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切除嫉妒的毒瘤,扭曲的心靈才能痊愈(1 / 1)

第四章第1節切除嫉妒的毒瘤,扭曲的心靈才能痊愈

實際上妒不僅是萬惡之首而已,簡直是萬惡之源,不要說染上了一點,就是望一眼都能使人發癲。

嫉妒是一種強烈的情感,一旦發動,就如癡如狂,如聾如盲。嫉才更是千古以來最大的醜劇,也是最大的悲劇。

嫉妒是人心頭的一顆毒瘤,它會混亂人的心性。在柏楊先生看來,妒是一種極具毀滅性的事物,其威力甚至超過世間現有的一切武器。他認為:“實際上妒不僅是萬惡之首而已,簡直是萬惡之源,不要說染上了一點,就是望一眼都能使人發癲。”

那麼,何謂嫉妒呢?心理學家認為,嫉妒是由於別人勝過自己而引起情緒的負性體驗,是心胸狹窄的共同心理。黑格爾說:“嫉妒乃平庸的情調對於卓越才能的反感。”

嫉妒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養成的。嫉妒有三個心理活動階段:嫉羨——嫉優——嫉恨。這三個階段都有嫉妒的成分,而且是從少到多。嫉羨中羨慕為主,嫉妒為輔;嫉優中嫉妒的成分增多,已經到了怕別人威脅自己的地步了;嫉恨則把嫉妒之火已熊熊燃燒到了難以消除的地步。這把嫉恨之火,沒有燃向別人,而是炙烤著自己的心,使自己沒有片刻寧靜,於是便絞盡腦汁去想方設法詆毀別人,這就使他形神兩虧了。嫉妒實質上是用別人的成績進行自我折磨,別人並不因此有何遜色,自己卻因此痛苦不堪,有的甚至采用極端行為走向犯罪深淵。據某公安部門調查,每年因嫉妒造成犯罪案件的占整個刑事案件的10%。近年來在一些高等學府裏,因嫉妒而投毒、寫匿名信的已屢見報道。

“嫉妒是一種強烈的情感,一旦發動,就如癡如狂,如聾如盲。嫉才更是千古以來最大的醜劇,也是最大的悲劇。”在這種強烈的情感麵前,即便是修行者也會陷入它布下的陷阱之中。

一群魔鬼到處引誘人,和上帝爭奪靈魂。這時有一個修道士,對上帝十分誠實,道行很深。魔鬼們都下了賭注,看看誰能把他從上帝手中奪過來。於是魔鬼們輪番上陣,分別用名利、情欲、恐懼和死亡等來試探這位修道士,但全都沒有得逞,個個無功而返。

魔王聽說了這件事,想顯一顯身手,就對這一群魔鬼說:“你們這些方法都太笨了,隻能對付那些道行淺薄的人。退到一邊去,看我怎樣對付他!”

於是魔王走到那位修道士身邊,修道士正在進行禱告,魔王在他耳邊輕輕地說:“你的同門師弟已經當上主教,你聽說了沒有?”

“呼啦”一聲,修道士手中的《聖經》掉到了地上,他那原本莊嚴肅穆的麵容,刹那間變了顏色,罩上了一層陰影。魔王的詭計成功了。

抵製住名利、情欲、恐懼和死亡等威逼利誘的修道士,在嫉妒麵前敗下陣來,可見,嫉妒威力之大。

對那些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這便是嫉妒。它是一種低級趣味,是人性殘存的動物性。許多動物的本性是嫉妒的,一隻狼可以把搶獵物的同類咬死。在私有製的社會裏,人們弱肉強食,爾虞我詐,使人保留動物式的嫉妒心理。《三國演義》中的周瑜臨死時對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就是有我沒你的嫉妒加仇恨。

從另一個方麵來看,其實嫉妒是無能者的“專利”,他們自己不求上進,又怕別人超過自己,似乎別人成功了就意味著自己失敗,最好大家都是矮子才能顯示出自己的高大。這是一種十分有害的腐蝕劑,這些人的骨子裏充滿了“怠”與“忌”,無論對己、對社會、對國家的發展都是十分有害的,正如荀子所說:“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一個被嫉妒心支配的人,一定是胸無大誌、目光短淺、不求上進的人;一個嫉妒成風的單位,一定是正氣不旺、邪氣盛行、先進不香、落後不臭的單位。

弗朗西斯?培根說過:“猶如毀掉麥子一樣,嫉妒這惡魔總是在暗地裏,悄悄地毀掉人間美好的東西!”猶如劇毒一般的嫉妒,總是會讓世間的一切都變成了最大的醜劇。被嫉妒所困擾的人,如果不及時地從嫉妒的牢籠中逃離出來,人生也必定會變成一出醜劇。

把嫉妒變成競爭的動力,在關注別人的優勢時,回過頭看看自己的優勢之所在,如此便能使原本失衡的心理獲得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能穩定情緒和情感。如果想要徹底地擺脫嫉妒這個惡魔,那就朝著自己所期望的目標努力,將那種如癡如狂的妒,化作不斷前進的燃料,這樣便能將一出醜劇,演變為充滿活力的奮鬥史詩。淡看非議:名利如浮雲,洗盡鉛華方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