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8節莫將自己的“鞋子”套在別人腳上
人們如果能不堅持用自己的標準——尤其是連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去要求別人(不管他年輕年老,也不管他是男是女),大家都有福。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在哪裏呢?“周”是包羅萬象,一個圓圈,各處都統一,一個君子的為人處世,就應該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經常將別人與自己作比較,看他順眼就對他好,不順眼就反感他,就是“比”。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樣,就容易流於偏私。“比而不周”,隻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麼事都以“我”為中心、為標準,不是真正的君子所為。
柏楊先生說:“人們如果能不堅持用自己的標準——尤其是連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去要求別人(不管他年輕年老,也不管他是男是女),大家都有福。”這便是“周而不比”。
現實生活中,總是有很多人對別人的要求遠遠超過對自己的要求,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卻非要求別人做到不可。
一位哲學家在海邊目睹一條船遇難。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部溺死了。他痛罵上蒼不公道,隻因為一位罪犯正好乘坐這條船,竟然讓眾多的無辜者受害。
當哲學家正陷入這種苦惱之際,他發覺自己被一大群螞蟻圍住,原來他站的位置距離螞蟻窩不遠。這時,有一隻螞蟻爬到他身上並叮了他一口,他立刻用腳踩死所有的螞蟻。
天神在這個時候現身,並用他的拐杖敲著哲學家的腦袋說:“你既然以類似上蒼的方式對待那些可憐的螞蟻,難道你還有資格去批判上蒼的行為嗎?”
這位哲學家就如同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一些人一樣,他們在評判別人時,總能頭頭是道,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可是當自己身陷其中,成為當事人時,就忘記了自己曾經說過的話,犯了與別人同樣的錯誤。
人是感性的動物,對待事物,處理事情往往以看到的景象,依照自己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來判斷,因此對待別人與要求自己就有了雙重的標準。表現在工作中,一方麵是用放大鏡來觀察他人的行為,說三道四,評頭論足;另一方麵卻用顯微鏡觀察自己放縱自己的行為,毫無標準可言。很多時候,我們都已經習慣了按照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卻忽略了這個標準隻是自己的,甚至是連自己都無法達到的一個標準。對別人的要求與標準降一點,再降一點,用孔子說的“薄責於人”來要求自己的行為,一切都會變得圓滿很多。
美國著名的人際關係學家卡耐基和許多人都是朋友,其中包括許多被人認為是孤僻、不好接近的人。有人十分奇怪卡耐基的想法:“我真搞不懂,你怎麼能忍受那些怪人呢?他們的生活與我們一點都不一樣。”卡耐基回答:“他們的本性和我們是一樣的,隻是生活細節上難以一致罷了。但是,我們為什麼要戴著放大鏡去看這些細枝末節呢?難道一個不喜歡笑的人,他的過錯就比一個受人歡迎的誇誇其談者更大嗎?隻要他們是好人,我們不必如此苛求小處。”
卡耐基不愧是人際關係學大師。其實,每個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優點與缺點共存,美麗與醜陋俱在。與人相交,要看好的方麵,至於一些小節,諸如生活習慣之類,盡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服裝界有名的商人史瓦茲是一個“薄責於人”的經營者,他的成功就和這個品格有莫大的關係。史瓦茲剛入服裝行業的時候,有一次他拿著樣衣經過一家小店,卻無緣無故地被店主譏諷嘲笑了一通,史瓦茲並未反唇相譏,而是誠懇地請教,店主觀點獨特,史瓦茲大驚之下,願高薪聘用他。原來這家小店的店主居然是一位極其突出的服裝設計師,隻是因其自詡天才、性情怪僻而與多位上司鬧翻,一氣之下發誓不再設計,改行做了小商人。史瓦茲弄清原委後,三番五次登門拜訪,誠心請教,這位設計師憤然拒絕,出言不遜,史瓦茲毫不氣餒,常去看望他,終於和他成為朋友,進入了史瓦茲的服裝公司,幫助史瓦茲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服裝帝國。
每個人的個性、特點不同,任何時候都不要以自己的標準苛求他人,求大同存小異,才是為人處世的智慧所在。英國有一句諺語說得好:“要想知道別人的鞋子合不合腳,穿上別人的鞋子走一英裏。”工作中和生活中因為某件事情和別人發生了衝突,你應當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你想要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別人。可以想象,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的要求寬鬆一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氛圍就會輕鬆愉快許多。相反,我們麵臨的隻有無盡的誤會和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