個人控製自己的情緒、承受外來壓力、合理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工作、事業、愛情、婚姻、人際關係及整個人生的起落浮沉。
家長的最大願望莫過於孩子未來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而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能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與機遇,而中國目前的家庭教育往往重視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卻忽視了非智力因素對孩子命運的影響。這種缺乏全麵發展的家庭教育引發了孩子越來越多的情緒化問題,如離家出走、自殺、焦慮、厭學、厭食、孤僻、恐懼等,一些從北大、清華名牌學府出來的高材生,由於缺乏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質,缺乏在生活中承受社會挫折的應變能力,走上社會後同樣有不少人連最基本的工作都不能勝任。
因此,在開發少兒智力的同時,如何培養孩子自信、自重、百折不撓的品性,已成為現代家庭教育的焦點問題。
生存環境的變化、價值取向的調整必然引發教育模式的革命,這場育兒革命呼喚現代家庭走上智力開發和情商啟蒙教育並重的現代家教之路。
父母最怕孩子出事,最怕被老師叫到學校聽“批評”,最怕看到孩子不如人,但這都是育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