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8章 教育孩子要以引導為主(2 / 2)

即使你飽覽群書、未雨綢繆,很多事情也並不會像你預期的那樣順理成章。也許你會認為孩子應該自覺主動地學習,孩子應該對父母誠實,孩子應該懂事了……而最後的結果往往都是“不應該”式的埋怨:孩子不應該不會,孩子行動不應該這麼慢,孩子不應該這麼做……

為什麼呢?因為“應該”的事多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期望,是完美的假定。

麵對孩子的“過錯”,許多成人善用的方式是“動武”與“軟禁”。在苦口婆心的勸說變得“蒼白無力”後,往往就會條件反射地想起“不打不成才”的古訓。孩子被“打”後幾日難得的“乖巧”更增添了“動武”的意義。但很多時候,“動武”隻讓孩子記住了“痛”,而忘記了“痛的根本原因”。父母隻強調“以後還做不做”,卻忘了教給孩子“以後怎樣做才好”。如果日後又犯了錯,孩子還可能因為“痛”而“說謊”,這樣一來非但未解決前麵的問題,還讓孩子多了一個讓父母“深惡痛絕”的毛病。

因此,麵對孩子的“過錯”,請慎“動武”,憤怒時的打罵,最大的好處可能隻是出了口氣,但害處卻是無窮無盡的。

“軟禁”則是父母將孩子“監控”起來:孩子做作業,父母在旁邊陪;孩子要出去,父母陪伴左右;孩子去學校,父母變“密探”。總之,為了避免孩子“犯錯”,盡可能不讓他單獨行動。結果是“孩子沒有主動性”,“孩子連基本的時間觀念都沒有”,“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沒有父母在,不管做什麼都一塌糊塗。那麼到底該怎樣對待孩子的“過錯”呢?

其實,“過錯”在孩子的成長中有著很大的意義。孩子“犯錯誤”,是因為他們“無知”。“過錯”隻是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采取的不恰當的方式。比如:孩子因為考試失敗而對父母說謊,隻是因為他不想挨批評甚至挨打,而且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法;孩子不能按時完成功課,隻是沒有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孩子愛看電視,隻是沒有找到更有趣的事做……所以孩子有了“過錯”,實際上是在提醒父母,要在哪一方麵去引導他,教給孩子合理的做事方式,比一時氣急痛打一頓或者幹脆取消孩子的“獨立性”有效得多。

在孩子的成長中,請允許“過錯”發生,請包容“過錯”,先不要發怒、失望與傷心;請放棄完美的構想,而應拿出實實在在的建議。如果您不能接受孩子的“過錯”,孩子也不會接受您“應該”式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