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大意)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不要離家遠行。如果非要出外遊曆的話,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在當今天交通便捷的時代,“父母在,不遠遊”似乎已成了荒唐可笑的言論。
然而,古人交通不便,音訊難通,不像今天從南疆到北國飛機可當天打來回,手機漫遊全國,隨時可以打一通回家。那時遠遊在外,少說也是一年半載,萬一父母急病或緊迫有事,難以召回,往往誤了大事,甚至還錯過了給父母送終的時機。所以,“父母在,不遠遊”並不是無稽之談,而是要求做子女的要時時不忘孝敬父母的義務,在安排自己的活動時要想一想父母在家的實際情況,加以合理的調整。
何況,即使在當今時代,離家遠遊的人不也是一日一通電話嗎?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是為了使家裏人放心而已。可見,人之常情,古今並沒有什麼不同。
所以,至少“遊必有方”在今天看來還是適宜的。
孔子剛生下來父親就死了,十幾歲時母親又死了,對母愛的無限追戀,對父親的無限渴望使他深刻了解父母對人類成長的重要性。
很多人離開家鄉去外麵打天下,有的成功了,有的沒成功,都無一例外地蹉跎了歲月。他們或因成功而忙碌,沒有時間看父母;或因一事無成而羞於見爹娘。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奇怪而又殘酷無比的普遍現象:他們一去無回,等終於有一天回到家中一看,才發現父母老了,病了,甚至已經永遠的離開了他們。
這是多麼慘痛的教訓,這時他們才知道什麼叫“子欲養而親不待”。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做子女的就應該多愛父母,多想父母,多回家看父母!
其實,孔子強調“孝”的重要性,這是對父母的尊重,也是對我們人生起源的嚴肅思考,更是對自我的肯定。愛父母才能愛自己。在哲學家與科學家看來,每個人與自己的父母其實比想象的更接近。因為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因此對父母好不僅是一種回報,更是為了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