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6節“安貧樂道”,靜享人生
因為安全感是一種心理狀態,所以永無止境,身無一文時,覺得一千元便安全啦;等到有一千元時,便覺得必須有一萬元才安全;等到有一萬元時,又覺得非十萬元不可。錢數永遠是安全感的十分之九,錢再多,它可以很接近安全感,但卻一輩子都不能滿足安全感,狂追下去的結果,永遠達不到目的,反而弄得心如刀割。
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那麼,衡量人生的標準難道就是“利”嗎?那些為了利而舍生的人,為了利而舍義的人,為了利而舍棄人格的人,顯然並非人們所推崇的。用一種世俗的話來說:我們努力賺錢,不過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究竟有多少錢,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究竟更好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人們始終無法給出標準答案。
將自己的生活完全交給工作,讓自己變成一個百分百的工作狂,即使是賺了許多錢,又如何?最多也不過是個賺錢的機器而已。將自己的原則一降再降,讓自己變成一個十足的趨利者,即使是獲得了許多的財富,又如何?最多也不過是財富的附庸而已。將自己的開銷一減再減,讓自己變成一個完全的守財奴,即使是有座金山藏於家中,又如何?最多也不過是個如葛朗台般的錢奴而已。
其實,人們追求的更好的生活,時刻都在身邊。孔子曾說:“顏回這個人有賢德啊,每天吃的是一盆白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地方,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但是顏回卻仍然不改變他的樂觀,照舊追尋那個奇妙的道。顏回確實很有賢德啊。”現實生活中,幾乎已找不到過得比顏回還艱苦的人了,卻又有幾個過得像顏回一樣開心的呢!這正是孔子所推崇的賢德,而這一賢德的核心便是“安貧樂道”。
《後漢書?楊彪傳》中談到:“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梁實秋在《雅舍小品?圖章》中也說過,“安貧樂道的精神之可貴更難於用三言兩語向唯功利是圖的人解釋清楚的了。”“安貧樂道”就是不要太奢侈,尤其在艱難困苦中,不要有過分的滿足奢侈的要求。與其在名利的海洋中拚命掙紮,何不在滿足的沙灘上安享人生!下麵一個漁夫與銀行家的對話,便隱含著此種深刻的哲理。
銀行家在一個沿海小漁村碰到了剛剛靠岸的一艘小漁船,船上隻有一個漁夫,卻載著幾條大的金槍魚。銀行家誇獎漁夫捕魚的本領好,並且問他捕到這些魚需要多長時間。
漁夫回答說:“要不了多長時間。”
銀行家接著問:“那為什麼不多幹一會兒,多捕一些魚呢?”
漁夫說:“這些魚足夠一家人吃的了。”
銀行家又問道:“那你剩下的時間都做些什麼呢?”
漁夫說:“我睡個好覺,釣釣魚,陪我的孩子玩耍,陪陪我的妻子瑪麗亞,每天晚上我都會到村子裏去,和朋友們吃吃飯,彈彈吉他。我的生活非常充實。”
銀行家說:“我是哈佛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也許我可以幫助你。你應該花更多的時間捕魚,掙錢買一艘更大的漁船,用大漁船掙來的錢再買更多的漁船,你就擁有一支船隊了。你不用再把自己打來的魚賣給中間商,而是直接賣給加工商,或者自己做批發零售。你可以離開這個小村子,到墨西哥城,然後到洛杉磯、到紐約,讓公司的業務發展壯大。”
漁夫問道:“但是這要花多長時間呢?”
銀行家回答:“大約15到20年吧。”
“然後怎麼樣呢?”
銀行家笑了笑說:“到時候你就可以申請上市,向公眾出售公司的股份。你會成為富翁,擁有數百萬財產。”
“數百萬……然後怎麼樣呢?”
銀行家說:“你就可以退休了。你搬到海邊的一個小鎮上,可以一覺睡到下午,釣釣魚,陪孩子們玩耍,陪陪妻子,每晚到鎮上和朋友們吃吃飯,彈彈吉他。”
漁夫回答說:“難道這些不是我現在就已經在做的事嗎?”銀行家無言以對。
什麼是衡量人生成功的標準,是財富、是權利,還是享受一份粗茶淡飯的寧靜日子?其實,生活有時就是一個圈,無論得到了多少,最終還是像漁夫和銀行家的對話一樣,回到原點。因此,安貧樂道未必就是不思進取,與之相隨的反而還會有一種安全感。柏楊先生曾說:“因為安全感是一種心理狀態,所以永無止境,身無一文時,覺得一千元便安全啦;等到有一千元時,便覺得必須有一萬元才安全;等到有一萬元時,又覺得非十萬元不可。錢數永遠是安全感的十分之九,錢再多,它可以很接近安全感,但卻一輩子都不能滿足安全感,狂追下去的結果,永遠達不到目的,反而弄得心如刀割。”一個絕妙的比喻,道出了金錢與安全感的關係。安全感是一種內心寧靜的情感訴求,是幸福的前提。擁有一顆安貧樂道的心,才能在滿足中獲得內心的寧靜與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