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美德不會從娘親肚子裏遺傳下來(1 / 1)

第一章立世如斯:德如茗香,曆久彌新

第1節美德不會從娘親肚子裏遺傳下來

美德是逐漸培養出來的,大人物是自我訓練出來的。世界上從沒有一個人純靠天賦,在娘親肚子裏便與眾不同,生下來便胸懷大誌。

生命本身是美麗的,“充內形外之謂美”。人的美麗可愛,更重要的是取決於他的精神麵貌。正如托爾斯泰所說的:“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永遠是年輕美麗的。德行之美,能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來,才能使美麗永駐。

但德行之美並不像容顏之美是天生的、可以遺傳的。柏楊先生曾說:“美德是逐漸培養出來的,大人物是自我訓練出來的。世界上從沒有一個人純靠天賦,在娘親肚子裏便與眾不同,生下來便胸懷大誌。”美德的養成,永遠需要從零開始,一點點地積累、一點點的培養,才能漸有所成。

美國的首任總統華盛頓曾說:“在我的一生中,能讓我佩服的人隻有三位。第一位是本傑明?富蘭克林,第二位是本傑明?富蘭克林,第三位還是本傑明?富蘭克林。”得到華盛頓如此讚譽的本傑明?富蘭克林,不僅因為他是美國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不僅因為他曾參與起草並簽署《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不僅因為康德稱讚他是“第二個普羅米修斯”,也不僅因為英國著名作家D?H?勞倫斯稱他是“美國最偉大的先驅者之一”。而是,這位被稱為“美國革命之父”的人,在偉大的革命風雲中,不斷地錘煉自己的膽識、智慧、堅韌和謙遜,為他自己和革命注入了美德的基因。

本傑明?富蘭克林出生於一個貧困的家庭,少年時僅讀過兩年小學便被迫輟學了,但他最終卻成為世人所仰慕的導師,原因就在於,他一生都在進行著自我品德的培養。因為他發現“當我小心謹慎地防備著某一缺點時,卻出乎意料地冒出來了另外一個錯誤。習慣的惰性總會乘人不備,而人們的習性往往強於理性。”為了不至於在習性的輪回中盤旋,他確定了自己的道德追求:希望能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卻不犯任何一點過錯。征服自己所有的邪惡,不論是天性、習慣的缺點,還是交友不善可能導入的誤區。

富蘭克林向著這個追求努力奮鬥,他為自己製定了一個“美德計劃”:

(1)節製:食不過飽,飲不過量;(2)緘默:避免閑談,言必有益;(3)秩序:物歸其所,事需限期;(4)決心:當做必做,堅持完成;(5)節儉:節省花費,花必有值;(6)勤勉:珍惜時間,做有益事;(7)誠實:真誠待人,言行一致;(8)正直:多行善事,不損他人;(9)中庸:容忍為先,不走極端;(10)整潔:衣著整潔,居所清潔;(11)平靜:臨危不懼,處亂不驚;(12)節欲:少行房事,修身養性;(13)謙遜:效法耶穌,蘇格拉底。

富蘭克林為了更切實有效地實施自己的“美德計劃”,他專門做了一個計劃實施狀況的記錄本,將每一種美德都寫入其中,而且每種美德占據一頁的位置,隻要發現自己有違反美德的行為,就在相應的位置上做好標記。他甚至對每種美德進行一周的嚴密監控,13周為一個周期,循環往複,一年便有四個周期。

在不斷的自我要求與嚴密監控中,記錄本上的標記越來越少,富蘭克林的美德也隨之不斷提升,從而創造了一個不朽的神話。

在那個貧困的家庭中,不論富蘭克林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也不論他的父母給予他的是什麼樣的教育,成就這位偉人德行的始終是他自己。或許年少的他曾經從別人那裏看到過許多的美德與善行,那也僅僅隻是看到而已,是不會轉移到他身上的。富蘭克林是通過他所製定的“美德計劃”才一步步地走上偉人之路的。

本傑明?富蘭克林對青年們說過:“如果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想要興旺發達,那麼,除了真誠廉潔的品質以外,再沒有更好的資本了。”他用自己的人生證實了這一點,他的成就源於他的美德,而他的美德則源於他的不斷自我培養。

美德似碑,默然聳立,感召他人;美德像冰,高潔無瑕,淨化心靈;美德如河流,愈深愈無聲,潤澤精神的家園。但美德又與碑、冰、河流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它如同能力一樣,是永遠不能繼承的“財富”,不能通過遺傳獲得,它永遠都需要“自立門戶”,從頭開始,而且絕非一朝一夕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