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8節眼前的三寸利益往往是悲劇的動力
一個人一旦心有所蔽,便兩目全盲。高瞻遠矚的大謀略、大戰略,往往被一撮小人物眼前的一點芝麻大的利益破壞。
短視、貪婪,隻看見眼前三寸利益,是造成悲劇的一大動力。
元代的一位文人曾作《正宮?醉太平》,“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麵細搜求,無中覓有。鵪鶉嗉裏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這是譏諷貪小利者,其刻畫真是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絕。也許有誇張之嫌,但也足夠引人思考。人生如夢,彈指一揮間。在這個過程中,無數人為蠅頭小利算來算去,終究一事無成,如一粒塵土來到世間,庸碌過後,仍舊是塵歸塵,土歸土。他到來那一刻,世界似乎在打盹,沒有被他激起一點漣漪,這樣的人生無疑是可悲的。其悲劇的根源,便在於其致命的弱點:貪小利。
柏楊先生也曾就這一話題,發表過自己的看法,他說:“一個人一旦心有所蔽,便兩目全盲。高瞻遠矚的大謀略、大戰略,往往被一撮小人物眼前的一點芝麻大的利益破壞。”“短視、貪婪,隻看見眼前三寸利益,是造成悲劇的一大動力。”孔子也曾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意思是你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其實,孔子的說法或許有些保守。現實中的情況往往是貪求小利的人,失去的可能不僅僅是成大事的機會,還可能造成悲劇的人生,一如柏楊先生所說,古今中外皆是如此,這便是看重小利的悲哀。
清代康熙年間,北京城裏延壽寺街上廉記書鋪的店堂裏,一個書生模樣的青年站在離賬台不遠的書架邊看書。這時賬台前一位購買《呂氏春秋》的少年正在付書款,有一枚銅錢掉地滾到這個青年的腳邊,青年斜睨眼睛掃了一下周圍,就挪動右腳,把銅錢踏在腳底。不一會兒,那少年付完錢離開店堂,這個青年就俯下身去拾起腳底下的這枚銅錢。
湊巧,這個青年踏錢、取錢的一幕,被店堂裏邊坐在凳上的一位老翁看見了。他見此情景,盯著這個青年看了很久,然後站起身來走到青年麵前,同青年攀談,知道他叫範曉傑,還了解了他的家庭情況。原來,範曉傑的父親在國子監任助教,他跟隨父親到了北京,在國子監讀書已經多年了。今天偶爾走過延壽寺街,見廉記書鋪的書價比別的書店低廉,所以進來看看。老翁冷冷一笑,就告辭離開了。
後來,範曉傑以監生的身份進入謄錄館工作,不久,他到吏部應考合格,被選派到江蘇常熟縣去任縣尉官職。範曉傑高興極了,便水陸兼程南下上任。到了南京的第二天,他先去常熟縣的上級衙門江寧府投帖報到,請求謁見上司。當時,江蘇巡撫大人湯斌就在江寧府衙,他收了範曉傑的名帖,沒有接見。範曉傑隻得回驛館住下。過一天去,又得不到接見。這樣一連10天。
第11天,範曉傑耐著性子又去謁見,威嚴的府衙護衛官向他傳達巡撫大人的命令:“範曉傑不必去常熟縣上任了,你的名字已經寫進被彈劾的奏章,革職了。”
“大人,彈劾我,我犯了什麼罪?”範曉傑莫名其妙,便迫不及待地問。
“貪錢。”護衛官從容地回答。
“啊?”範曉傑大吃一驚,自忖:我還沒有到任,怎麼會有貪汙的贓證?一定是巡撫大人弄錯了。急忙請求當麵向巡撫大人陳述,澄清事實。
護衛官進去稟報後,又出來傳達巡撫大人的話:“範曉傑,你不記得延壽寺街上書鋪中的事了嗎?你當秀才的時候尚且愛一枚銅錢如命,今天僥幸當上了地方官,以後能不絞盡腦汁貪汙而成為一名戴烏紗帽的強盜嗎?請你馬上解下官印離開這裏,不要使百姓受苦了。”範曉傑這才想起以前在廉記書鋪裏遇到的老翁,原來就是正在私巡察訪的巡撫大人湯斌。
其實見小利而心動是人性的一個普遍弱點,但在這個弱點麵前,人們的表現卻是千差萬別的。一個身在歐洲的中國留學生,便因為無法躲過小利的誘惑,而失去了可能是進入歐盟的工作機會。他失去的不隻是工作機會,更可能是美好的人生。急功近利帶來的往往是目光的短淺、思考的匱乏,以小利而大喜,以小失而大悲,結果是因小利而喪命。要想擺脫小利的誘惑,不懈地去追求大利,其實是很困難的,這需要大胸襟、大氣魄、大智慧,需要能夠不斷地戰勝自我,為了心中的目標而執著前行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