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7節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
缺少智能的人最大的特色是特別自私,一直擴張自己的空間,從不去想別人,也從不去看別人:正義、理想、親情、友情,以及羅曼蒂克的高雅情懷,隻有在有助於他獲得現實利益的時候,他才重視。否則,不過一句虛話。
有聰明而沒有智能的人,最後不一定都倒黴到被殺,但可以肯定:他所渴望得到的東西,往往一輩子也得不到。自私的程度,也就是痛苦的程度。
“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這是對人生的一種呼喊與渴求,柏楊先生也深有同感,他說:“缺少智能的人最大的特色是特別自私,一直擴張自己的空間,從不去想別人,也從不去看別人:正義、理想、親情、友情,以及羅曼蒂克的高雅情懷,隻有在有助於他獲得現實利益的時候,他才重視。否則,不過一句虛話。”“有聰明而沒有智能的人,最後不一定都倒黴到被殺,但可以肯定:他所渴望得到的東西,往往一輩子也得不到。自私的程度,也就是痛苦的程度。”
自私的人,時刻在想著自己,而忽略了世間的其他人。他們總是認為整個世界就是為了他而存在,地球也是為了他而旋轉的。
從前有一個人,經過長途跋涉,非常疲乏和幹渴。他看見一條竹筒連成的水道淌出清清的細流,就趕緊跑過去捧水便喝。喝飽後,他滿足地對竹筒說:“我已經喝夠了,水就不要再流了。”他說完後,發現水依然細細地流著,心中發起了火,“我說我喝完了,叫你不要再流,為什麼還流?”有人見到他這個樣子,暗自發笑,上前開導說:“你真沒有智慧。你自己為什麼不離去,反叫水不要流呢?”
希望那些水隻為自己而流,不過是自私心理在作祟。無論是誰,都會有私心,這是人類天性中的缺陷,但這種缺陷並非無藥可救。即使我們無法做到“舍棄小我,成全大我”,但基本的仁愛也是應該有的,它可以幫助人們摒棄私心,它可以讓人們明白:自己對別人的態度,就是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很多時候,我們無需專門地去為別人做些什麼,隻要在想到自己的同時能想到別人,那麼私心就已經開始遠離,而一種共贏的局麵就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
有一個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這時候旁邊有人說:“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僧人被那個人的話吸引了,等那個打燈籠的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你真的是盲人嗎?”
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到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的!”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打燈籠呢?是為了迷惑別人,不讓別人說你是盲人嗎?”
盲人說:“不是的,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變成了和我一樣的盲人,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著燈籠出來。”
僧人感歎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來你是為了別人!”
盲人回答說:“不是,我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為什麼呢?”
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人碰撞過?”
僧人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照亮了別人,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到我了。”
打著燈籠的盲人,可能並沒有站在“為人民服務”的立場上思考過用燈光照亮路人,但顯然他與那些自私者不同,當他知道正常的人們到了夜晚便也和他一樣看不見東西時,他站在正常人的立場上想到了打燈籠的辦法,這樣在別人看清路況的同時,也使人們不再撞到別人了,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將自己心中的光亮與別人共享,才能驅散整個世間的黑暗;讓鄰居的花圃裏也種上與自己同樣高貴的花卉,才能使整個世界充滿芬芳。柏楊先生用他的筆觸,將自己心中一點一滴的感悟書寫成冊,隻為與人分享、與人共勉、與人共進步,當他提筆寫下第一行字的時候,就已經摒棄了自私。
隻有無私才是保持友誼的秘密,也是營造仁愛氛圍的唯一方法。愛默生曾提醒我們:“要做一個為後來者開門的人,不要試圖使世界成為死巷。此生最美妙的報償就是,凡真心幫助他人的人,沒有人不幫助自己的。”隻有願意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幫助。趕快把心中的自私驅逐出境,讓無私的陽光照遍每一個角落,千萬別讓自私成為人生唯一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