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葆有一顆追求完美的心(1 / 1)

第七章第2節葆有一顆追求完美的心

中國社會出了太多奇跡創造,隻獨少維持奇跡的能力,隻因為沒有這一顆永遠追求完美的心。

完美,是一個動人的詞彙,但完美主義者在如今的社會卻變成了“稀有動物”。我們總是能聽到這樣的勸誡,不必苛求完美,不圓滿的才是人生。這樣的思想,無法稱其為錯,因為它可以從心理上使人們產生一種滿足感;但也無法稱其為對,試想一個沒有完美追求的人,何來前進的動力,如何能自我超越。柏楊先生說:“中國社會出了太多奇跡創造,隻獨少維持奇跡的能力,隻因為沒有這一顆永遠追求完美的心。”

追求完美的心,是至關重要的,隻有擁有了這樣的一顆心,才會朝著那個完美的目標努力奮鬥。柏楊先生便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有人將他的生平做了概括:十年小說,十年坐牢,十年雜文,十年著史。除去那坐牢的十年之外,柏楊先生一直在追求自己人生的完美。他不想自己局限於某一個固定的領域,因而他嚐試著去涉足不同的領域,而且在每一個領域都有所成。是一顆追求完美的心,支持著這個曆經磨難的學者,取得了如此的成就。

如果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裏跳躍的都是一顆追求完美的心,那麼再平凡的人生也能創造奇跡,並且將奇跡長久地維持下去。

香港“無厘頭”喜劇的代表人物周星馳,在他的經典電影作品《喜劇之王》中,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在表演上追求完美的小人物。伊天仇,這部影片的主角,為了能演一個很小的角色,他能忍受各種委屈;為了維護自己的職業,他會在別人笑他隻是個跑龍套的時,無比認真地糾正道:“我是個演員”;為了演好一個連樣子都看不清楚的死屍,他能一動不動,直到聽到導演的那聲“cut”為止……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嚐盡了各種艱辛,最終卻換來了成功,伊天仇終於實現了自己的演員夢,成為了一個他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演員。

許多人都說這部影片是周星馳的自傳,我們姑且不論其真假,現實中的周星馳無疑也是個追求完美的人,他也曾經隻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他也曾經隻是個不被人看好的小配角,但最終他還是獲得了大眾的認可,成了人們心目中“無厘頭”喜劇的代名詞。他對完美的追求成就了他,也成就了電影中的伊天仇。

無論是周星馳,還是伊天仇,都是為了完美而努力追求的人。雖然明知永遠都無法做到完美無缺,但正如那句廣告詞所說:沒有最好,隻有更好。在我們不斷增強自己的力量、不斷提升自己空間的時候,我們對自己要求的標準會越來越高,我們也會因此離完美越來越近。

在某大型機構的一座建築物上有句格言:“在此,一切都追求盡善盡美。”“追求盡善盡美”應該作為我們每個人的格言,如果人人都能以此來要求自己,還何需擔心奇跡的無法創造。

江蘇悅達集團董事局主席胡友林,創業時身無分文。他賣掉了自己唯一的一隻鍾山表和一件軍大衣,湊齊55元錢,去山西做煤炭生意。經過二十多年的奮鬥,如今悅達集團已達到150多億元的資產總額,成為年營業收入超300億元、利稅12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集團。有人問胡友林成功的秘密,他說:“成功的關鍵就是竭盡全力把一切做得盡善盡美。即使做個販煤的,也必須在這一行裏做到最好。”

確實,隻有全心全意才能獲得盡善盡美的效果。沒有哪個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也沒有哪個人付出了卻沒有收獲!我們都要相信上蒼在這個問題上無比公正,誰對自己的工作傾注的心血多,誰就更容易看到命運女神的微笑。我們自己也可以這樣輕聲地問一句:難道別人的成功是因為他的運氣好、抑或是天賦好?這樣的理由當然不能說服自己。真正的原因在於,他的身體裏有一顆追求完美的心,並且在為此而不懈努力著。

學習亦是如此。雖然我們永遠無法實現全知,卻也不能因此而停下求知的腳步,而且還需要在前行每一步時,都做到盡善盡美,這樣我們學到的東西才會越來越多。從不知到知,是一個無比漫長的過程,如果隻是抱著一顆隨便學學的心,在麵對困難時,必定會繞道而行,結果可能就是一路在學,一路在遺漏,等到回過頭來再看時,會發現什麼都沒學到。

讓那顆對完美的追求之心,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裏,唯此才能讓那些已經被創造的奇跡長久地維持下去。