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5節寬容的力量遠勝報複
報複會引起再一個報複,寬恕的力量,往往超過報複。
寬容和氣度,不是天生的,而是高度的智慧和高度的自我克製。古語說:“宰相肚裏可撐船。”因為隻有胸襟開闊眼光銳利的人,才有運用智慧的能力。
屠格涅夫曾說過:“生活過,而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的。但是誰能說是不需要寬容的呢?”我們每天都在經曆著生活,過錯總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一直將生活繼續下去,是因為別人總是用一種寬容的心態在包容我們的過錯。而我們所能做出的回應,就是用一顆寬容的心去麵對自己遇到的人和事。
我們不能抱著“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心態去麵對一切,正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隻有用寬恕消弭怨懟,才能讓報複止於現在。正如柏楊先生所說:“報複會引起再一個報複,寬恕的力量,往往超過報複。”
天剛破曉,朱友峰居士興衝衝地抱著一束鮮花及供果,趕到大佛寺想參加寺院的早課,誰知才一踏進大殿,左側突然跑出一個人,正好與朱友峰撞個滿懷,將他捧著的水果撞翻在地。朱友峰看到滿地的水果,忍不住叫道:“你看!你這麼粗莽,把我供佛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怎麼給我一個交代?”
這個名叫李南山的人,非常不滿地說道:“撞翻已經撞翻,頂多說一聲對不起就夠了,你幹嗎那麼凶?”
朱友峰非常生氣:“你這是什麼態度?自己錯了還要怪人!”接著,彼此咒罵,互相指責的聲音此起彼落。
廣圄禪師正好從此經過,就將兩人帶到一旁,問明原委,開示道:“莽撞的行走是不應該的,但是不肯接受別人的道歉也是不對的,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為。能坦誠地承認自己的過失及接受別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舉止。”
廣圄禪師接著又說道:“我們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協調的生活層麵太多了,如:在社會上,如何與親族、朋友取得協調;在教養上,如何與師長們取得溝通;在經濟上,如何量入為出;在家庭上,如何培養夫妻、親子的感情;在健康上,如何使身體健全;在精神上,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各方麵協調好了,才不會辜負我們可貴的生命。想想看,為了一點小事,一大早就破壞了一片虔誠的心境,值得嗎?”
李南山先說道:“禪師!我錯了,實在太冒失了!”說著便轉身向朱友峰道:“請接受我至誠的道歉!我實在太愚癡了!”朱友峰也由衷地說道:“我也有不對的地方,不該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實在太幼稚了!”
廣圄禪師的一席話,終於感動了這兩位爭強好鬥之人。
確實,隻有寬容才能化解世間的仇恨,隻有寬容才是慰藉心靈的良藥。不僅如此,寬容還是一種智慧,柏楊先生說:“寬容和氣度,不是天生的,而是高度的智慧和高度的自我克製。古語說:‘宰相肚裏可撐船。’因為隻有胸襟開闊眼光銳利的人,才有運用智慧的能力。”能寬容別人的人,不隻是給別人一次機會——同時也是給自己一次機會,收獲快樂的機會。心中充滿怨懟的人,會感覺整個世界都是與他對立的,必定無法快樂,而如果以寬容麵對時,這種對立感自然便會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友好與快樂,甚至還可能更多。
一次,楚莊王宴請群臣,讓大家不分君臣落座,正當大家飲酒盡興之際,一陣風吹來,把燈火熄滅,頓時全場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這時,有一個人趁天黑之機,調戲楚莊王的愛姬,愛姬十分機智地扯下了這人的冠纓,並告訴楚莊王說:“請大王把燈火點燃,隻要看清誰的冠纓斷了,就可以查證誰是調戲我的人。”
群臣亂成一片,以為定會有人喪命,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楚莊王卻宣布:“請大家在點燃燈火之前都扯下自己的冠纓,誰不扯斷冠纓,誰就要受罰。”燈火再燃起,群臣都已經拔去了冠纓,自然無法查出那個調戲愛姬的人,大家都舒了一口氣,又高興地娛樂起來。
兩年以後,晉軍攻打楚國,有一名將軍勇往直前,殺敵無數,立了大功。楚莊王召見他,讚揚他說:“這次打仗,多虧了你奮勇殺敵,才能打敗晉軍。”這個將領淚流滿麵地說:“臣就是兩年前在酒宴中調戲大王愛姬的人,當時大王能夠重視臣的名譽,寬容臣的過錯,不處罰臣,還給臣解圍,這使臣感激不盡,從那以後,臣就決心效忠大王,等待機會為大王效命。”
楚莊王用無意間的寬容換來了一位誓死效忠的大臣,這可以說是個意外的收獲,但若沒有寬容,這一切都無法實現。
“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恕。”安德魯?馬修斯在《寬容之心》中如是說。學會寬容別人,以博大的胸襟包容別人的齟齬、排擠甚至是誣陷,會發現自己的內心如同那隻踩扁了紫羅蘭的腳,香氣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