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拒絕良知的背叛,有所為有所不為(1 / 1)

第一章第2節拒絕良知的背叛,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為有守,固然困難,而決定什麼應該“為”,什麼應該“守”,更屬一種智能,是非成敗,定於一刻。

一個人在小事上都不敢堅持原則、擇善固執,反而譏諷堅持原則、擇善固執的人是好事之徒。溫柔敦厚遂成了懦夫的遮羞布,也成了認真的哭喪棒。遇到大事,他怎敢挺身!

柏楊先生曾說“想當年劉備先生臨死前,留了兩句話給他的兒子,那兩句話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兩句平淡的話,可以囊括基督教全部聖經,僅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就是一種‘有所不為’的精神,這精神是一種高貴情操。在‘為’、‘不為’之間,衡量出一個人的品質。而且不但可以用之衡量他人,也同時可以用之衡量自己。”

劉備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早已被人們所熟知,其中的“為”與“不為”所體現的正是人內心的良知與底線。天下的事情有可為也有不可為的,既有應該做的,也有不應該做的,中間是大有文章,很是不同。人做什麼並不重要,關鍵在於他能否堅持自己的原則。正如柏楊先生所言:“有為有守,固然困難,而決定什麼應該‘為’,什麼應該‘守’,更屬一種智能,是非成敗,定於一刻。”

一個品行正直的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是不會做違反良知和道義的事情的。

在美國南北戰爭的一場戰役中,南方奴隸主率領的軍隊把薩姆特堡包圍了。北方軍隊的一個陸軍上校接到命令,讓他保護軍用的棉花,他接到命令後對他的長官說:“我不會讓一袋棉花丟失的。”

沒過多久,美國北方一家棉紡廠的代表來拜訪他,說:“如果您手下留情,睜一眼閉一眼,您就將得到5000美元的酬勞。”

上校痛罵了那個人,把廠長和他的隨從趕出去,說:“你們怎麼想出這麼卑鄙的想法?前方的戰士正在為你們拚命,為你們流血,你們卻想拿走他們的生活必需品。趕快給我走開,不然我就要開槍了。”那個廠長見勢不妙,就灰溜溜地逃走了。

戰爭為南北兩地的交通運輸帶來了阻礙,許多南方農場主生產的棉花運不到北方,因此,又有一些需要棉花的北方人來拜訪他,並且許諾給他1萬美元的酬勞。

上校的兒子最近生了重病,已經花掉了家裏的大部分積蓄,就在剛才他還收到妻子發來的電報,說家裏已經快沒錢付醫療費了,請他想想辦法。上校知道這1萬美元對於他來說就是兒子的生命,有了錢兒子就有救,可他還是像上次一樣把賄賂他的人趕走了。因為他已經向上司保證過:“不會讓一袋棉花丟失。”

又過不久,第三撥人來了,這次給他的酬勞是2萬美元。上校這一次沒有罵他們,很平靜地說:“我的兒子正在發燒,燒得耳朵聽不見了,我很想收這筆錢。但是我的良心告訴我,我不能收這筆錢,不能為了我的兒子害得十幾萬士兵在寒冷的冬天沒有棉衣穿,沒有被子蓋。”

那些來賄賂他的人聽了,對上校的品格非常敬佩,他們很慚愧地離開了上校的辦公室。後來,上校找到他的上司,對上司說:“我知道我應該遵守諾言,可是我兒子的病很需要錢,我現在的職位又受到很多誘惑,我怕我有一天把持不住自己,收了別人的錢。所以我請求辭職,請您派一個不急需錢的人來做這項工作。”

他的上司非常讚賞他誠實正直的品性,最終批準了他的辭職申請,並且幫助他籌措了資金來支付醫藥費。

麵對如此的誘惑,陸軍上校能始終堅持道義和良知,孔子說的“從吾所好”在他身上完美地體現了出來,從他身長我們看到了正義之光。而生活中的許多人卻不禁令人汗顏,“一個人在小事上都不敢堅持原則、擇善固執,反而譏諷堅持原則、擇善固執的人是好事之徒。溫柔敦厚遂成了懦夫的遮羞布,也成了認真的哭喪棒。遇到大事,他怎敢挺身!”

試想一個在公交車上目睹竊賊作案卻保持沉默的人,在麵對更強大的邪惡勢力時,如何能做到不向惡勢力低頭;試想一個會為了少許錢財而出賣信息的人,在更多的財富誘惑時,如何能保證不出賣朋友,甚至是自己……

君子身處世間,心中都應該有一個準則:天下事有的可為,有的不可為;有的應該做,有的不該做。“有所為”與“有所不為”,實際上是一種浩然正氣。該做的做,麵對任何阻撓也一往無前;不該做的不做,麵對再大的誘惑也永遠拒絕良知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